红河学院对外汉语专业赴泰实习生跨文化适应研究
1 红河学院对外汉语专业赴泰实习生跨文化适应状况分析
1.1研究方法和调查样本选择
本文从跨文化适应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着重立足于赴泰实习生本身,力求深入剖析红河学院2011级对外汉语专业赴泰实习生跨文化适应状况及特点,分析影响赴泰实习生跨文化适应的主要因素,对出现的跨文化适应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红河学院2011级对外汉语专业赴泰实习的32位学生为总体样本,发放问卷32份,收回32份,有效问卷为30份。
1.2赴泰实习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分析
调查者普遍反映较困难的事情是:
对泰国文化和泰国人的理解
让自己被理解
学习和使用泰语
处理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适应泰国中小学的教与学的方法
理解泰国人的笑话和幽默
理解本地人的价值观
赴泰实习生的总体适应状况良好,有85.7%的数据小于3,跨文化适应困难为中等水平。主要适应问题表现在语言、人际交往、实习工作、泰国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方面。对所在地区的气候,日常生活中的购物,饮食,克服孤独心情等方面没有很大的困难。
关于跨文化适应时间的调查显示,48%的学生能在两个星期以后基本适应泰国学校的实习生活,34%的学生需要一个月到两个月才基本适应泰国学校的实习生活,18%的学生则需要两个月以上。总的来看大部分实习生能在一两周之内基本适应当地的实习环境,能够融入到实习工作中去。
1.3影响赴泰实习生跨文化适应的主要因素
1.3.1外部因素
(1)实习生教学环境。在泰国学校实习期间,实习生在教学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处理学生学习的态度与方法的调查值为3.19,适应泰国中小学的教与学的方法的调查值也是3.19,其他两项的调查值都在2.3以上。面对特殊环境下教学方式的选择及实施,实习生在刚到之时难以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的过程并不顺利。在泰国中小学,学生迟到早退,在课堂上走来走去是常见现象,因为泰国提倡的是幸福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关注个性教育和特长教育,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2)生活环境变化。由于生活习惯、宏观环境等是一个较大的概念,在归类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分歧,研究者的出发点和侧重点各有不同,因此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这次调查分析中,实习生对于生活环境的适应主要是指自然环境适应、饮食习惯适应、居住条件适应等。
泰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热季、雨季和凉季。从二月中旬到五月中旬是热季,从五月下旬到十月中旬是雨季,从十一月下旬到次年二月中旬是凉季。我校实习生大部分都是在热季时去实习,炎热是实习生踏入泰国实习学校最先面临的考验。
在饮食方面,调查项“找到我喜欢吃的食物”和“保持健康”两项的量表值都为2.1。实习生在饮食健康方面面临的困难较小,大部分人都能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少部分人由于民族习俗的不同遇到些困难。在这次调查中有两位实习生是回族,加之语言表达上存在困难,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食物。
(3)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预测心理适应的显著因素,并通过东道国对跨文化接触者的接纳程度发挥其影响。社会支持有很多来源,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和老师等。对实习生来说,处在学校这个环境下,接触和交流的人大部分是泰国的老师和学生,他们是实习生得到社会支持的最直接来源。跨文化适应量表调查显示:和泰国老师交朋友的数值为2.58,参与泰国学校活动的数值为2.49。可以看出在异国文化生活中,他们所得到的社会支持并不是十分让人满意。
(4)人际交往。赴泰实习生的交际适应困难程度在很少困难和一般困难之间。实习生不能与当地人进行良好的交往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交往的模式、交往态度和交往习俗不同。在泰国实习学校环境下,实习生的人际关系圈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与在泰国的中国人交流,如一起去泰国实习的同学和在泰国学校教汉语的中国教师。“一些刚到泰国的支教人员由于对新的环境没有把握,常常会选择逃避与当地人的交流,有的甚至把本国人的圈子看作是心灵的避难所。”[1]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他们也能够从中获得陌生环境下的各种信息,从而减轻压力、社会疏远感和焦虑感。无可否认,与本国人的交往有助于实习生消除害怕的心理,从而逐渐克服文化休克,但这却可能需要以更长的适应时间为代价。相反,那些从东道国当地人获取更多支持的,却只需要较短的时间就能达到较好的适应。第二种是与当地人的接触,如学校老师、学生及学校附近的泰国人等。中泰不同文化的人际交往不仅仅是单纯的人与人的交流,还存在着两种不同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差异的矛盾,即不同文化影响着不同的行为模式和人际交往方式。当他们彼此接触时,可能双方原有的行为模式和人际交往方式都会遇到挑战和许多交流的障碍,即便是相同的手势、表情、语气、语调都表达着不同的涵义。
但无论如何,和在泰中国人和泰国当地人的不断交往过程中,赴泰实习生有机会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网络和情感倾诉的对象,宣泄不良情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某些心理和生理不适。同时,人际关系越融洽,就拥有更多的人际交往渠道,其跨文化适应过程就越顺利。
- 上一篇: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 下一篇:基于智慧城市网络构建济源教育城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