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论文知识 > 最新论文资料 > 学生 > > 详细内容

计算机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本位”代替传统的“课本本位”,以“主动探究”代替“被动接受”,学生以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参与学习,教师应该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和动手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成为课堂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把关者,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运用者。那么,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经济、最活跃的因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而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则应善于创设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感情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我在计算机教学中,总会设法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产生迫切要求获取新知的欲望,变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积极地开动脑筋,使创新思维得以发挥。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一首歌、一幅画、一段动画、一则新闻等都可以起到诱发兴趣的效果。

  如我在讲授“PowerPoint”内容时,首先让学生欣赏从历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优秀作品中的精选出来的部分电子报刊,精美的版报设计,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在学生心中,立刻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怎么报刊中会有声音的?”“为什么里面的人物会动起来呢?”“为何文字颜色会变呢?”……,这些都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明确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习一个新的内容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明确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目标,也就有了自学的方向,也会减少盲目操作的机率。制定的教学任务,应当围绕当堂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还要跟学生分析任务。可由学生自己在网上浏览、理解;也可让学生小组合作,伙伴间讨论,再派代表分享成果等多种方法。如,在教学《使演示文稿声像并茂》时,我先让学生欣赏课前精心准备好的一份声像并茂的演示文稿,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分析作品中运用了哪些知识,其中哪些是我们可以解决的,哪些又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接着与学生分析任务,让学生明确重点难点,再让学生带着“如何插入声音”“如何配上电影片段”“如何让幻灯片动起来”等任务仔细阅读准备好的网络教材,此时,几乎不用教师做任何讲授,同学们很快就能自主完成一份声像并茂还会动的作品,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育部发文强调《计算机》应成为中小学阶段“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要真正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并成为他们在信息社会最有力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信息的工具,就必须让学生多动手,进行实际操作。自主性学习过程以先学后教、边学边做为基本特征,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所有的知识点逐一讲解,有些内容,我们可以做简单的讲授后让学生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掌握;有些内容,我们完全可以以“任务”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看书、浏览教学光盘、上网查询等方式自主去探究学习,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四、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在学习Word时,在完成了基础知识的讲授之后,为了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我布置了一个电子报刊制作的任务,而制作一份电子报刊所涉及到的知识很多,同一问题解决的办法也多种多样,所以在教学中,我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成员推荐一名小组长,然后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一个主题的电子报设计。布置完后,每个小组立即行动起来,他们既有明确的分工,如有的负责查阅、收集资料,有的负责文字撰写,有的负责板面设计等,同时又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和作用。在制作的过程中,不少同学为了某个问题而展开激烈的争论,而有因争论不下而问我的,我往往只是稍加点拨,学生立刻理解,并达成共识。两个星期后,要求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本组的成果。他们设计的电子报刊非常漂亮,而且各具特色,充分显示出同学们的个性特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充分的动手实践,组内同学的合作学习,既让学生感受到了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同时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集体智慧的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