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古今郴州 > > 详细内容

湘南(郴州)建筑

        湘南各地的建筑虽有共同的特点,但也存在地域差别,表现出多样化的特色。

        湘南城镇多沿江河分布,依据自然地理条件,不同于北方平原地区的方正布局,多呈不规整形式。古代为土筑城墙,明清时改用砖石,现已遗存较少。随着近代工商业发展,一些主要城镇多突破城区,沿河呈带形发展。农村则适应农作生产需要,因地而异,村落规模不等,灵活分散,原多聚族而居,有的延续至今,但多异姓杂处。

        儒家思想对湘南城市建设及各类建筑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讲求上下尊卑秩序。唐宋以来由于文化教育的发展普及,县城相继建立官学,官式学宫成为突出的“圣城”,书院更是普及城乡。加上宗法礼制教育的深入,祭祀纪念建筑逐渐发展,明清时宗祠家庙遍及城乡,旌表牌坊处处可见。

        道、佛宗教的传播,名山胜地的开拓,并随着宗教世俗化的发展,民间杂神杂庙也日益增多,成为一种公共活动的场所,表现出民间建筑的地方特色。

        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使明清时城镇行业街道和会馆建筑增多。前店后宅,连通前后街巷的穿心店和沿河的吊脚楼为城镇建筑较普遍采用的形式,行业或同乡的会馆显示其不同特征,表现出较高的工艺水平。

        由于城镇人口日益增多,致使用地紧张,房屋密聚毗邻,多形成以封火山墙分隔、天井组合、纵深布局、较为封闭的砖木建筑,清水灌斗或空斗马头山墙成为城镇的突出面貌。农村建筑则较开敞灵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村落四面有山环绕,负阴抱阳呈围合之势,而房屋又围成一个个天井,使房屋前后左右也呈现环抱之势,对外封闭,而内则按长幼划分各家用房,满足所谓“聚之有气,藏之有能”的世俗观念。它采用纵向与横向轴线关系,成功地把家庭建筑群体凝聚在一起,各家邻舍之间的房舍紧密相靠,连成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又成功地为各家庭划分出可供自己使用的相对独立的生活居住空间,显得完整而宁静,体现出家庭的融洽亲合,富有浓厚的人情味,也适应了大家庭文化心理观念上的需求。错落在崇山峻岭、潺潺流水中的民居,均追求环水抱山、披绿含翠、明暗掩映之美,其色泽、体量、架构、形式、空间,均与自然环境保持一致,而具有隐僻的特色。

        湘南一带房屋多依地势东西向横向发展,一般主要房屋朝向以西为主略偏西,但也随地形变化,其朝向并不完全限于正南正北。为了减少阳光辐射热的影响,屋檐覆盖面积大,除天井外几乎完全被屋面覆盖。为了冬日防寒,居住用房砌筑厚实的承重砖墙。房屋高密度紧凑布置,尽量节约用地,注重人与生活、自然环境条件的和谐关系,极富乡野情趣,充分体现出乡土民居“天人合一”的世俗观。

        湘南建筑可以概托为:自然古朴、隐僻典型。它不矫饰,不做作,自自然然,顺乎形势,与大自然保持和谐;它不趋时势,不务时兴,笃守古制,信守传统,推崇儒教,兼蓄道、释,坚持宗族法规,崇奉风水,追求朴素淳真。它含隐蓄秀,奥僻深邃、凝重孤峭,寂寥幽丽,典正雅致,庄重高洁,文质彬彬,不染尘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