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古今郴州 > > 详细内容

郴州绚丽的艺术文化和迷人的自然风光

        郴州自古就是南部的交通要道和战略要地,因此对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汉、土家、苗、侗、瑶、回、维吾尔等26个民族。

        郴州古属“三苗之地”,远古先民开拓较早,大量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呈现出丰富的原始文化特色,反映出先民们艰辛开创的业绩。炎帝、舜帝陵墓、夏禹遗迹;青铜文化标志着历史的进程和成就;楚汉文化的崛起,郡县的设置,奠定了城镇建设的基础;自晋代起道、佛宗教文化传播,竞建宫观寺院开拓名胜风景,增添了新的文化色彩。唐宋城镇建设以及文化教育有较大发展,官学的设置,书院的兴起,湖湘学影响湖南数代学风,明清时期,人口倍增,城镇面貌和文化生活又有所发展变化。

        由于郴州多雨潮湿,加上蚁害严重,因此木构建筑难久存。现有的传统木构建筑,多属明清时期的遗物,少数宋元时期的建筑已经多次修改,但仍保存不少较早的规制和做法。同时湘南古建筑较少受官式建筑做法的约束,更多地表现出地方的、民族的建筑特点,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面貌。

        郴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郴州有2000多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是省历史文化名城,人文景观十分丰富。1988年3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保护和延续古城风貌特色,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传统文化。绝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本身,如三绝碑等。重点保护古城中还保存有历史地域特色的街区,如干城街、裕后街等。古城自然景观体系的保护,即苏仙岭、北湖公园。文物古迹的保护,即义帝陵、三绝碑、骡迹古道、桔井、古郴州八景等。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郴州自古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史书记载,项羽曾屠义帝于郴,赵子龙曾大战桂阳郡,洪秀全曾屯兵郴州。文人墨客更是对郴州分外青睐。唐宋文人王昌龄、杜甫、韩愈、刘禹锡、秦少游等,均在此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写下了“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滞湘岂有诗”。苏仙岭下至今还保留有秦(少游)词(《踏莎行》)、苏(东坡)跋米(芾)书的“三绝碑”。民国时期,张家良在此留下了“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的悲歌。民主革命时期,郴州还是湘南起义的策源地,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郴州的艺术文化,有文人雅士的书法、绘画、诗歌、戏剧及其文学创作;也有民间各种与生活更密切的艺术人品与文化活动。如龙舟、狮舞、地方戏曲等。其中戏曲一类,可以说是雅文化与俗文化的结合。早在先秦,屈原就采汲沅湘一带的“歌乐鼓舞”,创造了《九歌》。在唐代,湖南流行歌舞戏和傀儡戏。宋代,湖湘地区的歌舞百戏已经非常流失。在郴州,独创成昆剧体系。

        另外,郴州所处的湖湘地域由各民族多元文化融合而成,其民风民俗也是多姿多彩。

        同时,郴州是自然山水风光资源、人文历史资源、民族风情资源、体育娱乐资源之集大成者。如郴州史称“五岭明珠”,旅游资源极为丰富,集奇、险、秀、美、幽于一体,江、山、水、洞、热、泉于一躯,形成了以狩猎、漂流、水上游乐、度假、体育、观光相结合为特色的新兴旅游胜地。这里气候温润,雨量充沛,生长着大片森林,是多民族休息滋生的所在。而且拥有着自我丰富的文化内容。自然风光绚丽,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这里有古称“天下第十八福地”的苏仙岭,有一碧万顷的东江湖,有我国南方第一家国际狩猎场——五盖山国际狩猎场;有被赞为“世界最壮丽洞穴之一”的万华岩;有号称“华夏生态第一漂”的东江漂流;有“第二西双版纳”之称的宜章莽山原始次生森,还有中国女排训练基地、太平军天王府、义帝陵、汝城温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