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古今郴州 > > 详细内容

郴州文化简史

        郴州市区文化源远流长,秦汉以后,桂阳郡太守河南人卫飒、茨充在郴始“修庠序之教,设婚姻之礼”、“教民种植桑拓麻紵之属,劝民养蚕织履,民得利盖焉”。当时先进的中原文化传入郴州,郴州城成为历代郡、州、府等的文化教育中心,五代建学宫,南宋建濂溪书院,清康熙五十一年建考棚,景贤、白莲、东山、北湖四所书院相继建成,四方学士接踵而至,私塾遍及城乡。韩愈、柳宗元、秦观等历史文化名人先后到郴,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明清时期,本地学者崛起,何孟春、袁子让、喻国人、首永清、陈昭谋、陈起诗等人著书丰厚,在全国文化史上具有一定影响。昆剧、京剧、祁剧等相继传入,在郴州戏剧舞台上占有主要地位。特别是具有700余年历史的昆剧,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前身为清乾隆十六年时的桂阳州昆剧“集秀班”,1964年组建于郴州的湖南昆剧团为全国六大昆剧院团之一。昆剧艺术被确定为国家重点保护艺术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市境内最早的诗歌乃汉代的《苏耽歌》。唐宋时期,外地来郴咏诗者较多,唐代有韩愈的《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柳宗元的《杨尚书寄郴笔》、沈佺期的《出郴江口望苏耽山》、罗隐的《郴江迁客》等。北宋有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词、阮阅的《郴江百咏》。元代王都中、明代何孟春、刘汝楠、袁子让、袁均哲,清代张九镡、陈起诗、陈起书、首永清、范廷谋、杨恩寿等人亦在郴留下大量诗歌,流传于世。散文名著有唐代韩愈在郴作的《送孟琯序》、《送廖道士序》,还有唐代宰相郴籍人刘瞻所作《清释医官韩宗绍等宗族疏》,明代郴籍人何孟春《余冬叙录》入《四库全书》,创办“同仁书院”郴籍清儒家名流喻国人著述“经”、“史”、“子”、“集”等35种图书被编入《四库全书》存目。郴州小说作者未见史传,但与郴州有关小说作品有唐代柳宗元《童区寄传 》、宋代小说总集《太平广记》中《成武丁》、《苏仙公》和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苏仙》等。

        郴州市区人口以汉族为主,其他民族较少。宗教主要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于汉代传入,盛于唐宋,明末、清初衰落。著名的道观有橘井观、苏仙观、中观、下观。著名道人有唐代廖正法,唐朝时苏仙岭被道教排为“天下第十八福地”;佛教于唐代传入,盛于明、清,流传甚广,影响较大。民国18年,市区内有寺院庵堂21座,多分布在风景名胜地,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道教衰落后的苏仙观成为佛教香火最盛、僧尼最多的场所。基督教、天主教于清末传入,仅流传城区,影响较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