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居民与方言
据有关史料表明,早在旧石器时,郴州境内就有先民繁衍生息。但人口并不多,只有土著民、百越民、南蛮民、汉、瑶等民族。公元前221—前206年,秦始皇徙囚徒50余万修筑郴粤驰道,派重兵戌守五岭,郴州人口始有大幅增加,并带来了北方相对先进生产力和文明的生活习俗,开创了郴州新时代文明。这一时期移民多以长江中上游一带的西南地域为主。随后,由于战乱、自然灾害等因素,各个时期均有人口的迁徒,特别是在宋、元、明朝,迁入郴州人口较多,使郴州人口剧增,分散在郴州的山山岭岭。这一时期进入郴州移民远远超过郴州原著居民,在众多的迁徙人口中,以江西徙入者较多,而由四川、广东、河北、江浙一带及本省其他地方迁入者次之。大量人口的迁入,他们逐渐适应了郴州的环境,代代相传,通过与当地土著居民的融洽,形成了古郴州村落的社会形态的特点。就是以家族为核心、一村一寨一姓为主的格局。一村一寨迁居在某座山脚,守住一座青山,开荒造地,割茅砌墙,引水灌田,少与外界交往亦能生存下去。除了极少数物质还得依赖山外,如盐、铁制农具等,其余则均可取之于山里,自给自足,封闭性极强。各家庭从各地带来的文化习惯和生存方式,缓进而平和,大家同甘共苦,乡情与亲情交融在一起,一个村落便是一个世界,正是郴州农村得以长期稳定、保持淳朴民风的基础。村落建设也独具郴州山区特色,依山而居,背山而立,村后是后垅山,树木茂密,四季常青。古代民居,多系泥土抖墙或土砖砌墙,屋面盖杉树皮或茅草。到近代的民居多为青砖或土砖砌墙,青瓦屋面,青砖白灰缝,一般家宅有四垛三间,大户人家由前后、左右几栋组成独家大院,呈三进或五进的院落结构。内外墙、门窗装饰豪华,雕龙画凤,具有一定规模的同姓宗族村庄,由各户集资建有宗祠、庙宇,是村民办理大型节庆和祭祀祖先的公共活动场所。建筑布局讲求“风水”,与周边自然环境结合完美,千百年来,积淀形成了独具“湘南民居”的特色。
郴州市区虽地处湘境,由于前述历史原因,其方言音系不属湘方言,而属西南官话。这是郴州市区且只限该地与其他地方方言不同之处。其声调分阴阳上去四类,古全浊声消化,辅音韵尾少,没有卷舌音,古入声全部归为阳平,调值趋向于中低音,升降幅度不大,但平仄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