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古今郴州 > > 详细内容

郴州古城格局与风貌

        由于史料缺乏,明代以前城池风貌不很清晰,从明清以后历史记载相对详细,历史遗留相对丰富,留给我们的是具有明清风貌的郴州古城。

        至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古城已有街道15条,其中城内有州前街、正街。城外有古渡街、丁字街、大街、东塔街、西塔街、下星街、谢家井街、法宝寺街、扎上街、河街、半边街、正一街、后街;有巷15条,其中城内有考棚前通防守署前出西门一条,考棚右通育婴堂出西门一条,关帝庙前通平仓前一条,城外有张家巷、田家巷、天官坊巷、社仓巷、陈家巷、濂溪巷、邓家巷、姬家巷、罗家巷、水圳巷、三公巷、仙桥巷。街道宽3—4米,巷道宽1.5-2.0米,城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

        至民国20年(1931年),城区路网格局发生变化,有九街十八巷。九街分别为福星街、寿星街、文星街、东塔街、西塔街、半边街、草鞋街、丁字街、三河街;十八巷分别为张家巷、田家巷、秀水巷、马家巷、小马家巷、陈家巷、大吴家巷、小吴家巷、白家巷、杨家巷、温家巷、濂溪巷、水巷、王家巷、郭家巷、欧家巷、黄家巷、铜巷。至民国26年,街名多以“中山”、“民治”命名。随着湘粤公路、粤汉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在城北设有火车站,城西设有汽车站。城区通汽车、火车后,街道由南向北扩展,新建北湖路、车站路、板子街、文前路、升平路和火车站东、西两侧小巷。至民国35年(1946年),中山东街、中山西街由4.0m,拓宽至14米。民国38年(1949年),城区面积为1.15平方公里,各类房屋建筑面积35万㎡,街巷面积4.76万㎡。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致力于城市建设,五十年代,将中山东街、中山西街的泥结碎石路面改建成水泥路面,将中山南街、中山北街、民主街(人民东路)、升平路路幅由4.0m拓宽到14米,将和平路由泥土路改成泥结碎石路,并始兴建国庆路。六十至七十年代,又先后兴建人民西路、东风路、橘井路、高山背路、劳动路、广场东路、广场西路、健康路。八十年代,兴建南塔路、飞虹路、七里大道、兴隆街、拓宽改建北湖路、解放路、国庆路北段、协作路北段以及工业大道。九十年代,城区面积扩展至20多平方公里,街巷97条,各类房屋建筑面积近600万㎡。

        纵观郴州古城建设史,郴州古城从始建西汉时的城址轮廓分析,受当时中国古代西周营国制度影响,按《考工记·匠人》之《营国》中“邑”的建设格局,城池布局严谨,网格方正,官署公馆依其地位高低而规模迥异,在今东西南北街处基本形成“方城十字街”布局,并且有明显的对景轴线,即东西街遥对东塔,南北街直指南塔。随着城池的不断向南发展,受郴城地形地貌的限制,城池格局不为旧制约束,遵循郴州特有地形及城池演变规律,以“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为观念,被适当兼顾礼制的新规划秩序所代替。干城街、裕后街等走向郴江河道相呼应,建筑沿街布局,自由灵活,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郴州古代劳动人民的灵活、聪明才智和在城市建设方面的辉煌成就。

        古城建筑风貌据《万历郴州志》记载,当时的城内官署衙门鳞次栉比、富丽堂皇。城内有知州衙门、布政分司衙门、按察分司衙门三处,兵备道衙门一处、州府的文学、医学、宗教部门如阴阳学、医学、僧正司、道正司各一处。其建筑规模依各衙门地位高低而有区别。除州府公署外,当时城内还有许多亭台楼阁,如北楼、君子亭、物闲亭、藏春阁、上仙阁等,这些建筑大多是历代州官或当地富豪建造的。由于都建在风物宜人之处,有些建筑设计独出心裁,别具一格,历代文人名士前来游览,留下了不少诗词题咏。官署、衙门、庙宇、书院、会馆、官绅别墅、礼堂等建筑布局多数为院落式,而民居、街坊铺面则系砖木结构的小青瓦屋面的连墙房屋,一般为二层,少数为假三层,开间狭窄,进深长,光线暗,地面潮,功能混杂,小巷民居多为简陋建筑,化龙桥至清淑桥一带,两岸均为木架板装设,在火车站一带,还有竹片、杉皮结构房屋。无论是官署衙门、庙宇楼阁,还是绅士府邸、居民小院,其建筑风格都具有湘南地域特色,其表现在建筑外观构件有黛色小青瓦坡屋顶,逐层跌落的马头墙、虚实相通的门和窗以及灰白青火砖墙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