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城市建设史
郴州所处特殊地形、地势,使之成为汉越要塞、湖广通衢,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郴州古城池建设亦随着战争防守而发展起来。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始置郴县,为巩固疆域,发“罪人”50万戌守五岭,并修筑“九十里驰道”,打通中原与南越通道,在郴筑城应运而生。
西汉高祖年间(前206—前195),桂阳郡太守扬璆在郴肇建城池。城址在今人民东路与中山北街一带,开凿护城河,初筑土城。
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增筑子城。
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丁逢肇建城楼。
明洪武二年(1369年),茶陵卫军事长官、千户刘保奉命来郴镇压叛军起义后,城池破损严重,大兴土木,修筑城垣,使城池初具规模。城墙周长593.3丈,高2.5丈,厚1.8丈,筑重楼五座,城门四座,即东南西北四门,并分别命名为朝阳、迎薰、瞻极、仙桂,北门建后不久即封闭。
明景泰年间(1450—1457年),千户高景春将城池西壕扩建成宽6丈,深2丈,使之能潴水。
明正德七年(1512年),千户胡勋增修城廓。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知州赵恂复创筑外城,自西向东用石头新砌筑长225丈,高1丈的城墙。墙上盖瓦,整修城门,东、南、西三门皆立月城。
清代,对城池进行多次修补,至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城墙周长630丈,高2丈,厚0.8丈,城壕宽丈余,深五尺,城墙上有垛口466个,城有三门,东、南、西门依次为朝阳、镇南、瞻成。城楼三座,东、南、西楼分别为来鹤、迎熏、爽极。
民国30年(1941年),当时政府组织人员实侧城墙,正南长440m,正西长520m,正东长385m,东北长120m,正北长320m,城墙周长共1785m。
民国时,因历年准许居民自由从城墙取砖石,到民国34年,城墙已失去过去风貌。民国35年,拆除西门,通汽车站。民国36年8月,拆除部分城墙,取土填平城壕。1951年8月,修扩北街,拆南门和迎熏楼;修扩民主街,拆东门和来鹤楼,在民主街修部队干校,平掉百余米城墙,之后,各段城墙被相继拆除。
- 上一篇:郴州历史沿革建制一览表
- 下一篇:郴州古城格局与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