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历史沿革及大事记
郴州先民在远古时代就劳动生息在这块土地上,据1952年湖南地质队在桂阳县樟木乡龙泉村溶洞中发掘的“刻纹骨椎”表明,早在一万多年前,在郴州莽莽山林之中就有了原始人的活动,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郴州境内的氏族文化遗址。传说始祖炎帝神农氏“作耒耜于郴州之耒山”。说明史前郴州已进入农耕社会。
公元前21世纪,启建夏朝,定天下为九州,郴州地域属荆州域。商、周两代,郴州仍属荆州域。春秋战国时期,郴州属楚国地盘,从考古工作者在郴州马家坪、和平里、高山背先后发掘14座春秋和战国时期楚墓中可认定当时郴州属七雄之一的楚国,属楚南边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诸侯,建郡县,“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始置郴县,辖今苏仙和北湖两区,宜章、资兴、桂阳、汝城、桂东、几乎涵盖了今郴州市域一半。详见图“秦代时的郴县”。为了巩固南部疆域,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发“罪人”50万戌守五岭,“与越杂处”。郴州位于五岭之第二岭——骑田岭下30km,秦始皇令军队修筑了从今郴州到宜章的90里驰道,成为中原与南越联系的主要通道之一。使几十万汉人与南方土著居民杂居,汉族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先后传入岭南,促进了汉族与南方各少数民族的交流、融洽,而且使郴州成为南方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公元前207年,陈胜、吴广发动农民起义,秦王朝宣告灭亡。随之刘邦、项羽为争夺天下,引起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并在郴州导演了一幕项羽杀义帝的悲剧,留下了剑泉、义帝陵、义帝祠碑等遗迹。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初期,郴县属长沙国,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后,原属长沙国的郴县,加上今粤北的部分地区,始置桂阳郡,郡治设郴县(今郴州老城区),太守杨璆筑城垣。桂阳郡大致辖郴、临武(含嘉禾)、便(今永兴)、耒阳、南平(今蓝山)、阳山(今广东阳山)、含洭、曲江、浈阳、桂阳(今广东连县)、阴山等十一县(详见图“西汉时的桂阳郡”)。公元8年,大司马王莽废除西汉王朝,建立“新”朝,桂阳郡称“南平郡”,下属宣凤(郴)、大武(临武)、便屏(永兴)、除虏(曲江)、南平亭(耒阳),其它仍沿旧名,并移郡治于南平亭(耒阳)。到公元25年,
刘秀建立东汉,桂阳郡及下属各县又都恢复旧称。东汉建武年间,郡治由耒阳迁还郴县。公元136年,东汉朝廷从郴县分置汉宁县(辖今资兴、汝城、桂东)。公元208年,统一北方曹操挥师南下攻荆州,不久,在著名赤壁大战中,刘备和孙权夺得荆州地域并展开各种形式斗争,刘备遣关、张、赵诸将夺长沙、武陵、桂阳、零陵四郡,其中桂阳郡为赵子龙智取。直至公元215年,刘、孙才议定以湘江为界分荆州,桂阳郡属孙权。公元256年,孙权之孙孙皓将桂阳郡的行政区域中的今广东县地划出,另立始兴郡,从此,粤北的几个县便脱离了桂阳郡的管辖,桂阳郡辖县减少到郴、便、临武、蓝山、耒阳、阳安(由汉宁改名)六县,至此,郴州市域初步确定,以后虽有变更,但基本都在今湖南省境内。
公元280年,三国归晋,桂阳郡初属江州,后属湘州,领郴、临武、耒阳、便、晋宁(由阳安县改)、南平六县,详见图“西晋时的桂阳郡”。
东晋时,废便县并入郴县,分晋宁置汝城县(辖今汝城、桂东县地),分郴县置平阳县(今桂阳县)属平阳郡,
南北朝时,宋、齐、梁都将桂阳郡改为桂阳国,领县同东晋。公元560年,陈朝废汝城置卢阳郡,废晋宁县并入郴县。这样,桂阳郡辖区只剩郴、临武、南平、便(559年复置)四县。
隋朝时地方行政只设州、县两级。卢阳和桂阳两郡于公元589年合并为郴州,辖郴(撤平阳县、便县并入郴县)、临武、晋兴(由晋宁县改)、卢阳四县。从此,“郴州”这个行政区划名正式在我国历史上出现。
唐朝时,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郴州又被改为桂阳郡,直到758年才复名郴州,并辖郴、义章(今宜章县、隋未置)、平阳(从郴县分置,今桂阳县)、临武、资兴(672年由晋兴改)、高亭(今永兴)、义昌(由卢阳改)、蓝山入县,详见图“唐代时的郴州”。贞元21年(公地805年),唐代文学家韩愈寓居郴城三月,曾荡舟北湖,作《叉鱼诗》。五代十国时期,郴州为楚国地,后晋时代,郴州改名为敦州,郴县改名为敦化县,义昌改为为郴义县,并将临武、蓝山、平阳三县划出,另立桂阳监。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宋将潘美、张继勋等率兵攻克郴城,置郴州军、治所郴州,郴州被称为“军”(相当州级),设知军。辖郴、桂阳(今汝城县)、宜章、永兴、资兴、桂阳六县,详见图“北宋时的郴州”。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理学倡导者周敦颐任郴州知军。南宋末年,郴人为纪念他,在城南立有濂溪书院,为郴城最早书院。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冬,秦观被贬至郴,翌年春作《踏莎行·郴州旅舍》祠,后郴人将秦观词、苏轼跋、米芾书镌刻石碑于郴城,史称“三绝碑”。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郴州知军邹恭又命人摩刻于苏仙岭石壁,今存。宣和五年(1123年),阮阅任郴州知军时,作七绝诗百篇,汇成《郴江百咏》,称颂郴城等地景观和风土人情。绍兴二年(1132年),岳飞领兵镇压曹成,两度驻军郴城。绍兴十八年(1148年),郴州知军赵不退作《坦山劝农记》,刻于万华岩洞口石壁,今存。
公元1279年,忽必烈建立元朝,郴州称路,设总管,隶属湖广行省。辖郴阳(1276年由敦化县改,今郴县地)、宜章、永兴、兴宁(1229年由资兴改)、桂阳(今汝城)、桂东六县。
明朝初年置郴州府,设知府,后又降为直隶州,隶属湖广布政使司,辖县与宋、元相同。郴城始称“在城里”。另置桂阳州,辖平阳、蓝山、临武三县。公元1639年,从临武、平阳分置嘉禾县,详见图“明代的郴州”。洪武二年(1369年),州寨长罗福起义,茶陵卫千户所刘保领兵镇压,并于郴城设立守御千户所,扩修城垣。崇祯十六年(1643年)九月,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攻占郴城。
公元1649年5月,清恭顺王率大军进入郴州,清朝的地方统治基本沿袭明代,郴州仍为直隶州,隶属湖南行政下的衡永郴桂道,其管辖范围与明代相同,桂阳州升为直隶州。
民国三年(1914年),湖南省废除“府”、“厅”、“州”,而保留“道”一级,郴州所辖各县均归衡阳道管辖,县城“在城里”改为“在城区”。1922年,湖南省道制撤消,仅存“省”、“县”两级,各县直接归省管辖。1938年,全省又划分为十个行政督察区,郴州属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郴县,辖郴、桂阳、永兴、宜章、资兴、临武、汝城、桂东、蓝山、嘉禾十县。
1949年8月,湖南解放,全省分设十个专区,郴州仍设专区。1949年10月7日,郴州升平镇被湘南游击队解放,改升平镇为城关镇。1951年,郴州、零陵、衡阳并为湘南行署,沿所设衡阳市。1952年,湘南行署撤消,重设郴县专区,驻郴县,辖郴、永兴、耒阳、安仁、酃县、资兴、桂东、汝城、宜章、临武、嘉禾、蓝山、桂阳、新田十四县。1953年4月,“城关区”改“城关镇”,1958年8月,改郴县城关镇为郴县郴州市。1959年3月,资兴并入郴县,新田并入桂阳,临武并入宜章,蓝山、嘉禾并为蓝嘉县,汝城、桂东合并为汝桂县,并设郴州市、东江市,郴县专区改名为郴州专区,酃县划属湘潭专区。1961年合并的县又重新分开,撤消两市,将新田、蓝山划属零陵专区。1963年5月,郴州市改为郴县郴州镇,隶属郴州专区。1977年恢复郴州市建制,1980年改称郴州地区行署,辖一市十一县。1983年机构改革,耒阳县划属衡阳市。1984年资兴改为市制。1988年3月,郴州市被湖南省政府批准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1995年12月撤郴州地区、郴州市、郴县,设置为地级市。市区包括北湖区、苏仙区。
- 上一篇:郴州--“天下第十八福地”
- 下一篇:郴州历史沿革建制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