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古今郴州 > > 详细内容

郴州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古迹

①上龙泉洞洞穴遗址

        址在桂阳县樟木乡小泉村上龙泉一孤峰南侧。洞前皆为黄土,穴内堆积物中有许多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并采集刻纹骨椎一件。骨椎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遗物,在我国同期文化遗物中尚未发现过。原物现藏鉴定单位,复制品在原采集单位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展出。

②何古山遗址

        址在安仁县朝阳乡八家村西南,是区内最早发现的一处古文化遗址。器形最具特色的是凹底罐和环形竖耳圆锥足陶鼎。石器多见弓背形锛、凿、平刃弧背穿孔刀。遗址断面呈现两层较为明显的文化堆积,上层属商周之际遗存,下层属新石器时代末期遗存。

③古临武邑遗址

        址在临武县县城东北9.5公里处的古城水,南临腊水河,北依山丘,东靠古城村,西为东山下村。城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尚有明显的夯土墙遗迹,底宽4米余,残高1~2米,南北残长50米,东南残长80米。残墙断面上层见的汉砖。古临武在战国时期为楚邑之一,是区内最早见于史籍《国策》的邑城。

④古郴县城址(郴州古城遗址)

        址约在今郴州市人民东路与北街交岔口一带,即包括今市政府中山院、市公安局、军分区、市粮食局、市六中之范围。《汉书、地理志》;“桂阳郡郴,项羽所立义帝都此。”《水经注》:“郴县城,项羽迁义帝所筑”。初为夯土城,汉高祖五年(前202),太守杨王翏始筑城垣。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重筑子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春,太守丁逢重筑,建城楼,浚隍潴水。南宋嘉定三年(1210),太守叶崇作卫头。明洪武二年(1369),展修筑城。景泰年间(1450~1456),千户高景春修筑城壕。正德七年(1512),千户胡勋增修城廓。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州赵恂复筑外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均有维修。然历经沧桑,面貌全非。民国二十六年(1937),尚存东、南二门。1980年,只残留明嘉靖五官砖、崇祯十三年正堂内江刘官砖等。

⑤瓦窑坪窑址

        址在苏仙区桥口镇瓦窑坪村傍,即今苏仙区石面坦水电站驻地。1985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窑址残存面积约4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1.5米。大部分属青瓷,以青釉、青绿釉为主,少量酱釉。釉质光洁玉润,有冰裂纹。器物的内底或外底,有模拍铭文及多种花纹。造型精致,工艺讲究,品种繁多,个别器型制作独特。此窑属宋代民窑。

⑥桂阳城关冶炼遗址

        址在桂阳县城关镇境内。炉渣中采集唐代红胎圈足碗底1件,证明炉渣为唐代所留存。炉渣堆积及遗物,起了证史的作用。

⑦义帝陵

        陵在郴州市文化路西侧。秦末、项羽、刘邦继陈胜、吴广之后,起兵攻秦,访楚怀王孙熊心于民间,尊为怀王(用其祖父谥号)。公元前206年一月,复尊为义帝。四月,项羽使人促义帝迁都于长沙郡郴县。次年初,又命九江王英布派部将击杀之。南朝刘宋时,裴马因 著《史记集解》,已载郴县有义帝陵。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郴县南有义帝冢,内有石虎,因呼为‘白虎郡’”。唐《元和郡县图志》:“义帝陵在郴县”。1918年,墓被驻郴州的湘军总司令谭延闿发掘;随复原状,并加修葺,树立华表石柱二,刻联云:“楼头有伴应归鹤,原上无人更牧羊。”1957年重修,切去红泥封土堆边沿,砌以砖围,墓室朝南,冢高3米,底径4米。陵前竖汉白玉碑、元重修义帝庙记碑。1966年,陵冢被铲平,上建平房。1985年,拆除平房,沿汉制复堆陵冢,冢高5.2米,底径8.5米。并重竖“义帝之墓”汉白玉碑和华表。1956~1982年,义帝陵曾4次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⑧苏仙观

        观在郴州市苏仙岭绝顶。始建年代不详。根据嘉庆《郴州总志》载:“唐开元十九年,诏有司饰其祠宇”,则当在公元731年前已有此建筑。宋代累经修缮,元末毁于兵灾。清光绪十年重修,有碑嵌中殿西记其事。1967年毁圮,仅剩危墙。1978年兴工修复。

⑨八角楼

        楼在汝城县土桥乡土桥村广安所李房。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1987年重修。系木架牌坊。主楼庑殿式,饰如意斗拱六层,次楼歇山式,饰如意斗拱两层。全楼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十二柱,中四柱设三门。檐柱额坊刻双龙,坊上匾刻“文武世家”。覆绿琉璃瓦,翘角飞檐。正脊垂脊均有釉陶饰器。楼系典型明代木架建筑。此牌楼为明百户五世祖李安任仁化县令而建。时广安所为明代驻军之地,军官皆世袭,至明末世袭百户十一世。

⑩绣衣坊

        坊在汝城县城郊乡益道村。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为纪念邑人福建左右布政使范辂而立。1984年维修一次。坊系青石结构,牌楼式。四柱三门,通高6.86米,宽7.2米。主楼二层,上层两斗拱,下层四斗拱。两侧次楼各二斗拱。石檐微翘,檐下棂窗。桁饰镂雕,中门双狮双凤双鹿双龙,右门双鹤双鹰,左门双狮双马。额匾阳刻“锈衣坊”三个大字,字径0.45米,且落建坊款识。正门立浮雕石狮一对。

11桂阳东塔

        塔在桂阳县城东鹿头山顶,又名鹿峰塔。建于宋代治平年间(1064~1067),明弘治倾圮。明嘉靖十年(1531),重建两级,隆庆三年(1569)续建第三级,隆庆五年、六年各建一级,至万历元年(1573)落成。民国20年(1931)修缮一次。塔为七级八方,高30.18米,基径10.5米。第一层以石条砌筑,二层以上皆以青砖平砌。每层每面真假拱券门相间,层与层之间飞出短檐,转角处嵌以石枋,微向上昂。塔顶置相轮宝瓶。塔身中空,各层夹墙中有砖砌旋梯,蹬达顶层。从拱券门外眺,四方之景,美不胜收。东塔结构朴素,巍峨稳重。在全省明代砖塔中,别具一格。1984年,湖南省文化厅拨款10万元,按原貌修复一新。

12汝城文塔

        塔在汝城县城关镇中大街大通街西头。旧时为培植文运而建,故名文塔。创建年代不详。明万历年间增建3级,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续建。道光末年(1850),“因科第不利,毁而夷之”。光绪二十一年(1895),再次重建6级。

13南塔

        塔在郴州市南塔岭顶。始建年代不详,但北宋诗人阮阅《郴江百咏》中已有《南塔》诗。今塔重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塔为砖石结构,青石台基。塔体青砖平砌,七层八方,方攒尖石顶,高约24.8米。各层檐板以雕石支撑,角脊系用红石凿成。塔内中空,皆无楼。从夹墙旋梯可登至四层,立在拱券门观景。顶三层四角挂铃铎,风来有声,音韵悠扬,旧称“南塔钟声”,为“郴阳八景”之一。

14濂溪书院

        在汝城县城西桂枝岭西麓。宋庆历四年(1044),理学家周敦颐(别号濂溪)任桂阳(今汝城县)令时曾在此讲学游息。明正德年间(1506~1521),邑人御史范辂与巡按毛白温拨白银60两,嘱邑令陈德本于县堂东之爱莲池旧址,改筑濂溪阁。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知县徐兆先于桂枝岭东麓兴修濂溪书院。至清顺治八年(1651),毁于兵火。康熙六年(1667),知县黄应庚复修书院。嘉庆九年(1804)。邑绅范毓洙及县邑诸绅士见书院日久朽析,择桂枝岭西麓建“西关濂溪书院”,与已圮旧书院隔岸相峙,今存书院即此。书院占地约8000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盖小青瓦。四合院民居式楼房三层,中为院坪。

15水楼

        楼在宜章县天塘乡天塘村中。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占地130平方米。青砖结构,封火墙,壁厚1.35米。五层,平顶,高15米。四方墙壁构筑炮眼38个。保存完好。

16义帝新碑

        碑置郴州市义帝陵园内。北宋嘉祐四年(1059)十一月立。蜀人张俞撰文,将仕郎守郴县令郴叔献书,文林郎权知军事推官刘良肱篆额。碑为红砂石,高2.65米,宽1.16米。碑文21行,每行40字,约840余字。阴刻楷书。因年久,碑面风化,多有辩认不清或缺损。碑文有云:“戡乱之谓武,除暴之谓仁,知人之谓智,复仇之谓孝,备四孝以成大功,则千三百年,惟义帝有焉”。文词甚美,书法雄健,刻艺精湛。

17三绝碑

        此刻在郴州市苏仙岭白鹿洞上方之崖壁上。系南宋咸淳二年(1266)春,郴州知军邹恭命石工将城中旧刻“三绝碑”——米芾书、苏轼跋之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词重新摹刻之。刻框高0.35米,宽0.55米。词直列,阴刻行书,58字。又米芾附记及款识23字,共81字。书法精美。今此摩崖石刻亦称“三绝碑”。1956~198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曾4次公布其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0年3月,毛泽东主席来湖南视察时,曾两次提及并面嘱郴州地委书记:“要珍惜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18坦山岩劝农记

        此崖刻在郴州市坦山万华岩洞口盘石上,系南宋绍光十八年(1148)二月十八日镌,安世隆撰文并书。崖刻高约1.7米,宽约1.3米,直列23行,约630字。横额篆书“坦山岩劝农记”,余皆正楷、阴刻。文记郴州知军赵不退承旨劝农事。

19石佛山石雕群像

        在苏仙区桥口镇瓦窑坪村南,溯东江左岸右佛山崖壁。壁上有毗邻二石窟,约距3~4米。一窟绘彩石雕佛像5尊,主佛中坐莲台,身着袍服,呈慈祥之貌,高2米,身围3米。两侧立像各二尊,高2米余,身围1.7米。另一窟石雕立像一尊,如人高大。窟之下沿阴刻“灵通显应”4字,元至正元年(1341)刻。立像皆头置官帽,身着袍服,手捧笏板,双足伫立,呈肃穆之态。雕工精中有细,造型逼真,保存基本完好,是区内少见的石窟雕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