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古今郴州 > > 详细内容

郴州“一山一湖两塔,一江绕郴城”的历史景观风景格局

        郴州古城历史悠久,在2000多年的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一山一湖两塔,一江绕郴城”的历史景观风景格局。一山指苏仙岭,一湖指北湖,两塔指湘南起义纪念塔和南塔,一江就是郴江。它们见证着郴州古城的历史记忆。

        1、苏仙岭原名牛脾山,就因为郴人苏耽在此修道成仙,故改名苏仙岭。也就是从苏仙开始,苏仙岭就和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直至被誉为道教洞天福地神仙居所的天下第十八福地。苏仙岭有着许多名人逸事。北宋词人秦观于绍圣三年(1096)被贬来郴,住郴州旅舍,作《踏莎行·郴州旅舍》词。后人郴州知军邹恭将米芾书写的秦观词、苏轼跋翻刻成摩崖石碑,世称“三绝碑”。1936年,张学良将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进了国共第二次合作。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遭蒋介石软禁。后来,张学良将军几经迁徒,被秘密囚禁在郴州苏仙岭苏仙观达两月之久。1960年3月,毛泽东同志到南方视察,接见了原郴州地委书记陈洪新。会谈中,毛主席两次问到三绝碑的保护情况,并侃侃而谈,介绍讲解了秦观作词的历史背景和该词的艺术价值。由于毛泽东同志的重视,才有苏仙岭三绝碑的发现与保护。1963年3月,当时任中共中南局第一书记的陶铸来郴州视察,登苏仙岭三绝处览“秦词”后,“感其遭遇之不幸,因益知生于社会主义时之有幸,乃反其意而作一阕,以资读词者作今昔之对比,而更努力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郴阳古八景之首的“苏仙云松”就在苏仙岭。因有一段苏仙的故事,所以也叫“望母松”后人作诗歌颂苏仙云松,云“千寻峻岭倚苍穹,万树当关一径通。青翠逼天隐旭日,浓阴覆地落香风。碧苔踏破游人屐,清馨敲残仙子宫。览胜不须攀绝顶,置身恰在绿云中”。苏仙云松为八景之首就在于它的奇特景致和美妙的传说。

        2、说起北湖,就不得不提及六过郴州的韩愈。唐贞元21年(805年),韩愈从广东阳山来郴州待命,与郴州刺史李伯康泛舟游湖叉鱼为乐,兴致勃勃地写下了有名的《叉鱼招张功曹》一诗。“叉鱼春岸阔,此兴在中宵”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春夜叉鱼的情景。后人为了纪念韩愈,在湖心筑岛造亭,取名“叉鱼亭”。据《万历郴州志》称:北湖水源自湖中心龙窟中出,渊深莫测。窟中泉涌,长年不断。传说,湖底有100多个泉眼,四季不枯,汇积为一浩大的湖面,所以最初称为“百湖”。北湖流传着美丽动人的“北湖与龙王庙”故事。“很久以前,郴州北湖有两条龙,一条白龙,一条黑龙。白龙很猛,黑龙很凶,它们喜欢斗跃。每次斗,都搞得北湖涨大水,老百姓叫苦连天。一天,资兴有一个姓曹的武生上京赶考,从郴州路过的时候,正好遇上两条龙在湖里斗。曹武生是一个仗义的人,打死了黑龙,吓得白龙钻进湖底大石洞,老老实实困守在那里。从此,人们就把这个湖叫“白湖”,后来改叫“北湖”。人们在北湖旁边盖了一座大庙,取名“曹王庙”,后人又称“龙王庙”。自古以来,北湖叉鱼就是郴州居民的一件乐事。“烛燃明似昼,叉落浪翻银”,就是这种叉鱼趣事的真实写照,湖中波涟起伏,抖动着满湖的星斗。周围寂静的山林村野灯光闪烁,星月灯光倒映湖中,交相辉映,故人称“北湖水月”,为古郴阳八景之一。到了近现代,中国女排姑娘在公园旁的集训基地刻苦训练而连夺“五连冠”,中国体育事业从而走向更加辉煌。”

        3、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自广东进入湘南。1月12日,朱德利用原与国民党第十六军军长范石生的关系,打着“国民革命军第一四O团”旗号,以“协助地方维护治安”的名义,以本地人胡少海为“团副”开进宜章县城,驻扎在县立女子学校,设立湘南起义指挥部。是夜,宜章县长等设宴为朱德、陈毅“接风洗尘”,共商“防匪事宜”。朱德、陈毅将计就计,利用宴会之机将县长杨孝斌、黄得珍等二十余名平时鱼肉百姓的官绅全部活捉,解除了县团防局和警察局的武装,恢复了农会、工会,揭开了湘南起义的序幕。在此后的3个多月中,起义发展到郴县、耒阳、永兴、资兴、安仁等二十多个县,组建了3人农军师和两个独立团,工农武装人数发展到三万四千余人。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工农武装一万二千余人,经耒阳、安仁、茶陵向井冈山地区转移,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湘南起义是朱德和陈毅同志在南昌起义之后率领部分起义军进抵湘南,同湘南特委共同组织发动起来的一次成功的起义。历史已经证明,有了湘南起义,才有井冈山会师,才有巩固的井冈山根据地,甚至可以说,才有光辉的井冈山时代。后人为了纪念湘南起义,修建了湘南起义纪念塔。它位于东塔岭,岭上曾有一塔,昔为郴阳古八景之一,曰“东山一览”。清光绪年间建东塔,为七层八方,砖石结构,底层四门,中空无楼,方攒尖石顶,高20多米,各层设假券门。

        4、与苏仙领相望的城南文明山,又称南塔岭,有一古塔高矗,这就是著名的郴州南塔。南塔建宋代以前,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又有重建,是一座七层四面八方的砖石结构建筑。台基、塔身皆以青砖平砌,正东、南、西、北各有卷门(五层以上为假卷门)。塔身夹墙中有石级螺旋上升,可登至四层。各层有石斗拱、石板、飞檐。正南七层卷门额均有红石横匾。转角斗拱皆有铁钟,铁钟有风则鸣,北宋诗人金承务诗云:“孤城四望万山中,农秀尤传文笔峰。千古黄金光布地,七层白塔影凌空。”明代罗云通也有诗咏:“钟悬宝塔影玲珑,天际一声万籁空。清韵飞来红树外,余音半绕白云中。惊醒鹤梦三更月,送到南船十里风。占得高峰闻自远,振聋启瞶悟无功。”真是风吹钟响,清脆悦耳;声震如雷,全城激荡。每逢夕阳西斜,余辉映照,塔身色彩斑谰,晚风徐徐,钟声悠荡回扬。塔身高矗云天,俯瞰山下郴城景色,顿生诗情画意,故有“南塔夕照”之称,亦为郴阳古八景之一。

        5、古代民居选址,普遍利用有利地形,“近水而居”。当时的“九街十八巷”就沿着郴江。郴江是郴州百姓的母亲河,历代不乏名人才子歌颂。其中最有名的是北宋词人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一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借郴江以抒发胸中的积怨和愤懑。北宋曾任郴州知州的阮阅,在他的《郴江百咏》中有首《郴江》,诗中曰“不分涓滴溉田畴,只有重滩碍巨舟。验似瞿塘并赣水,岂能如鉴泻清流”。元朝曾任湖南廉访使的完颜东皋云郴州:“完颜东皋荆楚东南地,郴阳据上游口。万山攒剑戟,一水注襟喉。邈矣昌黎庙,伤哉义帝丘。我来廉问俗,烟雨涨中州。”

        6、随着改革开放,郴城的变化越来越大。城市景观风貌变化很大,但“一山一湖两塔,一江绕郴城”的历史景观格局不但没有变,反而突出了!

        在郴州市总体规划(1995—2015)的景观风貌规划中就确定了“突出自然景观特色,强调山中有城,城中有山,青山环绕,绿水蜿蜒”的城市风貌。在专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就确定了苏仙岭风景区和北湖公园为两大历史景观体系。古城空间轮廓线进行分层次保护,“上”为山体轮廓线,苏仙岭为主要突出线;“下”为郴江自然水面廓线。随着近年来政府加强对郴江的环境改造,沿江风光带已经形成。苏仙岭风景区在郴州打造园林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背景下,知名度越来越高,已成为郴州的代名词。湘南起义纪念塔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北湖公园由于其开放性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已经成为市民休憩活动主要场所。并且,这些历史景观点的对景因借关系不断加强,历史景观体系不断完善,山体轮廓不断明晰,水体轮廓更加优美,视觉通廊更加通畅。如登上东塔峰顶,举目四顾,全市胜尽收眼底;西南有南塔遥遥相望;正西北湖水波澹澹;往北苏岭仙云缥渺。俯瞰城内,街衢巷道纵横有序,青墙高楼鳞次栉比,人马车行历历在目。又如古城格局与历史景观点的轴线关系也相当清晰。

        “一山一湖两塔,一江绕郴城”的城市历史景观格局,言简意赅地描叙了郴州城市的景观风貌特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