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网络上的桂东 > > 详细内容

《桂东县志》概述

 

概     述




桂东县地处湖南省东南边境,井冈山南麓。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7′至114°14′、北纬25°44′至26°13′之间。东与江西省遂川、上犹、崇义三县接壤,省际边界线长138公里;省内,南与汝城县、西与资兴市、北与炎陵县相邻。县境东西广61.2公里,南北袤53.6公里,境内总面积1451.56平方公里,约占郴州市总面积的7.5%、湖南省总面积的0.7%,县城设城关镇,距郴州城区157公里。106国道贯通县境,北接炎陵,南通汝城;322省道西经炎陵通资兴,东往遂川;与上犹另有公路直接相连。

南宋嘉定宁宗四年(1211年),析桂阳县(今汝城县)之零陵、宜城二乡置桂东县,县治设上犹寨(今寨前),为桂东立县之始。明洪武元年(1368年),移县治于沤江上游的宜城(今城关)凤凰山前。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称帝衡州,避其讳,改桂东县为平阳县。次年2月,复名桂东县。1958年11月,桂东县与汝城县合并为汝桂县,县治设汝城。1961年5月,汝、桂分县,恢复桂东县建置,县治仍设今城关。2002年,全县辖3镇15乡和1个国有林场,共145个行政村、10个居民委员会、1527个村(居)民小组。全县48225户,其中农业户40197户。总人口169619人,其中农业人口150247人。汉族人口约占99.64%,另有畲、瑶两族为土著民族。

境内层峦迭嶂,群峰高耸。山地面积1344.81平方公里,约占境内总面积的92.65%。其中有中高山1272.64平方公里,低山72.17平方公里。东部系罗霄山脉南段之诸广山脉,位于湘赣边界的齐云山海拔2061.3米,为县内最高峰。西部八面山,在桂东境内绵延58.5公里,有山峰60座,主峰高度为2042米。南部的牛角头,海拔1408米。北部属万洋山脉,境内的鸡笼寨海拔1334米。中部有海拔为1539米的鹰峰仙及1878.9米的青鹅仙。县内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有571座。海拔最低处为清泉镇的圆明庵,仅296米。县城海拔824米,为全省海拔最高的县城。全县地势分为东北、西南两部分。东北部西高东低,西南部北高南低。丰富的雨量,加上沟壑纵横的地势,境内溪河皆水流湍急。133条大小河流中,主要河流有沤江、淇江、小水江、泉江。以竹子土盈为分水岭,东部主流泉江发源于竹子土盈东麓,流经桥头乡、清泉镇,往江西遂川注入赣江。西部主流沤江发源于竹子土盈西麓,与其支流淇江、小水江由北向南在汝城境内汇合后,经资兴、永兴流入耒水,注入湘江。西北部有少数溪流淌入炎陵县境内,经茶陵、攸县注入洣水,从衡东汇入湘江。

桂东县地处低纬度、高海拔的湘南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又由于大部分地方北高南低,因此,虽处南岭北麓,却属南岭亚热带湿润的冬季温暖山地气候。年均气温15.8℃,1月平均6.1℃,7月平均24.1℃。无霜期245天以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十分宜人。年均日照1372.4小时,年均降雨量1865.5毫米。同时桂东气候垂直差异大,类型多样,有着众多显著不同的小区气候,正如民谚所说的“一山存四季,十里不同天”。春季雨日特多,常常是连日春雨绵绵;夏秋两季常受台风影响,暴雨集中,容易造成山洪暴发,山体滑坡,形成泥石流,带来洪涝和地质灾害。

县内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能资源、牧草资源和旅游资源。全县现有耕地面积8.65千公顷,其中农田8.06千公顷;宜林面积115.07千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79.28%,森林覆盖率为71.55%。有银杉等珍稀树种,药材种类繁多,还有众多的林副产品和土特产品;水能理论蕴藏量23万千瓦,可开发18万千瓦以上;可放牧草山38.5千公顷,理论蕴藏量15万个黄牛单位;《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颁布旧址为“百姓喜爱的湖南百景”之一,又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还有“工农红军在桂东革命革命活动纪念馆”、红六军团誓师西征旧址。境内空气清新,风景秀丽,气候独特,有“绿色生态县,天然空调城”之美称。







桂东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南宋开禧三年(1207),黑风洞瑶民罗世传揭竿而起;嘉定三年(1210),李元砺率领数万人起义;明崇祯十六年(1643),农民起义队伍生擒县令母崇正;清朝末年,李长才加入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投身民主革命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陈奇参加革命,后来成为红十五军政委、红四军第十四师师长;李璧、扶良博、郭佑林等早期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湖南农民运动的先锋。解放战争时期,郭名善等率近百人在沙田龙头村举行武装起义,打响了解放战争时期湖南游击武装斗争的第一枪;1949年8月,邓飞黄参加湖南和平起义。他们都为反抗压迫,争取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邓力群,于1935年参加革命,是“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以后长期在有关党政部门担任重要职务,1982年当选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进入党和国家领导人行列。

桂东这块沃土先后培育出众多的能工巧匠、科技人才和著名学者,涌现了不少先进模范人物。清代,黄攀龙以其精湛的技艺整修黄鹤楼而出名。史载“清康熙初,武昌黄鹤楼逼临江汉,势倾倚,攀龙牮整如旧,减费万计”。普乐的天缘桥,贝溪的聚龙居,都是桂东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著名的中医李鼎周,擅长内科,著有《医学总纲》一书,为中医学界留下了宝贵财富。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人才百出。胡云翼一生著有《中国文学史》、《宋词研究》、《词人辛弃疾》、《中国词史大纲》和《宋词选》等70多部述作,部分被译成外文出版发行,是卓有成效的文史学家、词学家;中南大学教授黄存绍完成的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盘区回采振动出矿连续开采法研究”,其科研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清华大学教授、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著有《智能机器人系统》、《计算机控制》等专著;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邓仁亮在光学工程方面的科研成果为加强国防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钟柏材担任川气进京自动化总负责人,两人都享受国务院给予的政府特殊津贴;1960年出生的黄久生是解放军总装备部炮兵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师级干部,在电磁兼容、静电放电、强电磁脉冲效应等方面取得重大研究成果,成为中国首位由美国国家无线电与电信工程师协会认证的静电放电工程师;1962年出生的胡稳奇在生物医药研究方面有重大突破,他在加拿大进入了世界最大的生物医药公司,成为该公司研究院的资深科学家,主攻癌症和艾滋病防治;1965年出生的邓扬晨是博士生导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曾从事多种型号飞机的设计和研究,从事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高级工程师黄存礼被聘为中国化工学会第二届无机盐行业专家组成员。他们都为中国科技文化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方忠宇,以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还有焦裕禄式的好干部胡昭程、全国劳动模范李运光等,都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中共桂东县委、县人民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提出“把握时机,写好山字,打开山门,飞出低谷”的战略思想。90年代提出“以山造林,以林养水,以水发电,以电兴工,以工富县”的发展思路,强调“做山、水文章,走开放路子,下特色功夫,求重点突破”,创生态县品牌。为实施发展桂东经济的总体战略,大胆地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制定鼓励发展高效林业、加快小水电建设、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出台一系列措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在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定承包权,强化所有权,放活使用权,明确发包权”,逐步建立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制。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引导和促使耕地向农村经济能人、科技示范户、农业龙头企业集中,推动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实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同时,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乡统筹、农村教育费集资、屠宰税,调整农业税政策,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款的征收和使用办法,并逐步建立起以科技兴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服务体系,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切实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工业体制改革方面,县内全面推行经营责任制改革,以盘活资产、盘活资金为主,实施产权转换、职工身份置换,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全面进行经营机制的转换,以产权转让、破产重组、股份制改造、破产拍卖等方式,大力进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经营责任制改革,县属国有企业的职工身份得到了置换,有效地增强了企业活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形成。流通体制改革方面,对国有商业、供销企业、粮食、物资等部门相继进行了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承包、租赁、联销(产)计酬等各项改革措施。粮食部门实行“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双线运行”的双轨制。烟草、食盐实行专营。乡镇企业政企分开,民营经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非公有制经济实施乡镇经营、村组经营、联户经营、个体经营和股份制经营的模式,从而使全县的工商业企业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政治体制改革方面,12年中先后两次实施县乡机构改革。至2002年,县人民政府组成单位由36个精简为23个,精简36%。同时保留直管单位22个。对乡镇,按规模划分类别,按类别配置人员。事业单位在机构改革中撤并机构,精简人员,调整布局,优化结构。1996年,开始实施公务员制度,同时深化和完善以干部选拔任用和规范化管理监督为重点的配套改革,在全县建立起结构合理、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教育体制改革方面,成功地推行了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经费投入体制和办学体制的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文化、体育、财政税务、金融保险、工资制度、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城镇住房等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同时为实施“开放兴县”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以利对外开放、招商引资。

20世纪90年代,国家加大了对桂东的扶贫攻坚力度。全县彻底改变了过去的救济式扶贫模式,实施开发式扶贫,采取以奖代投、公司加农户、干部参与等方式,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引导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产,提高效益,摆脱贫困。1997~2002年,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1998年前为省长)一直挂点桂东建整扶贫,省、市、县每年都派出工作队开展包村建整扶贫工作。2001年,桂东县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对口扶持桂东。







1991~2002年,桂东县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发展。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国民经济快速增长。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至2002年,烤烟、反季节无公害蔬菜、药材、茶叶、楠竹、草食牲畜等产业初具规模。工业方面,出现了以县竹胶板厂为主的竹木加工业、以湘肇化工厂和高氯酸钾厂为主的化工业、以硅冶炼厂为主的矿产品加工业、以罐头厂为主的食品加工业等新兴产业。特别是1997年后通过股份制方式融资开发水能资源,小水电开发形成产业化,小水电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大亮点。至2002年,全县共投资4亿多元,新建成小水电站65座。至此全县小水电站的装机容量达59845千瓦,比1990年增长6.33倍。2002全年发电量11431万千瓦小时,比1990年增长7.83倍。水能资源的开发,有效地拉动了一批高能耗产业的崛起,并带动了其他产业的迅速发展。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桂东县工业发展的主力军。第一、二、三产业在整个县内经济的比重,由1995年的50.5∶16.1∶33.4变为2002年的31.3∶25.7∶43,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总量大幅度增长。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51387万元,比1990年增长4.21倍。工农业总产值达53603万元,比1990年增长2.35倍,其中农业总产值24463万元,比1990年增长1.96倍,工业总产值29140万元,比1990年增长2.76倍。地方财政收入3347万元,比1990年增长5.14倍。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1991~2002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87867.2万元,年均增长39%。其中2002年投资21316万元,占12年总投资的24.3%。以县城建设为龙头,大力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变了桂东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落后局面,大大加快了城镇化进程。106国道桂东段、322省道桂东段砂改油工程全面完成,加上纵横交错的县、乡公路,全县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至2002年,全县公路总里程达1099.34公里,比1990年增长4.55倍。继1994年开通程控电话后,随即又开通了移动电话,城镇开通宽带网。全县邮电业务总量比1990年增长26.5倍。城镇建设不断加快。县城街道全部硬化,照明、绿化、供水、集贸市场等均配套建设。兴桂开发区已全面开发。 罗霄广场的建成,大大提升了县城的城市品位。县城面积由1990年的2平方公里扩大到2002年的4.75平方公里。生态县城、秀美山城、休闲边城的特色日益凸现。全县城镇人口由1990年的15094人增至2002年的19372人,城镇化水平由1990年的5%提高到2002年的11.5%。同时,由于二、三产业的发展,不少农村人口在城镇定居。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通过改革教育体制,调整学校布局,形成了包括幼儿教育、中小学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布局日趋合理,逐步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全县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001年,桂东县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1999年,全省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场会在桂东召开,桂东倡导的“三苦三不苦”的办学经验得到推介。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不断加强。1998年桂东县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90年的17.48‰下降至2002年的2.88‰,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时期。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1998年顺利通过初级卫生保健达标验收。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至2002年,有线电视“村村通”达45个村,中央台、省台覆盖率达90%。文化、体育事业进一步繁荣,新中国成立后首部《桂东县志》出版,成功承办了郴州市第六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1991~2002年,县内先后召开中共桂东县第七、八、九次党代表大会,县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桂东县第四、五、六届委员会议。中共桂东县委注重抓好党的自身建设,以县、乡两级党校为阵地,对党员加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党风党纪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了党员的执政意识和公仆意识。通过实施党建先锋工程,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人心。县委加强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教育,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查处一些违法违纪案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人大依法行使国家权力、政府依法行政、政协参政议政的制度进一步完善,统战工作得到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桂东县连续8年被评为郴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老干部工作进一步得到了重视和加强。全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2002年,全县贫困人口由1996年的8.6万人下降到2.12万人,年均减少1万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制度相继建立,并向规范化、多元化、社会化发展。“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不断加强。199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9万元,至2002年增加到13878万元,增长2.5倍。电脑、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话、手机、新款家具、摩托车甚至象小轿车这样的高档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家。2002年,农民人平纯收入达1392元,比1990年增长了3.05倍;职工人平工资7589元,比1990年增长了3.38倍;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0004万元,比1990年增长11.63倍。







12年来的实践证明,桂东经济和社会事业能快速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中共桂东县委认真组织干部学习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视察时的重要讲话,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由以计划经济手段指挥生产向以市场经济手段指导生产转变,由希望上级救济式扶贫向用自力更生、苦干实干的实际行动和积极争取外援加快发展的思维转变,由传统农业和小农经济生产观念逐步向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的大农业生产观念转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不足和困难。主要是: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还不强;工业基础差,新兴产业规模偏小,发展仍属于低基数上的快增长;财政实力不强,收支矛盾大;人们的思想观念还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民主法制建设

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面对这些不足和困难,中共桂东县委、桂东县人民政府正采取得力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可以预想,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桂东人民,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在中共桂东县委、桂东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一定会发扬“攻坚克难、务实创新”的桂东精神,抓住新世纪之初桂东县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机遇,以昂扬的斗志、必胜的信心、务实的态度,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走好符合桂东实际的“开放兴县”、“产业富县”、“科教强县”之路,为把桂东建设成为经济更加发展、市场更加繁荣、生活更加宽裕、社会更加文明、环境更加秀美的经济富裕县、生态示范县而奋力拼搏!桂东的明天一定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