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网络上的桂东 > > 详细内容

清末知州邓润棠/陈俊文

他天资聪颖,才华横溢,以学谋仕。他为官绅30年,官至知州(相当于今省辖市市长),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他废除土司,关爱苗民。他兴教育人,破冰创办了桂东县第一所女子学校,开了桂东女子教书、女子上学的先河。

    他,就是广西左州知州──邓润棠,桂东人。由于他为州官是在异地,而在桂东仅是区区山长(校长),生前淡泊名利。死后多次历史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其后人因之受到不公正待遇。润棠被历史淫没在被遗忘的角落。

    笔者查阅《邓氏族谱》和邓润棠墓志铭,走访其家属后人,查阅相关资料,涂鸦成此文,以示纪念。

聪颖过人 以学谋仕

    邓润棠,字召遗,号南圃,清朝咸丰7年(1857)6月5日生于桂东县尚德乡(今流源)流源村长丘组。父亲邓燉是清朝贡生,是私塾一位教书匠,可谓出身“书香门弟”。

    邓润棠幼秉奇质,聪颖异常。经、史、子、集无不卷卷丹黄。诗词精湛,骈文珠玑。对联精切隽雅,在船山书院(在炎陵县)处撰联:

    由也升堂,雄冠佩剑舒豪气;

    点尔言志,沂水春风养化机。

    民国政治思想家宋教仁被刺遇害后,举国同悲。润棠代桂东女子学校撰挽联一幅:

    贼人戕我伟人,购线就擒,囹圄应生指佞草;

    女士动伊国土,买丝未绣,馨香祗荐自由花。

    该联为湖南官报登载,位列第三。

    润棠酷爱书法。幼时,以树枝为笔,以沙地为纸习字。读私塾时,临摹王羲之、钟繇书法,后习“米欧”书法,兼收并蓄,广征博取,由临到立,由变到创,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书楷体端秀清新,质拙古朴。行体潇洒飘逸,飘若浮云,矫如惊龙。其书名噪雀起,远近闻名,深得衡阳、郴州、汝城书法爱好者喜爱,几百里徒步来索,以获为荣,留作纪念。而润棠对求字者,从不拒之,不沾沾自喜,谦逊,虚怀若谷,以此鞭策自己。

    19岁取州试第一,补博士弟子员,享受官府拨给粮谷待遇;28岁当选提拔使用;34岁参加朝廷会考,考取举人,榜列第15名。

    1909年,清政府在全国范围内选拔知县,邓润棠赴考,取朝榜第7名正任,分发两广总督候职。

    时任两广总督张鸣歧是个重德重才巡抚,在会晤候补知县时,发现浓眉大眼,身穿长衫马褂的润棠德行好,才学高,为人谦恭有礼,温文尔雅,从此便喜欢上了他。

    一次闲暇,张总督出一谜:一字有三年,猜中者为神仙。润棠答“香”字,香字可拆为“千八日”。

    后来,张鸣歧上奏朝廷,称润棠才非百里,为人正直,又恰逢左州知州缺位,请旨破格提拔他。得到恩准。

    润棠一生所撰诗词骈文甚多,可惜由于历次运动尽毁,为后学者唏嘘叹息。

废除土司 关爱土民

    1909年的一天,升为知州的邓润棠前往广西左州赴任。

    左州位于广西西南部,是苗族聚居的地方,地方偏僻,山多田少,文化不发达。

    润棠一到任,微服私访。

    土司统治制度是历史上封建中央王朝无力进行直接统治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一种特殊的地方政权形式。土司是少数民族首领,由少数民族推选产生或世袭继承。

    土司自造官室,自造武器,抵抗朝廷,违抗朝命。对境内的土民政治上残暴压迫,经济上掠夺,为所欲为,作威作福。土司制度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润棠辖治的左州,苗民受土司荼毒很深,土司对苗民经济上盘剥鱼肉。借口朝廷征纳,额外苛收棉花、苎麻、黄豆、鸡、鸭、鸟、野兽,苛派多如牛毛。土司生活靡烂,强占苗民妻女。苗女不敢嫁,一旦结婚,土司淫威肆虐,要享受初夜权。不仅如此,苗民没有人身自由,常遭土司毒打摧残,随意买卖赠送宰杀。

    润棠对辖治内土司残暴统治据实上报。并采取措施整饬。

    改变土司垄断土地状况,官发田契约执照给苗民,让苗民耕者有其田。对土司明之以理,晓之以法。劝导施以仁爱慈善。采用宽严相济办法,责令土司退还收刮苗民的财产财物和抢占的民妻民女。削弱土司权限,让苗民从徭役、劳役的剥削下解脱出来。严禁抢夺人畜和勒索财物,革除旧制陋规,对罪恶者施以重刑。

    兴办农业、林业,劝民植树耕田织布。兴办教育,培养人才。对苗民平等对待,一视同仁。

    改革和整治,土司置于朝廷治州管辖之下,社会风气大变,苗民有了更多的自由。社会安定,生产发展,集市繁荣。舟楫往来,络绎不绝。民族进一步团结,社会经济文化得到长足发展。

    张鸣歧又上奏朝廷提拔重用润棠,因辛亥革命,高升成了泡影。

弘扬文化 兴教育

    早在1887年,邓润棠就在酃县(今炎陵)船山书院主讲汉学、骈文、诗经、古文辞,研究训诂,传播文化。

    1912年春,润棠回归故里,被桂东县长谭嗣穆任命为三台山山长(校长)。县长要他为首,就濂溪书院旧址,房屋加以修理,兴办桂东县立高等小学校(相当于现在完全小学)。

    润棠任山长,倾情教育。长辈们劝说:“你曾经任过州官,没必要为这区区小事而劳心废力?” 润棠回答:“开启明智,办学不分大小,造就人才是每个人,特别是读书人应尽责任,不要因事小而小看呀。”

    他物色前清科举中有知识的能人:郭寅宾(贡生)、邓风岗(廪生)、邓炳棠(岁贡)前来教书。不限年龄、不分区域广招学生,学生的住宿、照明洋油火、纸张等费用由学校供给。经费来源出自“厢都公租”(厢都:今城关、黄洞、三洞、寒口、增口5乡镇),一时,本地学子,还有资兴、炎陵、汝城及江西遂川等地的学子纷纷前来就读。三台山上,书声琅琅,歌声阵阵,呈现出蓬勃生机。

    1912年冬,润棠倡议在尚德乡(流源)创办尚德初等小学校,在经费无着落情况下,他捐出中举后长收祖遗学租30担支持办学,又说服族长老和族内人士在邓氏祭租内,捐出田租100余担,作为办学恒产。接着选校址,聘教师,殚精竭虑筹办。学校很快办起来了,并迅速办成了高小。之后,县内各乡自筹经费兴办学校如雨后春笋。

    1913年,邓润棠倡议兴办桂东女子初等学校,得到县长谭嗣穆大力支持。学校有了,但是,报名入学者廖若晨星,仕宦殷室之家世俗观念认为:女子应深处闺阁,应该足不出户,培养妇德,如果抛头露面,实为“伤风败俗”。润棠不为世俗所阻,顶着巨大压力,先将自己二个女孩送进学校。积极宣传女子读书是理所当然,大势所趋。又聘女教员黄金兰为教员,派刘桂秀管理女子学校。大家目睹,南圃把自己女孩送进了学校,我们为啥不送呢?于是大家纷纷把女孩送去读书。不久,女子学校学生达100人,开了桂东女子教书,女子上学的先河。

    邓润棠弘扬文化,兴办教育,反对迷信邪术。

    那是在左州任知州时,有个自称“古佛堂”者,借神蛊惑群众,并有信徒3000余人,扰民滋事。润棠宽严并济,不到2个月,解散了乌合之众,境内安宁。

    1923年,桂东县城三帝宫为乩坛所在地,主坛的人经常用求神降示凶吉迷信方法迷惑群众,县内所有信神的都是乩坛信徒。一天,润棠经过三帝宫门前,主坛者笑盈盈出来迎接,引诱润棠说:“太白仙师光临本坛,有一诗请你和韵一首。” 润棠不信神,义正辞严说“此膝不屈久矣”,于是,拂袖离开。有人戏说:“你不信神,为啥要祭祀文庙?祭家祠扫坟墓?”润棠答:“祭祀,扫坟,是纪念先辈贤人。举行这种仪式是怀念前辈和祖宗功德伟绩,鞭策自己。这与信神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邓润棠兴教育人,泽被桑梓。从青山环抱的桂东大山走出了不少俊彦之才。

    流源,50多平方公里3000多人口的乡,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莘莘学子考取北京大学2个,黄埔军校5个,中央陆军军官学校8个,金陵(南京)大学1个,日本飞行学校1个……精英有: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力群;“五四”运动先驱,国民党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部民政局长、湖南和平起义者邓飞黄;国民革命军部少校参谋邓展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建制局长邓柱中……

为官清廉 视贪如仇

    清末贡生郭寅宾在《千金帚》一书记载了邓润棠一首《暮年书感》诗,诗曰:

    生计艰难值暮年,一家嫡庶又分烟。

    傍山末买千金宅,佃地聊耕十亩田。

    混迹渔樵成小隐,居邻松竹即行仙。

    余身岂遂如黄鹤,时拔闲云自往还。

    这是知州邓润棠晚年自题生活写照。一介州官,生活清贫,笑傲山村。

    那是他在左州任知州时,土司闻说他要整治土司,胆颤心惊,凑集万余银圆贿赂。面对白花花银子,润棠不为利诱,浩然正气拒绝。并告诫官署任职官吏:我们这些人工作的目的在免除苗民繁重的苛捐杂税,如果我们接受土司的贿赂,那么以后就不好说话了。土司会有恃无恐,并会加倍残酷剥削掠夺苗民来填充花去的资金。接受贿赂,是罪大恶极呀,大家要记住哟!

    在左州,邓润棠是廉洁的。当地百姓在他离任时,置万民伞夹道送行。

    1912年4月,花木扶疏。润棠回家乡流源途经寨前墟小憩,当地人见有万民伞,轿马4乘,箱箧4担。围观看热闹的一会儿聚集了几十人。有人风言风语:“不贪不滥,三千三万;贪贪滥滥百千百万。”“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意在言外,矛头直指润棠。润棠闻之,微笑着打开箱箧,邀请众人观看,只见仅有几百个光洋,一些旧衣服、被褥和杂物。说风凉话的人无地自容,哑口无言。大家大吃一惊。望着“万民伞”,读着伞上联语:“州中无浊吏,世上一清官”。服了。

    1916年春,邓润棠任桂东劝学所所长时,将每月剩余办公经费全部上缴。县长说:劝学所办公经费,有余可不退,不足不补。先生何必清廉这个样子呀。润棠说:公私要分明,这是一个人道德。

    后湖南省长赵恒惕闻之,钦佩润棠廉洁自律,聘他担任湖南省长公署顾问。

    润棠洁身自好,不贪不腐,对贪恨之入骨,视贪如仇。

    1924年,知事唐敏文到桂东任职。大肆贪污,枉法殃民。吞蚀省府签发桂东籴谷备荒粮价款银圆3000元,吞蚀省府发放桂东各高小奖学金银圆600元。暗收赌税。包运客商烟土出江西。润棠闻讯核查后,联络县内机关团体找唐敏文清算,唐置之不理,花言巧语搪塞。润棠气愤异常,为惩治歪风、弘扬正气,他牵头联名向省府告发,弹劾不称职县长。省府派专员监算,唐敏文退款撤职,解省法办,全县拍手称快。此前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的县令黄世瑶、张广渊贪婪无耻,棠嫉恶如仇,检举告发,皆被折挠,腼腆而去。

    润棠常教诲弟子:“绅正则官正,绅邪则官邪,贪官之所以会多,是因正直绅吏大少。”

    “人生七十古来稀。”1927年6月5日,润棠七十大寿,亲友、家族合议为他宏开寿域,雕屏上匾。润棠坚决拒绝:庆寿是虚荣,奢华是罪恶。作生日,必收彩礼,此种大办陋俗要改呀。生日时邀了几个弟子饶有兴趣出游本县杨岭仙、齐云仙、三关山等胜地。

    邓润棠是个站在时代浪尖上的人,能够与时俱进。

    1927年,大革命风起云涌,润棠四子邓造雄从黄埔军校肄业回家,在流源乡组织农民协会。宣传革命道理,培养农民运动骨干。润棠大力支持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打土豪、闹革命,是农民最根本出路”并把登载长沙、醴陵、浏阳、平江《农民运动》的报纸早晚散发给群众。积极支持儿子组织农民运动。不料“马日事变”,土豪劣绅弹冠相庆,桂东农民协会运动失败。他的儿子邓造雄在桂东三洞竹坑被国民党抓获,在县城惨遭杀害。润棠听到这一噩耗,强忍晚年丧子悲痛:“何必惊讶!自古英雄豪杰,总要有人抛头颅洒热血。”“我儿为民谋福,死何足惜!”解放后,邓造雄定为革命烈士。

    1929年7月23日,润棠在家中逝世,享年72岁。家人按他临终遗言从简安葬。谢绝了桂东县长王伦及各界人士倡议的开追悼会,建立乡贤祠,立牌文庙配记等盛葬仪式。

    青山含悲,汶江呜咽。一颗璀璨之星陨落了。

    贡生郭寅宾悲痛赋诗一篇:

    松竹青青旧友梅,知君秀骨孕灵胎。

    相期永把冬心抱,重向寒山结社来。

    白云望断夕阳村,长念莪蒿罔极恩。

    幸有慈晖遮寸草,依闾差足慰晨昏。

    风雨名山秋复春,苍生引领望斯人。

    渊明不改东篱愿,一笑邻家漉酒中。

    爱日舒长似小年,忽嗟陟屺泪潸然。

    从此不忍杯棬饮,儿在人间母在天。

    ……

    邓润棠一生,严于律己,为官清正,两袖清风,一身正气。高山仰止,令人敬仰,令人怀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