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武秀才练功石墩栖身桂东居民小院/陈俊文
栖身于桂东县城关镇东街栅栏背胡家居民小院的一方重340斤的石墩,曾是清朝嘉道年间武秀才胡金榜练臂力的工具,至今有200年的历史了。
目睹该石,笔者感叹其主人的神力。岁月的洗礼,增添了几分古韵。
此方石墩是练功人胡金榜的一方抱石,青石,呈长方体,完好无损。高67cm,长36cm,宽30cm。在边长两侧置有两个小凹口,便利练功时主人提起或抱起。石墩一面阴刻遒劲有力的正楷字铭文。“头号”两字为繁体,自右向左横写,“重叁百四拾斤正”和“乙酉年胡金榜置”分两列竖写。
小院里79岁的胡昭德老师向笔者介绍:此石是他祖辈胡金榜的练功石,胡金榜是一位武秀才。爷爷曾经讲过,武秀才有练功用的一对好重的石锁,一双不轻的石鞋,一把青龙偃月刀。胡老师告诉笔者:石锁、石鞋没见过。刀倒见过,很长,刀与柄衔接处有好几个小铁环,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时,将它作废铁捐赠了。至于这方幸存的石墩,原来置放在胡家祠堂,因建城关小学,祠堂被拆,石墩上又雕刻有祖上的名字,于是,便叫了三四个人帮忙,抬了回来。
史料记载:科举制度中的武举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清朝时,统治者为了其统治地位需要,抵御外敌,对武举较为重视,从县到府,层层筛选,选拔英武人才。其考试方式分外场和内场。内场就是默写武经。外场则依试刀、弓箭、抱石顺序进行。试刀时,240斤重的的青龙大刀,能提刀在肩,前后、左右挥舞,及格后方可参加下一科考试。至于抱石,应试人员抱起一块240斤的石块在胸前,身体往后倾,石块置放胸前不动,最后把双方摊开,以胸挺石,方为合格。
望着这方石墩,笔者遐想武秀才胡金榜在施展拳腿、举石练功等方面会有精彩的轶事。可是,令人遗憾。只有《胡氏族谱》记载:他是一位性耿直,疏财重义,遇善事尽力而为,孝敬父母的孝子。是任贤三子,原名锡丰,字玉田,号虎山。庠生。嘉庆辛酉年(1801)六月初九生,道光丁亥年(1827)正月,母亲病逝,他哭泣吐血,悲哀至极,死于柩侧。葬禾仓土盈丁山(桂东县城珠山)。
照理本该“文死谏,武死战”的武秀才,却英年早逝,捐躯殉母。时人唏嘘不已,报县批准以孝入志。据说在桂东孝子祠(县府门右侧,今已不复在)内设有胡金榜神龛。
年代久远,关于武秀才胡金榜虎虎生风,功力不凡的事,无案可稽,也无口耳相传的故事。但是,就这方练功石墩,却印证了桂东人在科举考试中既崇文又尚武。如果你膂力过人,不妨前往抱一抱,试一试。
- 上一篇:桂东“憨”大叔和他的竹篮/陈俊文
- 下一篇:爱国为民的桂东县长谢宝树/陈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