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岁月的草鞋
作者:陈俊文 来源:县政协 更新时间:2010-3-17 10:20:12 | |
观摩的人们 打草鞋 摆弄草鞋纲 安装草鞋带 装草鞋耳 擂柔软草鞋耳 试试如何 “两只黄猫,四个耳朵,牵着不走,拴住飞跑。”这一谜底就是草鞋。 在我的家乡桂东,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农村打草鞋的人很多,市面上也少不了卖草鞋的人,人们穿着草鞋上山砍柴、田间干活、外出谋生。而今,无论县城,还是农村,再难觅打草鞋、卖草鞋、穿草鞋的人儿。 草鞋是一种民间手工制品,打草鞋是一项手工技术。虽说是穷苦人的行头,但它却蕴涵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古老的农耕文化。 前不久,笔者挈妻到三洞乡三洞村西坑串门,试探地问二表哥:“农村还有人打草鞋吗?” 他微笑地摇着头:“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就没人打了,打草鞋的家什还在,还知道打,不过打草鞋是你大表哥的拿手好戏。” 好奇的我央求着他拿出来摆弄两下。 二表哥走进了杂屋,寻找那久违的东西。 听说打草鞋,村庄里过上了幸福生活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前来观摩。一会儿,表哥屋后的晒谷坪聚拢了不少人。 年已78岁的周渊岳介绍,过去西坑村民组有30多户人家,户户打草鞋。稻草擂得嘭嘭响,草鞋打得快又好,邓劝英、唐鹤军等几个人是村庄打草鞋的老把式,一个早晨能打两双。因打草鞋的“美名”,有人把西坑叫成“草鞋村。”老人接着说起了民谣:“草鞋烂了不要反,哥哥穷了不要懒,勤俭两字很重要,致富日子会来到”;“穿起草鞋骑上马,撑起布伞乌云遮,放下布伞聊一聊,可当(如同)皇帝登天下。”随着老一辈人一个个的离去,而今会打草鞋的人很稀少了。 二表哥拿出了尘封已久的草鞋耙,有点像《西游记》里八戒操用的钉耙。可是没找到专门的草鞋凳、草鞋榨、草鞋腰。周老便往家里赶。 聚拢而来的人们仿佛鸟儿样,叽叽喳喳,打开了话匣子,唤醒了那沉睡的日子,他们给宁静的村庄带来了往日少有地热闹。 一位大嫂说,我家原有整套的设备,前不久烧掉了。而黄大娘说,过去大人不允许小孩(未满12岁)穿草鞋,大人们说过,穿了,草鞋髓(脚风湿)痛。不过有“草鞋药”可医治,那是一种叫“叶底红”的植物,剁碎擦疼痛处有疗效。有人说起穿着草鞋坐上席的事。有人谈起过去孝子穿着草鞋为离去的父母送葬的习俗。也有人说草鞋是“红军鞋”,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亲自打草鞋。 晒谷坪,一张长长的老虎凳替代了那草鞋凳。表哥说,专门打草鞋的凳子前高后低,凳子底下安装一根横木和皮串,便于踩踏使劲。洗衣用的棒槌作草鞋槌,一根绳子准草鞋腰,一个老掉了牙的草鞋耙挂在老虎凳上,一把稻草,一番周折,二表哥与周老煞有介事的张罗开了打草鞋的场面。 “好牛不吃大叶芒,好妹不恋两个郎。”大叶芒,打草鞋纲的材料,牛真得不会吃。二表哥揉着草鞋纲说,“鞋有鞋样,袜有袜样,草鞋没样,跟纲上。”纲,桂东人叫“草鞋链”,用来做草鞋的经线。稻草作纬编草鞋。 来得好,不如来得巧。此时,大表哥赶上了打草鞋这一“美差,”他成了打草鞋的主角。 今年70岁的大表哥是打草鞋的老把式。他说,1954年学打草鞋,那时,县城唐家大屋不远处有个劳改场,那些体弱年老的犯人劳动改造就是打草鞋。他好奇常去看,看多了便熟稔了这一行当。草鞋能卖钱,便爱上了打草鞋,从上个世纪50年代打到1980年,销价一双八分钱到后来的一双几毛钱或块把钱,打了多少,销售了多少,没统计过,只知道打草鞋卖了几个钱,可买盐、酱油、煤油等,缓解了家中的贫困。 “打草鞋是门细活、苦活。打好草鞋,头道工序要选好料,最好是糯谷稻草高茎,要锤好,用钉耙梳理,除去枯叶、损杆,留完整光洁的茎。”大表哥说,“打多长的草鞋,以人们两手摊开的长度,来取草鞋纲的长度,为了草鞋的牢靠,还在打造中加点碎布头。先打草鞋鼻,再打草鞋身,最后打草鞋跟。打造草鞋身,捻耳子是关键。‘耳子’是草鞋的鞋帮,位置不当或不软会损脚,因而打到四指宽时,一边各编一个耳子,打到一半时,一边各编制一长一短两个耳子。”编好后,用草鞋槌敲打,让耳子柔软。扎起草鞋跟,穿上鞋绳,用草鞋剪理去多余的部分,一只有模有样的草鞋便呈现在眼前。 “又要草鞋牢,一天反(翻转)三朝(次)。”大表哥说,反草鞋有讲究,出门时不反,生怕办事不顺。到了路途才反,反转草鞋,不仅可以让草鞋耐牢,穿起来还更舒服些呢!过去,穷人穿草鞋,有钱的老板也会穿,因为穿草鞋走路防滑。不过,老板的草鞋挺讲究,鞋跟安放铜的鞋眼,草鞋带琳丽(干净)得很,精细地扎在脚背上。 走过了千多年岁月的草鞋,承载了不少苦难,如今它远去了,它也永远不会再来。记下这一难忘的历史和消逝的民间手工技艺,以珍惜今日的幸福。 |
- 上一篇:“玲珑茶”获“湖南名牌产品”称号
- 下一篇:桂东:秋里牧场的晚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