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作证——解读“赵子龙计取桂阳”历史
《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赵子龙计取桂阳”的故事,桂阳百隆家喻户晓;人人津津乐道,夸赵子龙不为利诱,不为色动,计勇双全,是蜀国的五虎上将,是历史上我们桂阳的好太守。罗贯中在写这一回书中,情节上须有虚构,在事件上绝无漏洞。
北宋司马光所著政治史《资治通鉴》,其汉记篇,清楚地记着: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周瑜、黄盖火烧赤壁,曹操败走华荣道。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曹操至南郡。刘备表刘琦为荆刺史,引兵南绚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备以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以偏将军赵云去领桂阳太守。
“三国志”中记述:在取武陵、长沙、桂阳、长沙前,刘备问谋士马良:先取哪一郡?良曰:湘江西零陵最近,可先取,次取武陵。然后取湘江之东桂阳,长沙为后。
舂陵江是湘江的上游,在桂阳的境内,经县城西,从南往北流去,马良所说:湘江之东的桂阳,正是现在郴州所属的桂阳。
三国志中还记载着:赵子龙之后马谡也做过桂阳太守,吴国孙权命大将虞翻进取。虞惧马谡有谋能断,而教其儿子领兵从郴绕道桂阳,取其相邻的零陵。这说明只有这个桂阳与零陵相邻,其他不相邻的“桂阳”,与“赵子龙所取的桂阳是风马牛不相及。”
上世纪七十年代,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的一幅地图中,湘江之东,桂阳郡区域地位赫然在目。这是表明桂阳的存在最古老,最权威的文物证明。这地图后来发表在一九七五年国家文物杂志第二期。
桂阳城西南面,芙蓉峰仍然挺拔矗立,东汉建安十三年,赵子龙带兵取桂阳,就是屯兵这山坡上。其石壁上,曾有唐代摩崖石刻,大书“赵云屯兵处”。在这山坡上,早在唐宋时期就兴建过“赵侯祠”。
在历史的长河中,“赵侯祠”兴兴衰衰。最后一次是一九三八年八月建成,叫“子龙庙”。五十年后,被彻底湮没了。旧址布满了石灰窑,一片狼藉,面目全非。就连庙后石壁上的“赵云屯兵处”也被炸成石灰料火化了。
桂阳城古稀老人,对“子龙庙”记忆犹新,小时我常与同伴云玩。子龙庙坐西朝东,规模大,庭院内分上厅、下厅、楼台,南北耳房。上厅有若两米高,按剑挺胸极其威武的子龙塑像。有供桌供鼎,香火燎绕,游客顶礼膜拜。庙的内外墙上及南北坡地有数十块石碑。其中蒙泉亭里竖着一块汉顺平侯赵将军庙碑刻。碑文是:“考失崇德报功,代省明文,或隆于祀典,或酬于闾阎,此固礼之所不废,而人心之所不泯者也。”辛卯春,余守汉宁祀武帝,见庙之左侧有题额,曰赵将军庙,盖即蜀汉之顺平侯也。余拜其像,而不禁有感焉。夫侯与武帝同事先主,经营天下,功绩昭著,赖恃忠诚,济于危险,且其严重整肃,有不为色动,不为利诱者。其功与德,又岂在武帝之下哉!迄今庙貌巍峨,俎豆千秋。虽穷乡僻壤,独知有武帝,而不知有侯者,抑独何欤?今以侯庙,侧乎武庙之右,帝恐不安。吾尝阅州志,而知侯之收桂阳,领郡牧,功德及民,彰彰可考。及访诸老,咸称州城之南不数里,有芙蓉岭,侯曾驻兵焉。呜呼,侯之功德,既在武帝伯季间,则侯之食报,也宜于武帝并隆矣。顾可或哉!因议于岭建庙焉。州人欣然。而庠生高义思者,亦乐损山地,以为庙基址。爰集佰金鸠工庀材,不匝月而庙成。庙分三楹,上为堂、下为门、又前为台。自是精爽,若接之为灵昭昭也。丸岁为春秋两祭,祭用豕一羊一,董其事者,有首事刘生德彬等,为之经理。盖官于斯者,久暂无时,求先哲,访遗事,守土之责。至于先后先相望,世守匀替,又诸绅士之力也。爰记其始末,以勒诸石。
乾隆三十六年岁次辛卯孟冬月,榖旦。在子龙庙遗址的炉渣荒草中,曾发现一青石条,上面刻有《芙蓉峰谒赵常山祠》:顺平熊虎将,遗垒至今传。界憾潇湘水,人思战伐年。却婚轻国色,携胆镇蛮大。祠树闻啼鸟,还疑拜杜鹃。还有不少子龙庙的碑刻中的文字记载,有待于文物工作者去发掘,这里只举两例为证。
距桂阳城北约四十公里的桥市乡也有一赵庙。我去过两次,第一次是一九七八年与画家彭本人、邱耀秋去欧阳海大坝搜集素材、体验生活、创作送北京画展的作品。我们乘车至桥市,再请文化站辅导员带路,爬山涉水经关口而去。这关口是当年赵子龙所筑,设在一座从西向东山上,山的南面是悬崖峭壁。北面可直望常宁、衡阳,形成天然帡帐,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略要地。
后人为纪念赵子龙。建立了一座亭庙合一的赵子龙庙。这庙须小,但保存得比较完整。我们怀着对赵子龙的敬仰,进庙爬上神龛的平台,摘抄墙上的碑文,由于碑文灰尘太多,加上须天黑前要急着赵到欧阳海大坝,所以对碑文摘抄跟本不完整。后来拜读厚今所著《天下桂阳》才了却心愿。这里转抄于此。其中碑刻二首,其一:将军自昔守斯土,簇簇踞兵如踞虎。胆略须同黄马修,义仁却与关长伍。蓉山遗垒著千秋,梅水抱关流千古。昭烈到今寸土无,子龙犹有一祠守。
其二,祠宇森罗万象幽,堂堂大将顺平侯。威风宛在凌霄汉,浩气如生逼斗牛。漫说英雄空一世,旋夸灵迹自千秋。巍巍工德今犹古,赢得口碑姓字留。
另一石碑为:《赵公香火碑》:人独知关帝之为灵昭昭也,而不知赵公为之灵犹昭昭也。公同列五虎汉之福将,微论战汉水,胜当阳,功绩昭著,不减□□,威震华夏。即收吾桂郡,镇此蓉关,□业郡牧。云:不为利诱,不为色动。洵哉,真丈夫也。效秉烛达旦,明春秋大义,何多让焉?然则公之功德,固在关帝伯季间。公之食报亦宜关帝并隆茂。戍夏首士等以道光三年间,遵其古迹,建亭于斯。因设像于斯,复馨香恒于斯。故与诸君子议踵成之,置田舍,令香丁以奉祠事。行见上吞山光,下挹江濑,有亭之森,维万象也。秉熙累治,幽显效灵;有神之辅,镇一关也。少长咸集,饮和食福,有士农之馨香百世也。于戏,敬公之勇如关帝之勇;敬公之义,如关帝之义。帝固难兄,公亦难弟。百世下,闻其风而莫不与赵者,是大有功于名教也。爰为歌;蓉山苍苍,桂水泱泱;将军之绩,山高水长。皇上道光十九年竹小春牡丹生日立。
为创作“赵子龙计取桂阳”连环画第二次去了关口,离关口不远有营盘岭。当年赵子龙在这高山峡谷中设立了平阳戌,几个老人指点,附近的寨堡、奎星楼、炮台、饮马池的遗址,还依稀可见。我想这些地方一定还可挖掘更多文物,整理出不少民间故事。
事实上,在桂阳境内,民间对赵子龙传说确实不少,特别是古稀老人,无不津津乐道。
赵子龙兵领取桂阳,到达时已是八月。正逢天气炎热,将士都口干舌燥,难以忍受,城中本有四十八口井,但城门整闭,无法取出。情急之际,赵子龙取出诸葛亮送的锦囊袋。袋中只有八卦图,他把八卦图摆放地上,对着八卦图中心,举长枪猛地戳去,一股泉水淙淙流出,将士们无不万分高兴,急急取水,解决了燃眉急。后来这地方老百姓筑成了八角井,又叫子龙井。这井水清甜可口,含有丰富的有益矿物质元素,桂阳城里人,至今舍近求远,来此取水饮用、煎药、煮酒。
赵子龙取桂阳后,在这里整整做了三年太守。在城北筑了关口叫北关,北关外修了一块很大的教场坪,从教场坪经八字塘,开通一条跑马路,沿路有箭垛,直到饮马池边的止马亭。赵子龙常在这地方练兵和跑马射箭。后来这个村子就叫止马亭。
止马亭这个村满山遍野是李子树,这李子个儿大,澄黄澄黄,李子林里飘出一股香气,吃进口,既甜又脆,人间传说是赵子龙在李子林中滴了汗水和浇灌了饮马池水的原因。每当李子成熟时,城里人成群结队,沿跑马路到止马亭,亲自动手摘取李子,边品尝,边选购,无不其乐融融。
桂阳城东南面村子牛巷口,当年赵子龙筑寨屯粮,后来粮食越积越多,又在牛巷口不远的地方,筑了个新寨,这就是现在新寨村的来由。距新寨不远有两个村子叫上擂、下擂。这一带当年驻兵不少,赵子龙常组织将士民众进行擂台比武而设了上擂台、下擂台,因此“上擂”、“下擂”美名也流传至今。上擂西南面有条大路直通广东连州,大路上有个“拐子亭”。这个地方是强盗拐子、土匪恶霸集结地,专门抢劫南来北往于桂阳城的商贾客户,这些人杀人放火,强奸妇女,无恶不作,搅得民不聊生。赵子龙令将士剿灭拐子亭这些害群之马,对那些民愤极大的匪首,被绑押到桂阳城南外的汪家桥砍头示众。从此桂阳城乡安宁,农商繁茂,赋税充实。
再往西南是方元镇,那里与零陵相近,有个关口村,这村也是赵子龙当年筑寨建关而得名,方元镇与城郊乡相邻的“赵子龙村”也是因赵子龙曾在这地方住过而得名。城郊乡所在地,又能一个地方,当年赵子龙与诸葛亮巡游鹿峰山,下山后经过此地,见古木苍天,流水潺潺,凉风呼呼好不惬意,诸葛亮席地而坐,奏琴吟诗。后人在这里建了诸葛庵。
桥市乡的关口营盘岭一带,对赵子龙的传说也不少。赵子龙常巡关口,发现民众流行一种发热、畏寒病。赵令将士用老生姜切片擦身,用木炭火煎姜汤口服,百姓药到病除,高兴万分,从此这一带的人都学会了烧木炭,种生姜。赵子龙喜欢吃竹笋,在他离开时,百姓把笋煮熟晒干后相送,赵子龙吃了这种既可口又不变坏的干笋,夸不绝口,后人把干笋叫子龙笋或玉龙片。
桂阳太守赵子龙造福于民,功绩卓著,民众敬仰,改革开放以来,喜欢把厂名、产品名贯以“赵子龙”。桂阳有赵子龙酒厂、赵子龙棉织厂、赵子龙糊子酒、赵子龙白酒、赵子龙辣椒坛子肉、赵子龙甜姜等等。大概是名人效应,不少地方争抢他名。因此,有些人说出:“赵子龙计取桂阳”不是取现在郴州市所在的桂阳,而是取某某地方,或说最多只在桂阳屯过兵。
中国版图中历史上叫“桂阳的”,北方有秦国攻占赵国时“桂阳城”,南方有广东连州叫过“桂阳”,本市区的汝城叫过“桂阳”。随唐五代期间,改桂阳郡为郴州,后又改郴州为桂阳郡。不管这个“桂阳”那个“桂阳”,总得从史书记载,历代文物,民间口碑来考证。从这四个方面说,其他任何地方都不相称,只有现在这个郴州所属的桂阳相吻合。
写到这里,我好像听到赵子龙的战马在桂阳版图上,舂陵河两岸的青山绿水中巡戈奔跑哒哒马蹄及嘶鸣声。也似乎听到赵子龙在说:后人要复建这个文庙,那个财神庙,唯独不提恢复赵子龙庙为他“计取桂阳”作证。赵子龙风格高,当然不会计较。我不多议了,还是让青山作证吧!
(作者系桂阳县文化馆副研究员)
- 上一篇:赵子龙智取桂阳的历史真相
- 下一篇:探秘鹿头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