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船山三来郴州
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一六一九年),王船山出生于湖南省衡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名夫之,字而农,号美斋。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故后人称"船山先生"。
王船山自幼好学,七岁就读完了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十三经》,(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礼仪、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四岁成为秀才,二十四岁考中举人。清兵入关以后,他曾举兵反清复明,尔后,辗转于湘南山区。晚年筑室于石船山,从事学术研究达四十年。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一六九二年)逝世,终年七十四岁。
王船山一生,颠沛流离,曾三次来到郴州。一六四五年五月,清军攻陷南京,当时王船山与父亲王朝聘、仲兄王参之,隐居在湖南衡州境内的南岳山双髻峰。在兵荒马乱,惶恐不安的日子里,王船山一家决计离开南岳,来到郴州躲避兵灾。这年秋天,王船山一行扶着七十六岁的老父亲,又来到耒阳一位老朋友曹国光家里居住,王船山瞻仰了耒阳杜甫墓,写下了七律《耒阳曹伯实翁文招同陈耳宦臣广文访杜少陵故墓》一首,以表达对主人的感激之情和对杜甫无限敬仰和深切的怀念。不久,王船山辞别故友,继续南行,朝耒水而上,至永兴一位老朋友李继体家容寓过了一段时间,后又来到了兴宁县(资兴县),游宿于县南二十里处的奇观山(石角山),直到十一月才返程回到南岳山双髻峰。
后来,王船山在兵荒马乱中全家逃散,其仲兄、叔兄和父亲先后在逃难中死去。王船山没有表现任何沉寂,他怀着国恨家仇,决心投入抗清浪潮中去。终因遭到内奸尹长民的袭击而告失败。王船山只好带着侄儿离开了南岳,直奔广东肇庆,途经郴州,这是他第二次来到郴州。
王船山长途跋涉,不顾旅途疲劳,来到了肇庆。谁知这里官僚们苟且偷生,不思奋发,各军将领大多数无心抗清,而是热衷于争权夺利。于是,他愤然辞去翰林院学士的官职,转奔广西桂林等地。经过两年奔走,到公元一六五0年,局势愈益变坏,王船山悲愤至极!只得再次出走避难,开始了三年的流亡生活,第三次又来到了郴州。他以写书,讲学传道度过残生。一六五六年的春天,王船山离开了郴州,这是他一生向郴州的最后告别。
王船山第三次郴州之行,是他停留的时间最长,他生活在茫茫的湘南山林,穷天地万物之源,极物理人事之爱,写出了《周易外传》、《老子衍》两部有价值的重要哲学著作。为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