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郴州文史 > > 详细内容

北湖古联考

引:公元一九九五年,郴州撤地建市,将郴县和原县级郴州市改为郴州市苏仙区和北湖区。本文选择北湖区境内的部分古联进行一次初考,不当、遗漏之处尚请专家指正。

一、北湖古联中最早要数义帝陵华表联:


楼头有伴应归鹤;原上无人更牧羊。

这是一副佚名古墓联。作者将两个公元前在郴州发生的传奇(上联简述西汉汉文帝时苏耽成仙的故事,下联追悼义帝(秦末)的英灵),撰成郴州人民怀念义帝最古老的对联之一,是郴州悠久灿烂文化的履痕。义帝陵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秦末)第三位皇帝——义帝之陵墓,距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它是郴州历史的最早见证物,经历了郴州历史演变的风风雨雨,已成为古城林邑的重要标志,也是市区中心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陵区内存有两座护碑亭,西面护碑亭中的碑为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张俞撰写的《义帝新碑》。东面护碑亭中的碑为元至正五年(1345)陈元明撰写的《重修义帝庙记》。虽然该联作者佚名,但北宋嘉祐四年的《义帝新碑》却佐证了义帝陵华表联撰自宋代或宋代以前。另有一说:该联出自唐代诗人沈彬之手,待考。

二、北湖古联中最有意境的是叉鱼亭联:


烛燃明似昼;叉落浪翻银。

此联意境出自《全唐诗》卷3433韩愈《叉鱼招张功曹》:

叉鱼春岸阔,此兴在中宵。大炬然如昼,长船缚似桥。

深窥沙可数,静搒水无摇。刃下那能脱,波间或自跳。

中鳞怜锦碎,当目讶珠销。迷火逃翻近,惊人去暂遥。

竞多心转细,得隽语时嚣。潭罄知存寡,舷平觉获饶。

交头疑凑饵,骈首类同条。濡沫情虽密,登门事已辽。

盈车欺故事,饲犬验今朝。血浪凝犹沸,腥风远更飘。

盖江烟幂幂,拂棹影寥寥。獭去愁无食,龙移惧见烧。

如棠名既误,钓渭日徒消。文客惊先赋,篙工喜尽谣。

脍成思我友,观乐忆吾僚。自可捐忧累,何须强问鸮。

附:叉鱼亭,又名景韩亭,位于北湖西北湖面。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人,曾六次途经、寄寓郴州。少孤,刻苦为学,尽通六经百家。贞元八年,擢进士第,才高,又好直言,累被黜贬。初为监察御史,上疏极论时事,贬阳山令,元和中,再为博士,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转考功、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又改庶子。裴度讨淮西,请为行军司马,以功迁刑部侍郎。谏迎佛骨,谪刺史潮州,移袁州。穆宗即位,召拜国子祭酒、兵部侍郎。使王廷凑归,转吏部,为时宰所构,罢为兵部侍郎,寻复吏部。卒,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愈自比孟轲,辟佛老异端,笃旧恤孤,好诱进后学,以之成名者甚众。文自魏晋来。拘偶对体日衰,至愈,一返之古。而为诗豪放,不避粗险,格之变亦自愈始焉。集四十卷,内诗十卷,外集遗文十卷,内诗十八篇。今合编为十卷。

三、北湖古联中最能够表述郴州地理概况的龙泉塘联:


“一泓寒水如清镜;四面青山列翠屏。”

此联出自:《龙泉》,全诗如下:

元王都中


一泓寒水碧泠泠,四面青山列翠屏。

龙乐深潜鱼自乐,绕塘风送稻花馨。

此首七绝载清康熙《郴州总志》卷之十,又载明《万历郴州志》卷之七。龙泉(郴阳八景之一龙泉烟雾),在郴州城西五里(今骆仙东路郴江镇三里田村),分三派流入郴江。

附:王都中(12791341),字元俞,号本斋,福宁州(今福建省霞浦县)人,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由荆湖北道宣慰副使任郴州路总管。他一上任就查阅郡志,了解州情,访问民俗。在郴州时少数民族结以恩信,令人悦服。他又大治学舍,作礼乐之器,以礼义开习俗,他还倡修《郴州路志》,有政绩。至正元年(1341)病故后,被尊为“昭文馆大学士”,在理学和文学上造诣颇深,喜为诗,有三卷诗集留传于世。

如今,“四面青山列翠屏”被引申为绿色之城、林中之城、休闲之都——郴州市的一张魅力名片,在郴州概况、郴阳八景、飞天山、九龙江等旅游景观的宣传语、导游词、简介中广泛使用,还被共和国开国元帅叶剑英在其诗《松园》中引用。

四、北湖古联中最质朴的是叉鱼亭联:

“重筑草亭存古意;双浮画舫仿西湖。”

此联出自:《叉鱼亭》,全诗如下:

元王都中


昌黎曾此赋叉魚,披棘寻碑考郡图。

重筑草亭存古意,双浮画舫仿西湖。

激轮为磨供官费,隔水分塘笑我愚。

寄语后来贤太守,相承无似此慵迂。

此首七律载明《万历郴州志》卷之九。叉鱼亭,又名景韩亭,位于北湖西北湖面。北湖在元代时,由王都中筑堤分为前湖和后湖,后湖之水流入前湖。现在的北湖只剩下“隔水分塘”的后湖,北湖之前湖(今郴州市三医院对面健康路南面的大片区域,只有低洼的地势向世人昭示此地乃北湖之前湖湖底的历史)已完全消失殆尽。见:《万历郴州志·卷九》收录元朝延佑元年(1314)郴州路儒学学正何民先所撰《叉鱼亭记》、元代《郴江志》王都中所纂《郴州北湖始末记》。

五、北湖古联中最典雅的要属明代何孟春与其师李东阳的应对:


夫子之墙数仞高,入其门者,盖或寡矣;(李东阳)

文王之囿七十里,与民同之,不亦宜乎。(何孟春)

此联载《玉堂巧对》明·钱德苍。上联用典出自《论语·子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译文: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吗?”

下联用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卷二: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译文:文王的捕猎场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人可以随便去,捕禽猎兽的人也可以随便去,是与百姓共享的公用场所。百姓嫌它小,不是很合理吗?上联的意思是告诉学生,仕途的门槛是很高的,许多人都想跨进这“门槛”去,但是谈何容易,能“得其门而入者”又有几人呢?何孟春则以文王之典对了下联,李东阳听了他这对句就放心了,他可以断定,他日何孟春必将金榜题名。

附:李东阳(1447年~1516年),宾之,西涯,文正,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的核心人物。茶陵州(今)人,寄籍(今)。八年,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八年以,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何孟春(14741536),明代文学家,汉族。官至明工部、柱石。何孟春字子元,号燕泉。明朝时郴县永宁(今郴州市北湖区鲁塘镇)人。生于宪宗成化十年(1474)。孝宗六年(1493)进士。赏识他的才干,准备推荐他进史馆,因丧父而作罢。后授兵部主事,旋以、郎中出理陕西。武宗初,为河南参政,擢太仆少卿,进为卿。累迁右。巡抚,曾镇压过少数民族的反抗。幼时有神童之誉,20岁中进士,是进士何俊之孙、进士何说之子,儿子和曾祖父也是举人,时人称为一门五代科甲,大儒光耀湖湘。著述颇丰,有《燕泉集》、《馀冬叙录》、《馀冬诗话》、《何文简疏议》及《孔子家语注》等,收集于四库全书、并郴州旧志。

同时,明《玉堂巧对》还收录何孟春与父属对:

蛙鼓萤灯蚯蚓笛,荒堂夜夜元宵。(何父出下联)

  莺簧蝶拍鹧鸪词,香陌年年上已;(何孟春对上联)

何孟春与师李东阳属对:

窗外一团风月,这般清趣少人知。(李东阳出句)

架头几部诗书,那里精微皆自得;(何孟春对句)

另外,还有一、石盖塘镇白石岭神农庙联:神化通天地;农功迈古今。二、鲁塘镇下鲁塘村戏台联:旋乾转坤,端树一木支大夏;引商刻羽,且凭律吕奏钧天。三、鲁塘同乐亭联:四檐滴水留君憩;一径清风送尔还。四、芙蓉乡安源村下关亭石刻联:1、亭榭与村相掩映;山桥随水互回还。2、放鹤去寻三岛客;约梅同醉一壶春。3、题桥人孰学司马;作记我惭仿醉翁。4、关塞亭桥重锁钥;洞天福地小桃源。以上七副楹联,除了“放鹤去寻三岛客;约梅同醉一壶春。”已考证为清·陶澍集杜荀鹤、真山民诗题上海豫园西廊联,其他联作者皆佚名。(安源村下关石桥建于清同治八年,石刻联作者在《下关石亭记》、《萧氏族谱》均无记载)。

林邑古城自秦置郴县始,已有二千二百多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且山川秀丽,景色优美。郴州北湖历史上,过客中既有如韩愈、秦少游、周敦颐等中华文明之文坛泰斗巨擘,亦有如阮阅、沈彬、王都中、洪秀全等时代俊彦秀士,还有如何孟春、刘瞻、陈九韶、陈起诗等北湖籍历史文化名人,都钟情于郴州的山秀、水美、石奇、洞幽、泉灵,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诗词联赋)。郴州(北湖)楹联文化肇始于宋代,发展于元、明两朝,鼎盛于清代。对联脱胎于律诗和骈文的对仗句,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在清中期已经成为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分庭抗礼、媲美争妍的独立文体。使用范围已经由最初的桃符,扩展到无联不迎春(过春节时,再穷苦的人家都要贴春联)、无联不拜寿(做寿酒时,再仓促的时间都要贴寿联)、无联不做喜事(不分红白喜事,都要先贴对联后办喜事)、无联不成神堂(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家神堂,家神堂上书写一副神堂联,将姓氏发祥地、祖先居住地、名号、官位等,以艺术手法把内容反映出来,从而达到数典不忘祖之目的)等等形式的对联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郴州(北湖)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社会活动项目、精神食粮和人文资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