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大道和打水冲凉亭
南福村对靣这条由桂阳南来,起自五拱桥的渠道中心,沿盘家岭、鲢口,穿过南福铺,直至司马岭南去连州的路,这是一条特別古老的通道,秦始皇戍兵五岭,专修的驰道,因此,有人称这里为“秦汉古道”。但是,从隋朝设义章县,临武城西迁到现在的地方后,官道就由桂阳的月华铺入临武境,经佛祖铺、镇南铺、万石铺,到临武城。这里后来就成了盐铁大道,
原来,衡州府属各州县,在元末(1369)以前,都是吃食淮盐。因陈友谅起兵,占据武昌,切断了淮盐来路,于是衡属各地改食粵盐。粤盐是由连州星子埠供应,这条过去是官道,后来为铁、粮下广的路,就开始成了民间的盐铁大道。虽然明朝前期曾恢复旧例食淮盐,但是,走私的粤盐仍然不绝于路。明朝隆庆辛未(1571)年,朝迋正式规定“通粤盐于衡州三府”, 从此, 这条路便成了钦定的盐铁大道. 到清康熙四十八(1709) 年, 粤盐改由武水船运, 分別设立牛头汾和水东两个盐埠, 因为销的仍是连州的盐引, 所以设埠初期,这条路上仍有肩挑的“担盐古” 往来. 及后, 又因为河窄船多, 加上有“在乐昌发船, 先让郴州所属盐船” 的协议, 两埠盐运不及时, 到货也少. 生意逐渐冷淡。据清同治<临武县志>所载, 这两处盐埠到咸丰四(1854) 年就停止了. 也就是说这条盐铁大道又恢复了他往日的闹热. 闹热到什么程度呢? 上个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 我曾两次访问陈传善(吉子), 他和陈献诗两人都曾在这条路上同时卖过饭, 他们每人每天平均可卖出三十斤大米的饭, 最多时也卖过六、七十斤大米. 南福铺的32家伙铺, 经常有两三百挑盐的住宿.何况往南不到五里有三星堂, 不到十里有石桥头, 都有伙铺,往北不远也有伙铺呢! 由此可以推算其热闹光景
其实, 并不是咸丰四年后才开始恢复闹热的, 应该说之前十多年就己经开始了. 南福村陈氏的旧族谱在陈名教辞条下, 有这么一句话:
“癸卯, 见村对靣打水冲系楚粤往来通衢, 上下五里无亭, 特建亭一座” 。
陈名教生于1800年, 他在世时的“癸卯”, 正是淸道光二十三(1843) 年, 这就是说陈名教在牛头汾停埠前十一年, 就建成打水冲凉亭. 就是因为路上盐运己经又闹热起来。只不过两盐埠停埠后,这里就更热闹了。所以陈名教又于清咸丰七(1857) 年,“丙辰,复于前建立之凉亭旁添筑茶室, 秋夏则请人茗。”(见旧族谱)。这间茶室就是后来陈献诗在凉亭上卖饭堆放炊具碗盏的地方。
还值得一提的是, 担盐运铁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肩挑百斤重担, 冒着酷暑严寒, 风霜雪雨, 爬山踄岭 往返于从星子到桂阳两路口的长长路上, 一只油篓盖上放着卷成小卷的换洗衣服和一双备用的草鞋, 一只油篓盖上放着一个草织的饭包, 装着一两个煮熟的红薯或包谷, 或者是先一天在住宿的伙店吃剩的饭菜,这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走在路上, 时常有中暑倒毙路侧的, 有饥饿或过度疲劳死在凉亭内的。我小时候没少听到说“打水冲那边又死了个担盐的” 。南福村人历来有做善事的传统, 专门有几亩公田的租谷用来掩埋这些无主尸骨,每年总有几起这样的事发生。
这一条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秦汉古道,近七百年历史的盐铁大道,虽然因为现代化交通的发展,已经冷落多年,但并未黯然失色。在南福境內这段路旁,有着十八圭烈士陵园,又有解放后发现的秦窑遗址(所在地是南福山界內,现被叫做“渡头秦窑遗址” ,是命名有误。),神堂坪汉墓群。距离不远,便是新近被湖南省确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朝泉阁,所有这些,就其历史意义来说,要远胜于郴州的骡马古道。一旦开发建设,必将会给古道赋予新的意义,其旅游价值也不会逊于郴州的骡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