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应用写作 > 著述文体 > 史传方志 > > 详细内容

(三)自传的含义和写作要求--人物传记(含自传)

(三)自传的含义和写作要求--人物传记(含自传)

  自传是作者叙述自己生平事迹的文章。目的是让世人了解自己。 内容可依据个人的生活道路、职业、特长、爱好而定。除姓氏、生 年、籍贯、家庭概况之外,多以时间为序,叙述个人主要事迹、成 就。要求客观真实,文字简明。《鲁迅自传》仅七百字,简要叙述了 家庭和读书概况,主要记述教书、做事、创作及相关的事件。重点突 出,文字精练。《老舍自传》仅四百字,勾勒了一个活生生的老舍。 他的思想、为人处世、性格,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言简意 赅,生动有趣。
  自传写作要求:
  1.客观准确地叙述和评价,不要自我夸张;
  2.写出自己人生经历的特点,不要面面俱到;
  3.以叙述为主,适当地描写,可具文采;
  4.语言尽霣简练。一般在一、二千字以内。
  例文一:
鲁迅自传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 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 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 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 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 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 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 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 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 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 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 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 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 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 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 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的母亲 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 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 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 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I 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 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 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 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 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Pen-name);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 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 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 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一九三◦年五月十六日
      (选自《鲁迅全集》1981年版第8卷。这篇自传是作者在1925年 所作《自叙传略》的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的,收入《集外集》。)
   例文二 :
老舍自传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 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②,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 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③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千®,不求甚 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 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发愤著 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 四岁结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 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 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是而巳,再活四十年也许 能有点出息!
  著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日》、《二马》、《小坡的生日》、《猫 城记》、《离婚》、《赶集》、《牛天赐传》、《樱海集》、《蛤藻集>、《骆驼 祥子》、《火车头》,皆小说也。当继续再写八本,凑成二十本,可以 搁笔矣。散碎文字,随写随扔;偶搜汇成集,如《老舍幽默诗文集》
及《老牛破车》,亦不重视之。
   注:
  ①〔(to)〕依靠,也用来借指父。
  ②〔志学之年〕指15岁。《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③〔布尔乔亚〕音译词,意为资产阶级„
  ④〔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中国旧时流行的蒙学课本。
                    (选自《宇宙风》I938年2月第60期)
  例文三:
自 传
王瑶
 王瑶,字昭琛,山西平遥县人,汉族。一九一四年五月七日生。 少年时在本县读小学,一九二八年入太原进山中学读书,一九三一年 入天津南开中学学习,一九三四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在大学学习 期间开始发表文章,并参加北平“左联”活动。一九三六年曾任《清 华周刊》第四十五卷总编辑。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学校迁至云南昆 明,大学毕业后考入清华研究院中国文学部,研究汉魏六朝文学,导 师是朱自清先生。研究院毕业后即在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一九四六 年回到北京,任清华大学讲师、副教授。一九五二年调至北京大学任 教授,教现代文学史、鲁迅研究等课程。现在的职务是北京大学教 授,兼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另外有关学术活动的兼职 还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鲁迅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 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和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学术委员 会委员等。
 由于长期在大学教书,我的研究工作和所写的东西都是与教学任务有关的。解放前我教的是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课程,解放后改教中 国现代文学,因此我写的东西也都属于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范 围。由于理论修养和学术水平的限制,这些书籍或文章的质量都不 高,存在着许多缺点和错误,我自己也并不满意,实在没有什么成功 的“治学经验和方法”可以介绍。一个人所经历的道路总是要受到他 所处的时代和前辈的影响的,在我开始进入专业学习的三十年代初 期,我受到了当时左翼文化运动和鲁迅著作的很大影响。由于自己缺 乏创作才能和生活积累,当时又正在学校读书,于是便把文学研究工 作当作自己的专业方向,而且努力从鲁迅的有关著作中汲取营养。我 的大学毕业论文题目为《魏晋文论的发展》,研究院的毕业论文题目 为《魏晋文学思想与文人生活》,就都是在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学 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的引导和启发下进行研究的,还曾写了《文人 与药》、《文人与酒》等专题论文。由于十分钦佩鲁迅关于魏晋文学的 许多精辟的见解,我决定从汉魏六朝一段来开始自己对中国文学史的 研究工作,这个想法得到了朱自清先生的赞许。解放前我在清华大学 担任的课程也是“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汉魏六朝)”、“陶渊明研 究”、“中国文学批评” 一类课程。自己虽然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 一向有很大兴趣,而且也常常注意和关心文学创作的发展情况,但由 于当时的大学中文系不设置这类课程,所以只是业余涉猎性质。全国 解放以后,在教学改革中,“现代文学史”成为中文系的一门主要课 程,当时教师又十分缺乏,遂适应教学需要,改教“中国现代文学 史”等课程,并着手编写《中国新文学史稿》一书。我的研究范围虽 然有所变化,但在现代文学研究方面,我仍然是以鲁迅的有关文章和 言论作为自己的工作指针的。这不仅指他的某些精辟的见解和论断是 值得学习和体会的重要文献,而且作为中国文学史研究工作的方法论 来看,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中国新文学大系小 说二集序》等著作以及他的关于计划写的中国文学史的章节拟目等, 我以为不论是研究古典文学或现代文学,都具有堪称典范的意义,因
为它比较完满地体现了文学史既是文艺科学又是历史科学的性质和特 点。他能从丰富复杂的文学历史中找出最能反映时代特征和本质意义 的典型现象,然后从文学现象的具体评述和分析中来体现文学的发展 规律。这对文学史研究工作者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指导意义的,至少 我自己是把它作为研究工作的指针来看待的。鲁迅根据他长期研究中 国文学史的经验,感到自从他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之后,才 “明白了先前的文学史家们说了一大堆,还是纠缠不清的疑问”(《三 闲集•序言》),更清楚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文学史研究工作 的指导作用。因此谈到所谓“治学的经验和方法”的话,我以为鲁迅 的经验和著作才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典范。我自己研究的范围或选 题虽然屡有变化,但几十年来一直是照着这样的目标来努力的。不过 由于学术水平的限制,迄今不仅始终停留在“心向往之”的阶段,而 且还常常发生东施效颦的现象;贻笑方家,有负读者,这是使我很不 安的。但愿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努力,有所弥补。
                 (选自《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2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