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术报告的写作要求
(三)学术报告的写作要求
学术报告比一般的教科书、讲义、教材有更高的要求,要把高、 精、尖的研究成果发表出来,令人们耳目一新。
1.要求信息量大,成果新,水平高,即反映有关学科有关专题的最新水平。路甬祥的《科学的历史与未来》阐述两个问题,-•是科学 的历史经验,从科学的源泉、动力及条件上讲,从科学的继承、发 展、创新和突破上讲,从科学对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上讲,从科 学的开放性和国际性上讲,从科学与教育上讲,从科学的社会建制上 讲,从科学的价值观和科学精神上讲,古今中外有关科学的历史经验 阐述得很详尽;一是科学的未来,从未来科学的结构h讲,从未来科 学的社会功能上讲,从未来的科学教育上讲,从未来的科学建制与文 化上讲,现实与设想都论述得相当深刻。再如丘成桐的《数学:它的 内容、方法和意义》阐述了数学与物理、化学、美学、社会科学等多 种学科的深刻联系以及数学的使命。这个报告不是就数学论数学,而 是把数学放到更广阔的领域里加以探索,人们听了以后感到很受启发 和教育。
2.要注意接受对象。对同行专家,越专门越好,便于交流;对学 生们讲,就要考虑对方的接受能力,尽量深入浅出。这方面,杨振宁的学术报告《对称与物理学》很成功。他主要是对北京大学学生们讲 的。因此,在报告中,从自然界的雪花讲到中国的青铜器;从古代建 筑讲到中国的诗歌、外国的音乐;小到厕所的地板、传说中的海螺, 大到天体的运行轨迹等,都可以成为他解释现代物理学的例证。对党 的各级领导干部作学术报告,宋健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造跨世 纪的辉煌》从战略的高度上讲,就很恰当。报告论证了三个方面的问 题:提高全民族科学技术水平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建立全民族的科 学传统;保持和扩大对外开放是中国科技事业持续发展的必需条件。 这个报告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给大家很多启迪。学术报告比教科书、 讲义、教材更为机动灵活,它随时都可以报告已取得的成果,反映的 速度要胜过教科书、讲义。它没有层层审订的过程,也没有出版周期 的耽搁,好比科研领域里的轻骑兵。
3.要注意口语化,要生动形象。学术报告通常是让人们听的,行 文畅晓明白也很重要。杨振宁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 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俄国科学院院士, 他的学术报告并不都是深奥的,有的就有深人浅出的特点。他会把深 奥的道理讲得很轻松,行家听了有兴致,一般人听了能明白。要尽量 写得生动、有趣味,增加可听性。宋健的学术报告在讲到自然经济心 态时引用湖南花鼓调“左边一只鸡,右边一只鸭,背上背一个胖娃 娃”就很有情趣。学术报告不一定通篇都是说教,有的要选取生活当 中许多生动形象的事例加以概括,提出最能说明问题的观点。延安时 期,毛泽东以《实践论》、《矛盾论》的观点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 学作过讲演。这两篇著名的哲学论文也是著名的学术报告,道理讲得 非常深刻,语言又生动活泼,至今读起来还是令人赞叹不巳。
例文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造跨世纪的辉煌(第一部分)
(1997年11月7日)
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
一、提高全民族科学技术水平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取 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所取得的成就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敬,为 全世界所公认。从1978年到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提高了 5.44倍, 平均年增长速度达到9.9%。农林牧渔业产值增长了 3.2倍。人口增 长了 2.5亿,但人均粮食产量从320公斤提高到414公斤;肉类供应 从每人每年9公斤提高到39公斤;水产品从1978年的人均5公斤提 高到1996年的23公斤。保证了 12亿人口的较充分的食品供应。全国 人民平均期望寿命从68岁提高到71岁,婴儿死亡率从50%c降低到 34%。。中国科技工作者为获得这些成就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农业科学方面,共培育了 4000多个优良品种,新组合5000多 个,粮、油、棉更换了 3—5次品种,每次更换品种都增产10%— 30%。中国的杂交水稻、杂交小麦、油菜等优良品种已成为世界上较 先进的作物品种。.作物栽培、植保、化肥供应、地膜覆盖、节水灌 溉、机械化等方面科技水平有显著提高。现在农业科学家们正在向更 高的目标迈进,攀登新的高峰,为迎接下一世纪可能是中华民族历史 上最艰难时期,即人口达到16亿高峰时,能保证人均400公斤粮食的 供应而奋斗。
到下一世纪中叶,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面对这一战略任务, 我们必须从全新的角度来理解科教兴国战略。例如,粮食和其他食品 产量要比现在提高1/3,达到年产6.8亿吨,才能保证人均400公斤 的消费水平。1996年产量为4.9亿吨,2030年到2040年要每年比现 在增产近2亿吨。这个目标必须实现。如果说过去17年的农业进步一 靠政策,二靠科技,那么下一阶段可能就要倒过来,一靠科技,二靠 政策和设施。
发展农业要转变观念。我们必须大踏步地引导农业向产业化、工 业化、现代化进军,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古老的、脆弱的、封闭落后的自然经济不可能使农业实现现代化。
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们的人民必须学会按现代科学技术指示 的方法去工作。要学会干活。我们去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5500元, 相当于660美元,是发达国家的1/40,是中等国家的1/20。去年日本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35000美元,是中国的50倍,50个中国人才顶 得上一个日本人或德国人的生产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至少要比今天提高10倍,达到6000到7000美元,这是今天发 达国家的1/4,中等发达国家的1/2。1990年联合国确定的中低收入 国家的标准是人均610~6000美元。中国人民比别人更辛苦,更勤劳, 但干出的产品,即平均劳动生产率还很低。这叫“傻穷”。跨世纪以 后,我们必须成十倍、几十倍的提高劳动生产率。非如此,不可能大 幅度地提高人民收入,达到富裕,达到体面的、受人尊敬的生活水 平。
要逐步改变依靠各户单干的自然经济传统生产方式。事实已经证 明,不改变不可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记得80年代中期,一个 刊物上曾刊登过大别山一位农民王驾远写的《胜似神仙》短文:“傍 水依山,瓦房几间,朝也安然,暮也安然。耕种几亩责任田,种也由 俺,管也由俺。丰收靠人不靠天,大米白面日三餐,早也香甜,晚也 香甜,涤棉涤卡身上穿,长也如愿,短也如愿。晚归妻子儿女话灯 前,古也交谈,今也交谈,如今娱乐在人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还有,也是从大别山听到的:“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盐,养牛为耕 田,一间茅屋一盆火,除了神仙就是我。”湖南的花鼓调,“左边一只 鸡,右边一只鸭,背上背一个胖娃娃”等,都是自然经济心态和生活 的写照。但是,当时那里人均收入才110元,与全国相比早已相形见 绌了。靠小农自然经济的田园生活而致富的幻想已经破灭了。
要建立现代农业,如果没有社会化的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和市场服 务体系,仅靠一家一户单干是不行的。种水果,发展水产业和畜牧 业,都要按科学办法组织规模生产,不可能靠个别农户来形成大气候。一位科技人员要学好几年专业才能获得一二门专业知识,要求一 个家庭主妇短期内学会几种专门知识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需要有 社会化的市场科技服务体系。
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人口高峰达到16亿左右时,我们一方面 要解决这么多人口的衣食住行问题,而且要保证人均收入比现在增长 10倍以上,这只能靠我们自己来解决,靠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科技 的大发展、大突破。在农业方面,我们能够通过深化改革,组织产业 化的农业,实行规模化生产,大规模地推广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发 扬科技界和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用高技术成果武装长业,不断提高 农业技术水平,创建世界最发达的农业。
以上是从长远的观点来理解十五大报告关于发展现代化农业的精 神。现在各地正在稳定农村政策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逐步展开。对 尚未脱贫的地区不能操之过急。但我们不应忽视这个长远的战略目 标,否则会浪费时间,迷失方向,丧失机遇。
在工业方面,从现在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 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而提 升各行各业的科技水平和经济效益。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以提高经济效 益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经过奶多年的建设,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 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总经济规模已经相当可观,很多行业的 年总产量已成为世界第一。但在生产、建设和流通等很多领域,科技 创新能力不强,资源消耗高,资金周转慢,损失浪费严重,经济效益 低的问题都仍很突出。
当前,我国工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技术产业占的比重很小, 只占10%左右。据统计,自然经济状态的农业和手工业、传统产业、 高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之比约为1:10:100。我们的人民勤劳、智 慧,可是劳动生产率却比发达国家低几十倍。根本原因是科技落后, 生产方式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匮乏,但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是日本 的5倍,美国的2.6倍,德国的3.6倍,甚至是印度的1倍;水是农 业的命脉,我国淡水供应能力是每年6000亿立方米,实际使用5000 亿立方米。目前北方还缺水500亿立方米,影响粮食年产量1000亿 斤,每年减少国民生产总值约2000亿元。目前农业用水浪费很大, 工业用水复用率仅为20%,不到发达国家60% ~80%的一半;矿产资 源利用率40% ~50%,低于发达国家的60% ~70%; _每万美元国民生 产总值所投入的原材料很高,与发达国家比:钢材是2〜4倍,水泥 是2~11倍,化肥2 ~ 13倍;在农业中化肥利用率只有30%〜40%, 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社会最终产品仅占原材料总投入的20% ~ 30%,大量原材料和能源变成三废排入环境,不造福,反为害。1995 年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仅占出口总额的6.8%。我们饲养了全世界 42%的猪(头数),却只产出全世界28%的猪肉;饲养了全世界6%的 牛(头数),却只产出1%的牛肉。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率也很 低。据测算,在1979~ 1990年期间,技术进步贡献率低于30%,资本 和劳动投入贡献率高于70%;而一般发达国家在高增长期技术进步贡 献率在60%以上,即使在危机期仍在50%左右。
这种低水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随着经济规模的增 大,再靠消耗大量资源来求增长,是难以为继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最 终的体现是科技、质量、效率和效益的较量。不改变目前这种增长方 式,就不可能有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
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一个是转换机制,一个是改变生产方式, 两者都要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关键是抓好科技和教育。这就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所在。
经济建设各条战线上都缺乏人才。我国每万人中科技人员数量远 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农村平均每200多公顷耕地才有一名技术 人员。乡镇企业中技术人员奇缺,平均几十个企业中才有一名科技人员。大中型企业还有一半没有建立技术开发机构。我们的教育必须要 有一个大的发展。按联合国的统计对比,目前我们的高等教育入学 率,仅占同龄人口的3.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我们需要 大批农艺师、农学家、工程师和各种技术专家,需要大批懂管理、善 经营的管理人才,我们更需要大批带领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现代企业 家。经济建设第一线,是科技人员施展才能、建功立业的广阔天地和 最基本的阵地。为了 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教 育,特别是建立和发展全民族的职业教育体系。要继续为科技机构和 科技人员开辟进入经济领域的新渠道,引导绝大部分科技力量进入经 济建设主战场,让优秀人才去开辟经济建设的新领域,成为发展新兴 事业的骨干力量。
中国必须在世界高技术及其产业领域占有自己的位置。要树立这 种雄心和气魄,对重大高技术产业,集中力量,组织大的战役,协同 攻关,实现高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 关键在于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中国从现在开始到下世纪必须 取得较大进步的一场战斗,这是决定中国经济和科技事业命运的大战 役。十五大要求中央各部门都要为此努力奋斗。也希望各地区、各部 门的领导同志,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要下大力气,制定相应 政策,指导和推动高技术产业的迅速成长的壮大。坚持用高技术改造 传统产业,开发高技术产品,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各行各业 中大力推广应用高技术。保护和激励企业、广大科技人员和职工的创 造性,创立一批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具有较大生产规模的民族高技 术产业,形成与发达国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势均力敌的格局。5 千年的历史表明,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和智慧,体察自然和社会的抽 象思维能力,在世界各民族中是第一流的。任何悲观和无所作为的论 点,怯懦和畏难的情绪都是没有根据的,也是没有出息的。总之,发 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进入国际市场,做到了这一点,中国经济与 科技系统就全盘皆活。这是决定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制度兴衰和命运的关键的一仗。我们必须成功,也一定能成功。
关于提高国防能力,中央和中央军委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 策。要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必须下大力气发展高技术武器 装备。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着军事斗争的面貌,引发 军事领域一系列革命性的变化。同这种趋势相适应,世界各主要国家 纷纷加快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形成了以高技术质量建设为主要标 志的竞争新态势。对我军的质量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出了严峻的挑 战。
中国科技界还要继续为加强国防力量,提高武器装备的技术水平 做出新贡献。现在的和下一代科技工作者应该继承和发扬“两弹一 星”的精神,攻下一批高技术武器装备系统工程。当然,具体安排应 由中央和国务院做出部署。例如,将来总要制造中国的航空母舰,设 计制造自己的大飞机、运输机和大型客机。这些事迟早要做,我们总 要完成这两项历史性任务。
在此我还要谈谈基础性研究问题。基础性研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 动力,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后盾,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 也是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的摇篮。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强大武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近几百年来现代科学 的伟大发现及其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 式的进步产生了根本性影响,无数次地验证了马克思的观察:科学是 人类历史进步的有力杠杆和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也证实了邓小平关 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至理名言。牛顿[1642—1727]力学及麦克斯 韦尔[1831—1879]的电磁学理论导致了 19世纪第二次产业革命。达 尔文[1809—1882]的进化论和孟德尔[1822—1884]的遗传学理论, 为生物学、遗传育种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由于德国科学家利比希 [1803—1873]关于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的基础研究,人们才知道使用 化肥。近代物理、数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等基础理论的进步和 新的发现,都迅速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代一些高技术产业
的崛起,半导体、集成电路、核磁共振、激光、光缆、加速器等高技 术的发展,都产生于基础科学的发现和成就。现代科学成就转化为生 产力的时间越来越短。近代历史巳经充分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如果不能创立和吸取最新的科学思想,不能站在现代科学成就的高度 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就不可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加强基础性研究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特别重要的科技政策。40多 年来,我国在基础科学领域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有了较好的基 础。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批以基础性研究为主的科研机构和设施,形成 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学科体系,培养了一支具有相当水平的科学研究队 伍,拥有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在一些主要领域和学科建立了 178个国 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装备了一批现代科学仪器。在资金有限的情况 下,建立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大型天文望远 镜、核聚变装置、空气动力试验装置等大型科学工程。在高温超导、 凝聚态物理、遗传工程等重要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 果。我国有今天的国际地位和威望,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是重要 的因素之一。
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科学技术的优势,使中国在国际科 技舞台上占据应有的地位,是从事基础性研究的科学家们艰巨而光荣 的历史责任。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强盛,人民的期望,使我们的科学 家们不敢有丝毫的犹豫和懈怠。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必须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重点领域,增加投入。稳住 和加强重点基础性研究这“一头”,这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目 标。
现代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领域、新学科层出不穷。当代知 识、信息浩如烟海,如潮似涌。任何国家包括发达国家都无法在所有 的基础科学领域进行研究探索,都在不断调整政策,确定重点,注意 国际合作。我们的科学家们在不少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也必须积 极地参与国际合作,争取进入世界科学研究前沿领域。
在20世纪自然科学各领域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面前,有人认为 人类的科学事业巳走到了尽头。这不是事实。绝不能认为当代科学技 术巳达到了尽头,好像中国人巳无事可做了。20世纪的自然科学、技 术科学和社会科学,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远未达到完美的程 度。每一个学科领域都存在一些重大问题有待今天和以后的科学界、 技术界去解决。科学技术的进步永无止境,老的问题解决了,更多的 新问题又会出现在前面。而且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 国家,到处都会发现新的科学命题,找到科学技术的空白,到处有用 武之地,处处有创新的需求和机会。所以在世界科学新成就的面前, 任何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的思想都是没有根据的,应该彻底抛弃。
江泽民同志最近讲过一段话,他说,基础研究很重要。人类近现 代文明进步史已完全证明,基础研究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往往都会对 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提高,对科学技术的创新、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 经济文化的进步产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最近国务院巳做出决定,增加投入,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提 高各行各业对从事基础研究青年科学家的培养力度。希望经济比较发 达的省、市也要明白这项工作对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对科技事 业繁荣的极端重要性。我们主张,沿海各省市,应该开始规划和采取 提高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切实措施,拿出资金,建立或吸收一批高水 平的科研机构,形成自己的基础研究和高科技研究发展中心,养住和 培育一大批科技人才,才能为下世纪发展地区经济和带动人民的科技 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要学孟尝君,养几千名第一流科学家,必有后用。
- 上一篇:(二)学术报告的分类
- 下一篇:(一)研究札记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