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论文知识 > 最新论文资料 > 文明 > > 详细内容

高校德育审美化的研究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世界大多数国家十分重视发展高职高专教育。最近几年,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教育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责任,是我国教育中与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最直接的部分。劳动市场上高技能人才的紧缺状况给高职高专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教育部把高等职业教育、高等专科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简称为高职高专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llJ《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再次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人才。[21这就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方向。同时也明确指出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普通高校的明显区别。而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掌握高新技术应用并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他们在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职高专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特殊层次的教育,职业性是其最大的特点。它所培养的人才,不仅是社会所需要的,而且是其他层次的人才无法取代的。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面临机遇、富有挑战性的世纪;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价值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世纪。这些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了新的条件,增添了新的活力。但复杂多变的形势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冲击很大,同时给高职高专德育教育带来直接挑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3J从2006年统计的数据看,据悉,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有1091所,占全国高校的60.9%,在校学生数有716万,是高校在校生的47%,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在高等教育中己达“半壁江山’’。高职高专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工作岗位的主要竞争者,是中国未来的国家和社会的“生力军”。高职高专学生就其学习的专业技术来说,因为他们掌握的是直接的生产技术,是那种离开学校就可以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所以他们的就业形势,在一定程度上比那些纯粹的理论性的大学生们应该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成立较晚,办学情况较为复杂。办学模式多样化,学制不统一,生源类型多,生源素质差异较大,使学生对未来发展茫然暗淡,对德育陌生乏味,只能停留在表面而不能达到和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地,缺乏真情实感和真正发挥自我教育的功能。而高职高专德育在完成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任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就以笔者所在的山西晋城职业技术学院来说也存在这样的现象。

  山西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衔接山西和中原大地,被誉为“太行明珠"的山西晋城市,是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小型城市。学院是2001年5月17日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由原晋城教育学院、晋城师范学校、晋城市中等专业学校、晋城文化艺术学校四校合并组建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现有在编在职教师440人。教师360人,专任教师339人,双肩挑教师39人,外聘教师82人。其中专任教师中高级教师85人,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136人,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1%。学院现有在校生8000余人,设有10个教学系:信息系、化工系、机械与电子工程系、旅游与酒店管理系、民用工程与商务管理系、财经系、中文与社会教育系、数学与科学教育系、外语系、艺术系。学院扎根晋城,立足中原,面向山西,服务全国。

  1.1.2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1)研究的目的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成立较晚,学院道德教育整体面临实效性问题,首先,在理论研究上,笼统把普通高校道德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进行移植,而对于贴近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专业特点,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的德育活动却远远没有做到;其次,在实践上高职高专院校道德教育观念陈旧,方法、途径、内容都与学生的职业生活实际脱离,形成“教”的不力和“育”的低效。论文就是在以山西晋城职业技术学院为主对德育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进行德育审美化,以提高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德育的绩效,并对其他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带来借鉴。

  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审美化的研究就是通过理论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审美教育活动中处于一种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的状态,激发其道德情感。使理性的灌输变成生动的形2

  1绪论

  象,使道德说教转化为道德情感的陶冶,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运用美育的因素收到显著的效果,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道德的升华,灵魂的净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德育审美化中,使每个高职高专学生都能成为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2)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21世纪的德育应该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德育。德育现实不仅呼唤德育理论提供新式武器,而且呼唤德育理论提供精神营养。时代要求高职高专德育必须从政治化走向审美化、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从形式化走向实效性。在这大背景下,德育审美化自然应运而生。也就是说德育审美化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更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德育改革已普遍重视德育中审美因素的价值,并注意探索德育和美育相融合的德育新模式,即用“以美育德”,旨在将大学生个体情感中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将情感中恶的、丑的方面逐渐淘汰、抑制,使之在美的事物的感受中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为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良好的品德打下基础。

  实践意义:在德育中导入美育,使理性的灌输变成生动的形象,使道德说教化为道德情感的陶冶,有助于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综合素质。一个人只了解某种道德规范,并不一定能做到身体力行,只有当这种道德规范转化为相应的道德情感时,行为才有内在的动力,这就需要实现德育审美化。德育审美化是指在德育活动中将美感与道德思想相结合,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寓教于美,寓教于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情感上的认同,接受了教育内容,达到了教育目的;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与升华,变原来枯燥的道德说教为学生主动愉快地追求知识人生美,使德育真正实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高职高专院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受教育者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包括审美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的高级技术专门应用性人才。因此,为适应未来人类发展的趋势,进行德育审美化研究,把德育和美育、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人才机制、创业教育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培养全面和谐的现代人至关重要,在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中国21世纪教育的高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德育问题存在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对德育模式的创新也层出不穷。本文是在原有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尝试分析美育与德育的相融和相成关系,探讨在高职高专院校进行德育审美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挖掘和论证德育中美的因素,并予以强化,使德育更具有感染力,德育效果更好,达到“育人”的最终目的,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状况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在他的美学思想中十分强调美育与德育的结合,他认为“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的多,音乐是求心灵的完善的。明确“把道德与审美视为同一种价值,认为音乐有助于道德面貌的改善,音乐中的和谐和宇宙中的和谐是一致的。,,16J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很重视审美教育。他在《修辞学》中指出:“美是一种善。”【_7】从而把美与善,美育和德育统一起来。他进一步指出:艺术审美教育能给人以道德教育,能净化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并且在紧张的工作、劳动之余,供人娱乐和消遣,使人消除疲劳。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公元前65.8年)明确提出了“寓教于乐”的著名论断,他把诗的快感和教育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育巧妙地寓于审美愉快之中。普洛丁认为:“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原”,峭J17世纪的教育家、美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主张对人的教育要顺其自然,反对强制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校应有优美的环境和欢乐的气氛,对学生富有吸引力。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他强调美善的统一。认为美可以引导人们热爱道德憎恨罪恶。他说:“真善美是一些十分相近的品质,在前面的两种品质之上以一些难得出色的形状,真就是善。"Pll9世纪启蒙时期美学家席勒(公元1759.1805年)指出:“从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意识的能动状态的转变,只有通过审美的自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l o】席勒认为,审美是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的途径,是人达到精神解放的先决条件。康德认为:“美是不涉及欲念和利害计较的引人愉快的形式,人对美的判断不能获得知识(真),也不能实现实用的目的(善),只能通过纯形式的观照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愉悦感情。

  马克思说:“人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的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照【llJ这表明了人类的社会实践是按照“真、善、美”的统一原则来进行。人不仅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而且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自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