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论文知识 > 最新论文资料 > 文明 > > 详细内容

生态环境恶劣地区做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生态文明

 1 引 言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国的80%,荒漠化面积占全国的90%以上,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在此情况下,国家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是“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要依法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水、森林、草原、矿产和其他自然资源”、“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

  随着国家“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等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论证实施,以及交通、水电、旅游、矿产等行业的蓬勃发展,生态地质环境等方面的基础信息也逐渐受到社会、地方政府及项目实施部门的高度关注。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基础建设大量实施的背景下,对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开展与成果体现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充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全面提高大调查的深度、广度,从传统的地质调查拓展到地质与生态环境地质的综合调查,并使最终成果充分体现实用性、针对性的特点,真正为地方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这是我们面临的新任务。为实施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民族和睦,实现安定团结的局面,在当前开展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十分必要的,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的。因此,国土资源部为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及时部署了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为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以及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基础环境地质资料。

 2 调查思路与方法

  2·1 调查的特点与定位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一项新的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目的是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现阶段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主要是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重建与恢复。它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重点调查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地质环境要素;其二,查明生态环境地质现状和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是基础;其三,强调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实现动态评价。

  以上的特点,决定了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一般的生态环境调查有以下不同点:第一,生态调查一般是指植被系统的调查,包括植物物种、分布以及依附于植被的各类动物物种、分布等的调查;“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决不是生态调查的简单重复,而是将生态内容作为整个系统调查的一个部分,对依附于地质环境并参与地质环境改造的生态环境的宏观调查。第二,该调查的研究重点是人类活动—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及作用,注重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时空立体概念;而以往的生态调查及地质调查只着重某一个方面,缺乏整体概念。根据以上特点不难看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系统性的多学科调查,包括生态、环境、地质等诸多内容,该调查以现状调查为基础,以人类工程活动对生态地质环境的改变为研究重点,最终目标是提出各个区域的开发规划建议,用于指导政府部门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2·2 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生态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的难度较大。也就是说,在整个生态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以及管理决策中,都必须有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因此要求我们在传统调查体系和方法上要有技术创新,从而构建出新型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体系及相应的技术系统。

  1) RS技术的应用。通过应用RS技术进行遥感解译,可以对全流域形成整体的宏观印象,系统掌握该流域的生态环境地质现状,了解其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为野外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

  2) GPS技术的应用。GPS技术主要用于野外定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野外工作的精度,实现了野外调查工作的代码化、电子化,有利于对野外资料及图件的综合管理及系统的应用。

  3) GIS空间数据库的建立,便于实现调查收集资料的存储和查询管理。

  上述三方面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实现数据共享,便于技术人员综合分析研究与资料的二次开发利用。成果通过网络向政府决策部门及社会公众发布,形成一套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生态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及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2·3 野外调查思路与方法

  野外调查过程中,首先充分了解已有资料及遥感解译成果,并召开座谈会了解地方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全局踏勘,了解整个地区的基本情况,确定下一步工作的重点调查内容及调查路线。在调查过程中,注重点(观测点卡片)、线(路线描述)、面(小流域总结)的相互结合,以便系统全面掌握每一个小流域的特色,充分揭示调查单元内生态系统与地质环境间的内在联系。

  对于每一天的调查资料,当晚就加以分析、整理、消化,形成全局的系统印象。在调查中,充分结合槽探、浅井等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以及剖面测量、影像资料记录等,使每一个记录点的存储资料直观可见,实现了全局把握及细节控制。

 2·4 评价的基本思路

  对每一特定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单元,首先充分分析已有资料和野外调查资料,了解其生态环境地质条件、存在问题,并结合该区人类工程活动情况,对该区的生态环境地质现状及发展演化趋势形成一个宏观定性认识。而后,本着易操作、易评价、易拓展的原则,找出影响生态环境地质质量的有效因子,对评价影响因素要进行充分论证与筛选,尽量使评价体系简单化,剔除相关关联度大的重复因子及对评价贡献较小的因子,最终确定评价的有效指标体系。评价因子等级划分主要结合野外调查情况及定性判断结果,分为好、中、差三级,因子权重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评价方法选用模糊综合评价这一较成熟的数学方法,根据最终得分判断各生态地质环境单元的质量。

  对其预测评价及演化趋势的分析,则首先选择有代表性的单元进行演化剖析,如成昆铁路两河口段、邛海流域段及泸沽铁矿等,对该段1957年、1988年、2000年的生态环境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对比分析,了解其发展趋势及演化机制,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及地质环境的破坏、控制及恢复,从而依据该模式分析,确定其他生态单元的演化情况,并做出预测。

  2·5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所有的研究分析成果,最终统一录入计算机,形成本次的最终数字化成果—GIS数据库。该数据库存储了本次项目组填制的卡片、测量剖面、摄制影像以及收集资料等所有基础数据,并存储了项目最终报告、成果图件。各存储单元之间能够相互连接、查询,方便地方政府部门操作和使用,其计算机界面,操作方法也很简便,易于掌握。

   

 3 主要取得的成果

  1)初步形成一套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思路与方法,该方法适用于西南山区,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通过对安宁河流域代表性地段不同时期的生态环境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对比剖析,揭示人类活动—生态系统—地质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发展规律,认识到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

  3)建立适合西南地区基本情况的生态环境地质现状评价系统,并为生态环境地质发展演化趋势预测提供科学的、系统的分析方法。

  4)建立能够提供数据

 存储、查询、分析计算的一套GIS数据库,有利于成果的推广及数据共享。

  5)为政府部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

  6)为全国下一步开展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提供成功范例,也为编制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成果的应用推广

  在该项目的最终成果评审及交流过程中,很多专家认为:该成果具有创新性,为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形成了一套易于推广的野外调查工作与生态环境地质现状评价预测的方法体系,为其他地区该类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并找到了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与地方政府需求的结合点、突破点、该项目的调查研究示范工作是成功的。

  工作区政府部门对该调查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成果充分抓住了地方政府需求,系统全面的阐述了调查区的基本特点,并对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提出了易于操作的具体方法,对工作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进行了合理规划,为地方政府部门下一步经济决策提供了依据,为创造更好的生活居住环境提供了保障,满足了地方政府部门的需求,值得进一步推广。比如对安宁河流域近50年来生态环境的演化变迁经历了一个从良好→严重变差→人为控制→逐渐恢复的过程的认识,对工作区乃至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本次提出的安宁河流域的生态地质环境合理开发与保护的建议,为安宁河流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的基础资料。特别是邛海—鹅掌河流域、成昆铁路两河口—沙马拉达段、冕宁县泸沽铁矿等三个典型地段的生态地质环境演化剖析,为凉山州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直接提供了科学依据。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基础调查工作服务于社会的需求加大,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的开展更加急迫。因此,加快调查项目的起动工作,用创新的方法和开拓的思路,认清新一代地质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并加强新技术、新方法、新观念的开发应用,将更快、更好、更有效的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