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论文知识 > 最新论文资料 > 文明 > > 详细内容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洛江发展之思 - 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内涵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文明作为人类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样式,往往因其核心产业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或阶段。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如果说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则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当生态文明因子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人类文明的主导因素时,人类文明也就实现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

 

    生态文明建设的确立   20 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恶化,人们开始了有意识地寻求新的发展模式的过程。人类对生态文明的选择,就是当代人类在探索环境保护途径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逐渐明确下来的。

 

    在我国,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正式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党发展理论的重大突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着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这是继我们党提出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之后的又一现代化建设重大战略部署,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必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洛江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

 

    政策优势  第一,从“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区”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政策的确立。早在1995年10月,贾庆林同志在省第六次党代会上提出“以厦门经济特区为龙头,加快闽东南开放和开发,内地山区迅速崛起,山海协作联动发展,建成海峡西岸繁荣带,积极参与全国分工,加速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区域发展战略布局。2004年1月召开的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卢展工同志提出了“着力构建三条战略通道,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县域经济和中心城市发展,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改善人民生活,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努力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两个提法虽只有“繁荣区”和“经济区”的差别,但是后者是对前者的概念延伸和拓展,“海西”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标志着福建发展战略目标的探索实践进一步成熟。2004年8月省委七届七次全会批准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是“海西”构想的法定化。2007年1月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了《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2009年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使“海西”建设由地方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1]

 

    第二,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福建省早在2002年省政府就编制了《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确定通过三阶段力争把福建建设成为生态效益型经济发达、城乡人民环境优美舒适、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全面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济繁荣、山川秀美、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省份,实现生态省建设目标。2009年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之意见八“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从“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强化环境综合治理”三方面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区位优势   洛江区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闽南金三角地带,泉州中心市区东北部,地处风光秀丽的洛阳江畔,东北毗邻惠安、仙游两县,西连南安市,南接丰泽区。 是泉州中心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闽东南新兴起的城区。福厦高速公路西福出入口紧靠城区中心,324国道、漳泉肖铁路横贯境内,万虹公路贯通全境,市区第二条外环通道朋山岭隧道的建成和大坪山隧道的贯通连接,州火车站近在咫尺。距离泉州晋江机场20公里,厦门高崎国际机场75公里,距离国家一类口岸后渚港10公里、天然良港肖厝港35公里。 尤其“大泉州”战略的实施和通港路、跨海大桥、秀涂港等大型基础设施的投建,洛江的区位优势将更为突出。

 

    资源优势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是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而洛江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区内矿产资源以非金属尤其是土、石资源为主,瓷用高岭土、辉绿岩、紫色岩储量丰富;农业资源丰富,共有耕地面积4444.48公倾,林业用地面积25146.67公倾,森林覆盖率62.2%。占市区2/3的土地,存量充裕,发展空间广阔。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生态环境良好,城郊型农业具备一定基础,形成蔬菜、水果、禽畜、水产、花卉8大生产基地,是泉州市区重要的副食品基地。唐末诗人韩偓《登南台岩》诗云:“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道出了洛江区气候温暖宜人的特点。因此,洛江区也有了“泉州后花园”之美称。

 

    由此可见,不管是政策、区位还是资源洛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很好的基础,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发展中存在困难。首先,洛江区大部分都是农村,自然条件优越,可是山地多,平地少,基础设施配备还较差,发展需要高投入。其次,农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受传统经济思维影响严重,缺乏生态文明意识,发展中出现的短视现象(以发展为借口,不顾及生态问题)较为普遍。再次,农民与政府协调配合意识较为淡薄。政府作为规划发展主体,能够高瞻远瞩,从长远考虑区域发展,但是农民更多是看到自我利益,从而发展中执行力较弱。

 

    三.洛江生态文明建设构想

 

    (一)发展范式的转换:可持续发展   何谓可持续发展呢?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这个定义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发展的合理性,尤其是欠发达国家发展的权利。二是主张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要考虑后代人发展的权利。1992年《里约宣言》对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解释:“人类处于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他们应享有以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为了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1991年共同发表《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认为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这些定义虽然阐发的视角有所不同,但是提出了实现发展永续进行的可能途径,包含了一些共同的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这些原则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因此,可持续发展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追求人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和永续生存。这种提高包含物质方面的、更包括精神方面的。

 

    洛江发展具有两大优势:生态优势和后发优势。在思考发展为何、如何发展时,应充分考虑自身优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推行新的发展理念是解决发展中各种矛盾的战略要求。可持续发展的推行就成为发展范式的根本转变,可以避免弯路、少付代价,获得超越性发展。洛江在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实现政府与企业的双向互动与密切协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代表,政府致力于倡导和推动可持续发展;企业作为经济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承担者。对于企业来说,顺应大势、推行企业自身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是符合长远利益的。但是企业首先要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这样各种负外部性问题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要找到二者之间利益的平衡点,政府应该动用各种调控手段,引导企业在市场规律的基础上走向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所以政府是可持续发展的引导者,是发展范式转变的先行者。

 

    (二)生存范式的转变:可持续生存   发展范式可以说是从社会组织角度思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他们的应有之责,那生存范式就是从社会个体视角如何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几百万人清醒得足以从事体力劳动,但是一百万人中,只有一个人才清醒得足以有效地服役于智慧;一亿人中,才能有一个人,生活得诗意而神圣。清醒就是生活。我还没有遇到过一个非常清醒的人。要是见到他,我怎敢凝视他呢?”虽然在19世纪梭罗的思想和行动曾被视为异端,但是他为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生存范式:一种诗意的生活,一种对生命的大彻大悟。

 

    可持续生存是基于人类当下的生态环境危机而做出的回应,而提出这一概念也是对现实生活的观念性把握。它试图从哲学生存论的视角,反思人类生存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并提出生存方式变革的新的方向。可持续生存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要落实到每个个体的生存实践之中。当代人类生存实践的一个转向,就是走向可持续生存。可持续生存构成了时代文明转向的基础,并成为迈进新文明的起点。总之,可持续生存是在充分考虑环境的有限承载力的前提下,力图改变现代工业文明下的生存方式,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平等,践行可以持续的生存方式。

 

    如何实现可持续生存呢?洛江具有自然资源的优越条件,可以从建设生态村庄和发展生态旅游两方面做文章。生态村庄是一个紧密的社会小共同体,它基于对生态、社会和人类精神结构相一致的认同,认为人是自然循环体系中的一部分,主张敬畏自然,强调社会、环境和经济的统一和整合,其宗旨就是让生活在高科技时代的人们重新过一种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生活。[2]洛江乡镇新农村建设之时,可以考虑因地制宜,尝试建设生态村庄,从而达到对自然环境的最低影响,营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

 

    生态旅游是对生态村庄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新的选择;不仅是一种给人带来愉悦感的旅游形式,同时也体现了认同可持续发展理念、追求新的生活愿望;不仅是从解决环境危机出发采取的一种策略,同时也包含了对生存意义的关注和深层探求。洛江区政府规划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着力培育和发展生态旅游业,成为洛江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洛江具有众多旅游资源,但是离实现生态旅游还有一定距离,还需要大力建设生态旅游景观,突出景点的生态性。

 

    总之,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生存是密不可分的,可持续生存是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深化和拓展,从更高的层面,从哲学视角来反观人类及其与自然的关系,是将可持续发展推向深入的必然要求。两者都是实现生态文明的范式转变,可持续发展是从宏观上推行一条使社会发展可以持续的道路,其主体主要是政府和企业、社群。可持续生存则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生命的实际生活,从微观的立场提出一种理想模式。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可持续生存的大背景,没有社会发展的可持续令的实现,个体的可持续生存就是空中楼阁。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需要每个个体的积极参与并主动选择可持续的生存方式。所以,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生存是内在统一的整体,二者互相包含又互相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