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一、引言
自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以来,利率市场化一直为金融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取得了实质性改革进展。主要体现在:逐步放开国内外币存贷款利率;扩大银行贷款定价权和存款定价权:在企业债、金融债、商业票据方面以及货币市场交易中全部实行市场定价,对价格不再设任何限制: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浮动范围(周小川,2012)。但是,这些改革进展距离利率完全市场化的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鉴于利率市场化改革为破解金融体制改革中诸多难题的最大利器(陈晓彬,2012),为此,近期我国明显加快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相继出台。2012年6月8日和7月6日央行两次对存贷款利率和浮动区间做出调整,成为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调整后存款利率允许上浮1.1倍,完成“惊险一跃”,而贷款利率允许下浮至0.7倍,主要基于以非对称降息的方式来减轻实体经济的融资负担。此外,在公开市场操作方面。央行暂停了始于2003年的央票发行,并开始使用逆回购的方式来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采取更趋谨慎的态度,彰显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增强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能力的改革初衷,
在上述背景下,加上受利率完全市场化等预期因素的影响,我国银行业经营发展与风险管理面临极大压力和挑战,亟待化解。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分析
如前文所述,利率市场化改革时机已经基本成熟,发展趋势也基本确立,利率完全市场化远景可期。如此,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将面临极大冲击与挑战,各种风险很可能快速积聚上升,呈现紧密相关、相互融合及错综复杂等混沌格局。本课题基于理论视角对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盈利性风险和声誉风险等内容予以阐述,重点对利率风险以案例形式予以剖析,以期对不同风险进行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
(一)基于理论视角的风险问题分析
1.不良贷款增加导致信用风险上升。卢盼盼(2012)等学者研究认为,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将上升,进而会推高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利率和不良贷款率呈明显正相关。本文认为,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信用风险主要通过如下传导机制或路径形成。
一是中小企业贷款增加使客户结构得到优化的同时,信用风险隐患可能也积聚上升。利率市场化给银行的客户结构带来深刻影响,由于商业银行对大客户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中小客户特别是小微企业已成为银行重点争夺资源。截至2012年9月末,天津市银行业机构大型企业贷款余额7257亿元,占比48.3%,较年初相比下降了9.5个百分点,与此对应,微型企业贷款169亿元,较年初增长32亿元,增幅23.7%,超过大型企业贷款增幅8个百分点。
其中利率市场化可谓是主要推动因素之一,客户结构调整是银行根本无法回避的问题。“按下葫芦浮起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道理,“老问题的解决总是伴随着新矛盾的产生”。中小企业客户受资本实力、内部管理等因素制约,加之当前乃至未来经济不确定性较大,因此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仍显单薄。比如江浙地区民营中小企业老板跑路、资金链断裂等事件时有发生,中小企业经营不善、管理不佳已成为当前银行业不良贷款产生的主要诱因。尽管这些是非趋势性因素,但仍需高度关注,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增多可能致使信用风险同步上升。
二是利率波动上升的不利局面使现有部分经营困难的企业客户面临严峻考验,累积形成风险暴露。当前经济金融环境下,不少银行客户面临很大经营难题,效益低下已成为普遍现象。如此,对于这部分企业,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利率波动,特别是上升态势使其“雪上加霜”,经营负担和破产压力等双重因素共同作用,银行不良贷款很可能出现一轮上升。
三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增多。利率上升是利率市场化后的主要表现之一。高利率无形中会抑制稳定、低回报项目的投资,使许多低风险的借款人退出信贷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积极寻找贷款的却是回报高风险大的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在没有充分掌握贷款申请者风险程度和道德品质的情况下,比较青睐那些风险相对较大的贷款申请者。与此同时,为抵补较高的贷款成本,风险较大的贷款者风险偏好再次上升,产生逆向激励效应,道德风险加重。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很可能不断积聚,贷款质量下降。有关数据显示,智利金融机构的贷款拖欠占比从利率市场化前的2%上升到利率市场化后的9%以上(胡艳超,2012)。
2.资金逐利本质导致流动性风险上升和行业竞争加剧。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存款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一旦揽存难度增大,对以存款作为主要负债来源的商业银行来讲,存贷比下降,有关流动性监管指标受到负面冲击,流动性风险很可能上升。
此外,利率市场化将加重资金趋利性。资金提供者可能在银行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频繁调拨资金。一方面,上述问题将加剧商业银行的存贷期限错配,推高流动性风险。截至2012年9月末。天津银行业活期存款占比44.3%;中长期贷款占比59.6%。“存短贷长”特征依旧突出。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与股票、债券市场和表外信托融资等其他融资渠道竞争中可能造成业务规模流失,这是金融脱媒的必然结果。由于各融资渠道利率市场化进程并非同步,债券融资与新兴表外融资的利率定价空间明显大于银行贷款,可能出现“替代效应”。据惠誉披露,截至2010年11月底,银行业信托类贷款规模约3万亿元,即表外信贷增长约2万亿元。与此对应,信贷规模在人民银行政策约束下,贷款增长幅度出现减缓,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贷款余额占比趋于下降。
- 上一篇:中国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及问题
- 下一篇:商业银行运营监管模式改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