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论文知识 > 最新论文资料 > 社会 > > 详细内容

商业银行运营监管模式改进研究


  一、商业银行现有运营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非现场检查的局限性

  一是运用监控系统有时会阻碍监管人员对网点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非现场检查不便于监管人员与网点的沟通,影响制度的落实,导致信息传达的滞后性、间断性。同时影响了风险防范的效率,不能对员工进行区分管理。二是规章制度的传达不到位。由于各专业条线对本专业都有自己的规定,这样就造成网点对制度的执行有疑惑,不知该执行哪个条线的规定。从而造成在线监管的局限性,文件执行的矛盾性。三是非面对面的沟通不畅通。当在线监管人员通过监控系统发现营业机构存在问题时,对于营业机构的整改情况只局限于通过截图、对讲、录像等手段,对于网点整改过程的真实情况不能及时准确了解,所以非现场检查存在的弊端必须要通过现场检查来弥补。

  (二)业务处理过程繁杂

  首先,业务处理环节过多。审核的环节过多,不仅减慢了业务办理速度,给客户带来不便,在无形中增加了人力资本的损耗,而且给检查人员造成一种视觉疲劳、忽略意识,更不利于风险的防范。其次,业务审核环节重复。增大了银行不必要的成本投入,影响到银行的净利润。此外,也会带给员工消极的工作情绪,影响员工的办事效率。重复审核必然带来连带责任,员工在增加工作量的同时,还有承担因审核不利带来处罚的风险,工作压力便会不断增大,抱怨便会增多,这样就会影响员工对银行的归属感。

  (三)实时监控的不完善性

  实时监控容易导致负面情绪,实时监控的录像是影像、声音、图片并存的,营业机构的办公角落都安装有摄像头,柜员、主管、客户的一举一动、谈话内容都在监控范围内,可想而知发现问题的及时性,但同时这样的氛围给营业机构工作人员带来的了压力和紧张情趣。所以,有时营业机构会出现对监管人员的抱怨,在与监管人员的对话中出现语气生硬等现象。这样,不但影响了监管工作的效率,更影响了和谐的工作氛围,阻碍了实时监控作用的发挥。

  二、现有模式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现场检查的重视程度不够

  商业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主要集中到在线实时监控,每天的监管工作就是通过监控系统来进行。在线监管的频率比现场检查的频率要高,检查力度的重心倾向于非现场检查,对现场检查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现场检查能切实发现营业机构的工作环境和状况,对商业银行运营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落实情况一目了然,并且能够及时地对营业机构日常业务进行检查指导。可见,对现场检查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监管模式的有效性。

  (二)业务处理流程不够成熟

  风险审核的环节设置的过多,对于大额、特殊业务的审核流程包括:前台柜员对受理业务的原始凭证、录入要素、客户身份的真实性、现金实物等进行审核;营业主管对客户身份证件、柜员录入系统的要素、凭证要素是否齐全,大额的现金是否账实相符等进行审核;后台授权人员通过远程授权系统依然要对以上信息进行核对无误后再进行审核授权;监管人员通过传票影像、实时监控、回放录像,对客户身份、柜员凭证要素、柜员办理业务流程、主管授权流程是否合规进行审核。这样一笔业务要通过4道审核程序,这就造成业务处理流程环节过多,减慢了业务处理的速度,降低了业务处理的效率。因此,业务处理流程的不成熟是监管模式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实时监控制度缺乏实践

  实时监控是运营管理的一大突破,它实现了对营业机构所以前后台柜面业务办理流程的监督检查,是有效控制风险的手段。但这一新生事物需要在实践中得以完善,才能真正发挥它监督、监控的作用。可见,实时监控制度缺乏实践是监管模式出现问题的另一个原因。首先,实时监控的手段单一。实时监控手段的单一局限了实时监控制度的落实,使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使运营监管模式固化,缺少创新。其次,实时监控的效果落实具有滞后性。在实施监控的过程中,监管人员及时发现问题,通过与营业机构沟通、交流,告知营业机构立刻整改,但有的问题并不能在发现问题时就能整改完毕,这样就需要监管人员后续跟踪整改情况,也就是说从发现问题到营业机构整改、再到运营主管将需要注意的规章制度传达到柜员,中间需要时间段,实时监控效果的落实具有滞后性。

  三、银行现有运营监管模式的改进措施

  (一)实施监管有效性的具体对策

  首先,积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各项业务都应有相应的操作程序和实施细则,确保操作人员有章可循。提高员工认真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惩奖分明,使各项制度有效地得到贯彻落实。其次,精简业务处理程序。监管部门应根据业务集中处理体系改革的要求,实现业务流程和凭证等的标准化管理,组成专业小组对现行的业务处理流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切实做到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再次,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强化监管人员工作责任心,树立爱岗敬业的意识;根据工作性质、任务、业务范围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监管人员进行政策法规和业务技能培训;设定合理的管理单元和考核标准,激发监管人员加强学习的自觉性,不断完成知识的积累和更新。

  (二)切实发挥有效沟通的作用

  首先,管理者与监管人员之间需要有效沟通。建议管理者和监管人员应每周开一次例会,监管人员将监管工作中的问题、疑问及时能在例会中畅所欲言,管理者给予及时答复,或文字、或语言,这样才能促进管理者与下属之前的情感交流,也有利于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 监管人员与营业机构之间需要有效沟通。监管人员与主管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相互理解,和睦相处,有效沟通,当主管工作忙的时候,可以心平气和和监管人员说让其稍等,监管人员也要理解主管工作量大,可以合理安排与营业机构对讲的时间,相互间都要避免烦躁情绪,这样才能将工作顺利完成。

  (三)紧密结合非现场与现场监管

  一是要提高非现场监管的有效性。首先,要加强统计执法检查,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其次,完善非现场监管技术手段。二是加大现场监管工作的力度。首先,增强现场监管的针对性;其次,提高现场监管计划性,确保现场检查深度和持续性。

  紧密结合非现场和现场检查,对于提高监管工作的有效性至关重要。非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提供的数据提高了现场检查的针对性,为现场检查的后续跟踪整改提供的保障;而现场检查是对非现场检查的重要补充,现场检查往往是专项检查,是对某些业务具体方面的重点突波,更容易发现日常非现场检查难以发现的问题,为非现场检查提供了依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