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论文知识 > 最新论文资料 > 社会 > > 详细内容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做到文化惠农?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安徽省人民政府为响应中央号召,提出“要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示范项目建设”2013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最后访问时间2014.3.31。文化惠农旨在提升农民素养、促进城镇经济发展、维护城镇社区稳定、增强社区整合,如何准确把握农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真实需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民需求的有效结合,这是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和工作重心。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以往研究主要是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涵、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和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政府服务的内容和机制创新、拓宽农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渠道等角度进行研究。在公共文化产品需求方面,彭益民提到文化需求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的关键,要改变传统的行政指令性的文化供给,更多地从农民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真实的公共文化需求[1];曾志娟等通过对宜宾市的定量调查,指出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最突出的矛盾是公共文化服务刚性供给与民众文化需求弹性发展的矛盾[2];游翔兵等指出当前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在于低效运营、内容缺乏、与人民群众需求脱节,提出要建立需求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3]。二是对小城镇的文化建设探索,这一探索是继承费孝通先生对小城镇问题的研究传统,小城镇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它是城市社区和农村的中间力量,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聚集地,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城镇文化建设上,王爱巧通过以湖北省为例,指出小城镇文化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设施不断完善、改革不断深入、文化网络健全、基层文化建设逐渐丰富,但是也存在着不足,如发展滞后、文化项目缺乏时代性、人才资金供给不足、文化建设思路老套[4]。郑永福提到小城镇文化建设具有多样性、地方性、大众性和复合性,因此小城镇文化建设应该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给予足够的重视[5]。三是城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余德江提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希望通过把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引向城镇建设之中,促进城镇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