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无为 品书香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网络上的桂东 > > 详细内容

湘江源头水质即将得到有效改善:桂东力争湘江流域重金属治理项目

      2010年4月7日上午,桂东县委紧急召开会议,部署安排争取国家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子项目——湘江源头之一的沤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

       会议的主题讲话由县委副书记、副县长谭建上(即将担任桂东县县长)所作,充分论证了此次项目争取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明确了此次项目争取的具体安排部署,强调了有关具体要求。

       众所周知,桂东乃至郴州是全国少数几个有色金属成矿带,历来有色金属开采规模庞大,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长期以来的无序的惊人浪费的开采,导致很多地方环境污染严重,在以人为本和生态环境建设日益走上正规的今天,环境治理的任务相当艰巨。有些地方地下水源被镉、铅、汞、铀等重金属、砒等有毒元素和放射性元素污染,人民群众误饮水源容易引发多种重金属中毒事件、砒中毒事件和放射性元素污染事件。有些地方由于采选矿污染无法耕种农田。2005年,流源曾由于耕牛误饮地下水导致砒中毒死亡事件。2008年,新坊龙溪群众由于上游采选矿污染河水无法灌溉农田而发生理性上访事件。且由于地处湘江源头,污染的水质必将对取用江水作为饮用水源的湘江下游城市郴州、衡阳、株洲、湘潭、长沙、岳阳乃至长江中下游城市的群众的饮水安全带来较大影响。

      为此,国家计委已经批准湖南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资金数百亿元。如果桂东争取子项目成功,将获得污染治理项目资金近2亿元。该项目投资仅次于岳汝高速和220千伏高压输变线路变电站建设而列第三。

       据悉,项目将用3-5年时间建设一批供水工程,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水质问题;关停并转部分影响较大的矿产资源开发点,确保上游水质;迁移矿区范围内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我市湘江流域治理方案将上报国家
力争3至5年还清水塘地区碧水蓝天

株洲政府门户网站 www.zhuzhou.gov.cn 编稿时间: 2010-02-22 21:55:18

  2月20日,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省发改委已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作为争取国家支持的重点项目,将尽快上报包括清水塘重金属污染治理在内的湘江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力争用3至5年时间,彻底整治清水塘地区的废渣、废水、废气污染,还该区域以碧水蓝天。

  实施方案涉及湘江流域的8个市州,包括湘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流经区域的所有县(市)区的涉重金属污染治理。其中我市清水塘地区被列为七大重点治理区域之一。从今年开始,国家将从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污染源治理、历史固废治理、土壤治理、民生搬迁、河道底泥治理等方面,对清水塘地区重金属污染治理予以支持。

  上月底,国家发改委已会同环保部、科技部、工信部等9部委来湘调研,与我省就下一步治理目标、思路和技术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日前,省发改委会同省环保厅,组织省环科院、省有色院、省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的20多名专家,讨论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的修改完善意见。

湘江流域整治今年启动 已纳入国家江河整治规划

时间:2010-04-07 10:02:53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唐群雄 李科 刘奕

         4月3日讯 昨日,省政府召开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新闻发布会发布消息,今年全省着力发展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全力推进节能减排,专项整治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

  今年着力发展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据了解,今年湖南省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400亿元,力争突破一万亿元,资金投向主要是重大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生工程,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是投资发展的重点。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谢超英介绍,经过调研,将先进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信息产业、航天航空——七大产业纳入湖南的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中,规划到2015年,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5000亿元。目前,湖南在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已经具备较好基础和优势。

  据悉,全省启动实施“四千工程”,出台支持重点产业和产业集群的政策措施,促进了产业集聚发展。2009年,全省过千亿元产业增至5个(机械、石化、食品、有色、轻工),全省50个重点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百亿企业达到10家,华菱、中联、三一等企业迅速壮大,向千亿目标迈进。

  省内670公里长的湘江排污压力大

  湘江流经湖南省的670公里区域集中了全省GDP总量的60%,排放污染压力仍然较大。今年湖南省将完成11家企业搬迁和62个污水处理厂的建成验收,同时遏制湘江流域的重金属污染势头。省环保厅副厅长谢立表示,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两型”建设综改试验区后,湖南省借助“两型”平台,积极推动一批改革建设项目纳入国家重点,开启了以湘江综合整治为突破口的环境治理工作。

  目前,湘江流域包括生态修复、交通运输等内容的综合整治已纳入国家大江大河整治规划,规划有望明年出台,湘江将成为一个重点治理流域;国家相关部门正在编制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方案,湘江流域有望今年作为试点启动治理工作。

  相关链接:湖南驰名商标总数居中西部之首

  昨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还透露,2009年湖南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5件,驰名商标总数达62件,位居中西部省份第一位。

  全省产业的区域分工更加合理,长株潭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总量由2006年的37.3%提高到2009年的39.7%。“3+5城市群”对全省工业经济起到重要支撑作用,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到全省的80.2%。大湘南、大湘西加快发展,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责任编辑:伍飞扬)

湖南湘江重金属污染 经济损失每年40多亿(图)

2009年08月17日10:45 湘江源头水质即将得到有效改善:桂东力争湘江流域重金属治理项目 来源:人民网

湘江源头水质即将得到有效改善:桂东力争湘江流域重金属治理项目
  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笔下,蜿蜒北上的湘江曾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时至今日,每年数以亿吨计的污水排放却使美丽的湘江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威胁。数据显示,仅2007年,湘江流域排放工业废水就达5.67亿吨,生活污水11.19亿吨。尤其是重金属汞、镉、铅、砷等排放量十分突出,成为湘江治理的心腹之患。

  湖南简称“湘”是因湘江而得名。2007年,湘江沿岸8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占湖南全省的73%,全流域人口占全省的59.5%。

湘江流域在湖南有着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是中部地区最重要的有色金属和重化工业密集区之一。

  从水质良好到污染不断加剧,湘江重金属污染正一步步威胁着流域附近4000万人口的饮用水安全以及生产安全。

  今年以来,湖南省环境污染事故呈高发态势,相继发生了浏阳市湘和化工厂镉污染事件、原湖南铁合金厂非法转移铬渣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这一系列污染事件成为湘江重金属污染的缩影,也为各级政府敲响了警钟。

  现状:从“漫江碧透”到污染严重

  作为湖南的“母亲河”,湘江出现“质”变不过半个世纪的时间。

  1957年,湖南省卫生防疫部门对湘江进行监测,报告显示水质总体良好。但到1966年,湘江便监测出了铬、铅、锰、锌、砷等重金属。

  1971年,湘江流域已出现部分江段饮用水重金属严重超标现象。同年11月,湘江边的衡阳发生了中国环境史上第一次因江河重金属严重超标而出现的居民饮用水供应被迫停止数天的事件。1978年,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给中央有关部门的报告分析指出,湘江已成为国内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

  湖南省环保局1981年—2000年湘江的水质监测数据表明:湘江总体水质自上世纪90年代呈恶化趋势,主要污染源为工业污染和生活废水污染,工业污染中重金属污染明显,株洲、湘潭和长沙河段污染最为严重。

  2000年之后,湘江污染呈现新的特征。资料显示,“十五”规划以来,湖南的汞、镉、铬、铅排放量位居全国首位;砷名列甘肃之后居第二位;二氧化硫和化学耗氧量(COD)的排放量居全国前列;在“长株潭城市群”中,以万元产值排水量为例,湘潭、株洲两个城市的万元产值排水量位列全国113个重点城市前5位,仅低于四川泸州、广西南宁;按现行饮用水源评价标准,湘潭几乎全年不能达标;在湘江枯水期的5个月,“长株潭”河段镉浓度严重超标。目前,长沙是全国省会城市中污水处理率最低的城市,湘江流域还没有一个县城建有污水处理厂。

  污染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湘江流域局部的正常供水被打断;因重金属超标危害人体健康的事故时有发生;鱼类大幅减少,数以千亩计的农田不能耕种,有相当地域的鱼类、粮食、蔬菜不能食用。

  成因:粗放式发展、历史欠账多

  位于湘江河畔的水口山集团,有着113年的历史,正是这家赫赫有名的企业,由于过去在相当长时期内粗放式发展,成为了湘江重金属污染历史欠账“大户”。在生产高峰期,企业二氧化硫年排放达2万吨以上,年产生工业废渣15万吨以上,日排放工业废水4000吨以上,重金属污染主要为铅、砷、锌、铍等。

  粗放式发展、历史欠账多只是一方面。专家分析,湘江重金属污染的原因,还与科学技术落后、环保投入不足与认识不够、资源盲目开发、河流底泥重金属富积等因素有关。

  从株洲湘江大桥望去,位于株洲清水塘工业区的霞湾港烟囱林立,天地灰蒙蒙一片。在湘潭电化集团毗邻湘江不足百米的后山上,零乱堆放着约50亩电解锰渣和各种生活垃圾。企业固体废物储存不规范,遇上下雨天气,电解锰渣就渗透到了湘江。

  目前,湘江流域还有相当部分企业因环保意识不够,没有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手续,执行环保“三同时”(对环境有影响的基建等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困难,偷排、漏排现象时有发生。今年3月,湖南省环保局在“长江环保执法行动”中对长沙、株洲、湘潭等5个市300家企业进行督查,发现有偷排行为的企业共17家,环保设备部分停运的有9家,超排的有11家,偷排、漏排现象依然严重。

  河流底泥重金属富积,也加大了湘江治污难度。2006年1月,株洲水利公司对霞湾港清淤导流,结果使大量含镉废水排入湘江,造成了“镉污染事件”,导致长沙、株洲、湘潭水质出现不同程度污染。

  危害:直接经济损失每年40多亿元

  作为全球极具盛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湖南有10种常用有色金属产品产量居全国前3位,其中铅、锌、锑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有色金属采矿、选矿和冶炼自然成为了当地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

  因高耗水、高排污特点,冶金、化工等行业大多依水而建。数据显示:2005年,湘江流域的工业总产值占据了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1%;2008年,湖南GDP跨入“万亿俱乐部”之际,有色工业总产值也跨过了1000亿元大关。

  在湘江流域,分布着株洲冶炼集团、水口山集团、中盐株化集团、湖南海利化工集团、湘潭电化集团以及华菱钢铁集团旗下三大钢铁企业等国内行业规模名列前茅的企业,大部分为中国“一五”计划和“三线”建设时期布点的老工业企业,这些“大块头”以及数以万计的冶金、化工、建材、轻工、机械等中小型企业,也就成为湘江治污的重点和难点,并产生了郴州三十六湾、衡阳水口山、株洲霞湾港、湘潭竹埠港4大治污“主战场”。

  受重金属污染后,湘江水环境质量严重下降,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对饮用水安全构成威胁,对水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使农业和渔业减产。湖南环保部门数据显示,由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40亿元以上。

  治理:“两型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

  湘江是我国著名的三大家鱼产卵场区之一,随着水环境重金属污染加剧,湘江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渔业产量目前不足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三分之一,回游性和半回游性鱼类几近灭绝,在株洲霞湾港区,常年采集不到任何水生底栖生物。

  2006年,株洲天元区新马村超过150位村民在体检中被查出慢性镉中毒,湖南相关调查组的结论认为,主要是由于这个区域土壤中含镉本底值高、区域内工业污染源的排入、农业生产中施用高镉化肥等多种原因形成,该区域耕地土壤已受到镉污染,稻谷中重金属含量超标,不宜食用,叶类蔬菜中重金属含量超标,应限制种植。

  事实上,早在20多年前,湖南一直在致力于“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的实践,编制了全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区域经济规划体系,取得了交通同环、金融同城、环境同治与产业聚集等初步成效,贯穿三市的湘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也迈出了较大步伐(详见2006年3月和2007年5月本刊分别刊发的《“城市群之惑:长株潭24年经济一体化实践调查》和《全国6省份争夺第三个新特区名额》)。

  2007年7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治理湘江重金属污染,推动湘江经济带文明,也就成为了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

  声 音

  湘江何时纳入国家大江大河治理规划

  4月18日,“2009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国际合作高层论坛”在长沙橘子洲举行。会上,国家环保部部长周生贤与湖南省省长周强签署了“共同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合作协议”(下称“协议”),双方将在环境经济政策改革试点、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业污染防治、环保科技示范工程等8个方面加强合作。

  根据协议,湖南将在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环境税费改革、污染责任险等环境经济政策改革方面获得全国率先试点权。同时,湖南省组织开展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水系、水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和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以及对有色金属矿山尾矿库进行综合治理等,国家环保部将在资金、技术、政策上给予重点支持。当地政府在今年也明显加大了对湘江治污的力度。2008年6月,湖南决定用3年时间投入资金174亿元整治湘江水污染,而此前的2006年、2007年,湖南就陆续出台了“长株潭环境同治规划及相关政策和考核办法”、“湘江镉污染防治办法”、“"十一五"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通知”等重要文件和措施。

  湘江作为长江的一条重要支流,直接关系到长江的环境安全。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任重而道远,已远远超过了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全国人大代表胡国初、肖利琼等专家共同呼吁:应将湘江纳入国家大江大河治理规划,设立国家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将湘江重金属污染整治列入中央预算内投资和新增中央投资予以重点支持,恢复湘江“漫江碧透”的风貌。(记者 龙军) (来源:《光明日报》)

湘江流域治理现有政策分析
                                                                            彭新宇

        我们认为,现阶段湘江水污染整治工作存在如下四方面的特点:

        第一,重视工业污染治理,忽视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治理。现阶段整治措施是以“五个一批”和环境准入为核心的,这些举措主要针对有色、化工、采选、冶炼、造纸等行业,对农业污染的重视仅限于规模化养殖污染,对生活污染的关注仅限于城市生活垃圾。事实上,农药及化肥污染、城乡结合部生活排污、船舶机油污染、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污染,具有潜伏性、分散性和随意性,对湘江水环境的累积影响大,极易发生难以预料的环境事故。比如,湘江沿岸的菜果花农田超高量使用氮、磷肥料,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大面积发生蓝藻现象的重要潜在威胁。因此,要实现湘江水质的长久安全,必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高城乡结合部环境设施建设,提高危险废物处置率。

        第二,重视命令控制类政策,忽视环境经济类和环境宣教类政策。现有政策如流域限批、“三同时”制度、“五个一批”、排污标准等,都属于命令控制类政策,在实际执行中是通过停水、断电、吊销营业执照、拆除生产设备、罚款等强制性措施来实现的。这类环境政策目标明确,能很快地获得预期的环境效果。但是,执行这类政策需要庞大的执行队伍,需要对微观主体进行经常性环境监测和督察,因此执行成本很高。关键的是,这类政策执行时效有限,很多小企业在躲过“严打风头”之后又“蠢蠢欲动”,存在极大的“返污”可能,这是郴州市三十六湾、玛瑙山等矿区非法采选企业屡整屡弹的重要原因。要完全防止企业排污,必须从根本上打消企业排污的念头。一方面,通过环境经济政策,触及企业主的经济利益,使企业难以承受非法排污的惩罚成本;另一方面,加强湘江水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企业主的社会责任意识。

        第三,重视长株潭环境同治,忽视全流域环境同治。自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长株潭三市开展了许多以湘江同治为核心的环境同治工作。湘江水污染治理绝非长株潭三市所完全能为,必须是沿岸八市联合治理,这是流域污染治理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但是,除了长株潭三市外,其他五市均是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开展各自为政的整治工作,八市之间并没有建立完备的环境同治机制。流域治理国际公认的科学原则是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管理,有些国家甚至建立了专门的流域管理机构。因此,必须以流域为单元,把沿岸八市看作一个独立的地缘经济区,建立八市之间的环境同治机制,围绕湘江治理统筹协调各市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规划。

        第四,重视水质管理,忽视水量管理。水资源是流域最重要的组成要素,水质和水量是流域两个相互影响的要素。只重视水质管理而忽视水量管理,是不科学的。在枯水季节,径流量减少,水体自净能力相应减弱,发生水污染事件的可能性很大;在洪水期,洪水搅动底泥,也容易出现重金属污染风险。事实上,湘江长株潭江段2006年初出现的铬污染以及上世纪末几次出现的紧急状况,衡阳市区江段出现过的紧急情况,基本上都是发生在枯水期。因此,在湘江水污染治理同时,必须加强调水引水管理,通过流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调度,实现整个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注:此文思想已另行成文被收录在《长株潭城市群蓝皮书(2009)》。

湘江流域综合整治调查

 

——上游老矿区艰难转身

CCTV.com 2009年07月20日 17:28  复兴论坛 来源:长沙晚报  

[内容速览]  “衡阳水口山、株洲霞湾港、湘潭竹埠港、郴州采选矿区,是湘江流域四大治污‘主战场’。”因其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污特点,冶金、化工等企业大多依水而建,也成为湘江治污的重点和难点,遗留的污染和环境治理赊账太多,使得老矿区“还账”之路异常艰难。

湘江源头水质即将得到有效改善:桂东力争湘江流域重金属治理项目

    长沙晚报消息 “衡阳水口山、株洲霞湾港、湘潭竹埠港、郴州采选矿区,是湘江流域四大治污‘主战场’。”日前,记者随“三湘环保世纪行”采访团在湘江中上游流域进行实地调查采访时,省环保厅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

  作为极具盛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湖南有10种常用有色金属产品产量居全国前3位,其中铅、锌、锑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有色金属采矿、选矿和冶炼自然成为了各地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因其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污特点,冶金、化工等企业大多依水而建,也成为湘江治污的重点和难点。虽然矿山可以马上关停整合,但遗留的污染和环境治理赊账太多,使得老矿区“还账”之路异常艰难。

  三十六湾乱象初治

  7月4日,记者来到郴州临武县的三十六湾矿区,这里是湘江源头区之一。南岭多金属成矿地带的三十六湾,铅、锌、锡、煤等矿产资源丰富。在2000年前后的10多年里,三十六湾处于掠夺式开采阶段,高峰时期竟聚集了来自九省的10万人在此淘矿,而当时的临武县城只有5.6万人。

  在一处峡谷,记者见到了一幅触目惊心的景象:落差数百米的山崖岩石裸露、千疮百孔,无数被炸毁的采矿选矿废址和索道遍布两岸。曾经,上百家几乎没有任何环保设施的矿企产生的废水直接排入河流,随意堆放的废石、废砂、废渣经山洪冲刷流入河道,进一步加剧了污染。锌、铅、锡、砷、镉等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的山泉,经三十六湾两江口奔泻至甘溪河,然后汇入湘江一级支流舂陵江。

  三十六湾的整治过程是艰难的:2008年前,当地政府下发了数道“金牌令”,但非法采矿选矿屡禁不止,往往是整治队伍前脚刚走,采矿人员后脚就来。据临武县副县长刘帅介绍,从去年开始,当地政府采取“休克”疗法,将三十六湾的矿山全部关停。去年6、7、8三个月,执法部门连续出动上百人的队伍,炸毁非法矿井,封闭非法选矿场。

  2008年中期以来,全球矿产资源价格急速回落,为治理创造了难得的良机。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终于使三十六湾清静了下来。眼下,经过整治后的矿山上,除了一些当地村民外,已几乎见不到非法采矿、洗矿者的身影。刘帅告诉记者,正对剩下的16家有证矿山进行整合,整合完成之前矿山将不会重新生产。

  不管多难都会继续整治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湘江流域矿区整治的背后,面临着巨大的社会经济压力。“污染大户”往往是当地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临武70%的财政收入靠矿,90%的规模企业在矿,可为了下游人民的饮水安全,不但要关停矿山,还要拿钱出来整治,不堪重负。”临武县县长赵宇坦言,自己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记者了解到,去年关停三十六湾,使临武的财政收入受到巨大影响,为继续整治,从去年到今年6月,县财政又额外支出了1500万元。

  “守土有责,临武县已经下定决心:不管多艰难,都要把整治行动继续下去。只要我们这一届(领导班子)坚持下来,下一届就会好过多了。”赵宇说。

  562家企业按要求整治到位

  去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工作也产生了影响。临武县三十六湾矿区原引进的战略投资者因为危机而止步不前,郴州各矿区目前只有北湖区新田岭矿区成功由湖南有色金属集团接管,完成了整合。

  “当前矿区的整治、关停取得成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矿产品价格直线下降,企业无利可图。但如果没有后继的措施,随着矿产品价格上涨,污染反弹的威胁非常大。”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文志强担忧地说。

  记者从省人大环资委获悉,2008年6月我省全面启动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行动以来,第一阶段必须整治到位的481家企业和新增的83家整治企业,已有562家按要求关闭、退出、停产到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