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农与安仁
安仁,这块神奇而又古老的土地上,流传着许多与炎帝神农有关的美丽传说。安仁境内仍保存着炎帝神农活动的古遗址(迹)、出土文物及史料记载,足以说明炎帝神农与安仁有着密切的关系。
九龙庵:相传炎帝神农率领八名侍从来到豪山尝百草,教民耕种。一日,翻山越岭为采药至九木仙一带,正在饥渴难忍之时,“叮当”的泉水声,把他们引至峭壁下的一泉眼处,泉眼喷出珍珠般的泉水。饮之,清凉如冰,醇似琼液,神农帝称之为“石山冷泉”。神农举目四望,只见冷泉上方石壁处长出几株茶树,叶芽鲜嫩,青翠碧绿。神农忘了疲劳,健步攀登而上,摘下几片,一咀嚼,顿觉神清气爽,满口生津。此处茶叶后人称为“九龙茶”,自宋代始一直作为贡茶。在我国茶文化的权威著作《茶经》(唐·陆羽著)中有记载。后人为纪念神农及其八名侍从,尊崇他们为“九龙”,并在“石山冷泉”处修了一座“九龙庵”。从此,“石山冷泉”、“九龙庵”,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九龙茶”(今名豪峰茶)作为名茶名扬四海。
香火堂:神农帝在安仁四周的崇山峻岭中采药、尝药、制药,一日采药到豪山境内的西康山中,只见五座山峰耸立,状如五匹奔驰的骏马,俗称“五马归巢”。四周生长着大片的山茶,神农便在此处扎营、生火煮饭、炒茶制茶,并把炒茶、制茶、饮茶的方法传授给当地山民。为纪念神农,后人在此处修建了“香火堂”,几千年来,香火一直延绵不断。“香火堂”作为神农在安仁采茶制茶的见证,成为人们朝拜的圣地。
南门洲:相传,神农及侍从采药归来,在永乐江的袍洲(今南门洲)上晒药,并传授祛病延年、追风去湿的药方。炎帝神农却在采药试药中误食断肠草,中毒身亡,葬于茶乡(今安仁豪山毗邻的炎陵县境内)。安仁的先民为缅怀神农对黎明的恩泽,建“神农庙”于南门洲(后迁于白衣庵,今重建于凤冈山)。每年的“春分、春社”之时,便自发地聚集在南门洲上,祭祀神农,开展民间民俗活动,进行中草药和农具贸易。从此,形成安仁“赶分社”的雏型。
此外,安平镇的“药湖”、“药湖寺”、龙海镇的“龙脊山”、“炎坦”等地,都留有炎帝神农的遗迹。
考古成果表明,安仁是湖南境内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区域之一。迄今为止,已发现有几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即神农文化遗址:承平蜈蚣洞遗址、灵官何古山遗址、安平司遗址和排山何古董遗址。距今约有五、六千年的历史。遗址中出土了石斧、石凿、石筷等磨制的石器和碗、鬲、鼎、罐、古纺轮等原始陶器。这些实物,是炎帝神农在安仁一带活动的有力证据。
最早受到了我中华始祖炎帝神农恩泽的安仁先民,对炎帝神农的崇拜敬仰之情代代相传。有史料为证:司马迁《史记·补三皇本记》记载,炎帝神农在古荆州之南“以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世代的安仁人特别是农户在春分节前后家家都用鳝鱼藤(即赭鞭)炖猪脚,吃了驱风寒、强筋骨、状肌体。《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尝味百草,宣医疗疾,救夭伤人命”。这便是人类以“草”为药的开端。又《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安仁民间古方配制的“神农百解茶”已畅销省内外。安仁境内建造的纪念神农的庙、庵、殿、堂,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年代之久,香火之旺,在全国也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
安仁唐代设镇,后唐置场,宋代建县。安仁人民有“春日不进园,社日不下田”的独特禁忌,即春日做事进园,背时到头一整年;社日耕种下田,五谷欠收家无钱。因而自发地形成了春日、社日期间男女老少争先恐后去“赶分社”的独特习俗。宋咸平五年,迁县治于香草坪,知县正式确定每年“分社节”在县城南门洲上祭祀炎帝神农,读祭文、唱社戏、舞龙狮、放焰火,求药王神农祈福禳灾,人畜安康,五谷丰登。然后买卖中草药、农具,准备春耕生产。康熙二十年(公元1689年),知县陈黄永重修“神农殿”,增设“药王庙”,将自发性民间活动纳入官方工作议程,提升了“赶分社”这一民俗活动的品味。
“神农尝百草,灵药在安仁”。已有1700余年历史的安仁“赶分社”,是神农药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安仁人们独特的节日盛会。她吸引着周边多个省市的药商药贩前来参观药材交易。近年来,安仁人民在凤冈山上新修建了规模宏大、气势壮观的“神农殿”,这一民俗活动空间也发展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中国·安仁赶分社(春分药王节)”,她融文化、商贸、科技为一体,推动着安仁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