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郴州文史 > > 详细内容

曾希圣-叛逆少年

湖南资兴东南角的州门司镇,山峦起伏,绿树成荫,阡陌纵横,梯田层垒,距镇七八里,有个叫牵牛坳的村子。1904年10月18日,曾希圣就诞生在这里。家人给他取名曾希圣,是希望他日后能宗师孔圣人,奋力腾飞,光耀祖宗。父亲曾经纶,任性横蛮,游手好闲,欺侮乡邻。母亲李藕莲聪明贤惠,勤劳俭朴,心地善良。她的优良品格,广为邻里乡亲所称道,也在孩子们身上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曾希圣故居


曾希圣7岁那年,母亲把他送到爷爷曾道钊开设的黄阳学馆。曾道钊是个不得志的秀才,对社会颇为不满,上课经常讲一些官府腐败横暴、民众揭竿反抗的内容,以发泄心中的不平。这些,对曾希圣的成长有很大影响。


1917年,曾希圣从县立汉宁高小毕业回家,成了家里的重要劳力。他什么农活都学都干,从不叫苦。劳动之余,把爷爷考秀才的古书都读完了。


这时,曾希圣的父亲当上了本地“团总”,为人处世更加刻薄霸道了。曾希圣受爷爷和母亲的影响,十分同情穷苦乡亲,对父亲的所作所为越来越看不顺眼。于是,从劝说到暗顶、到明抗,矛盾日益激化起来。一次,父亲叫曾希圣去收租。曾希圣见年成不好,佃农们实在可怜,就私自决定减免租子:应收10斗的只收7、8斗;特别困难的,一粒不收。为免得父亲日后与他们扯皮,曾希圣还按应收数给每户写了收据,作为已交租谷的凭据。父亲见收到的租谷相差很多,追问怎么回事,曾希圣好歹不说。


1920年秋,16岁的曾希圣考取了湖南省立第三师范。他怀着满腔探求知识和救国救民之道的热忱,风尘仆仆来到衡阳。时值五四运动后,进步教师蒋啸青等人利用讲台向学生介绍马列主义,公开喊出“我们必须走俄国人之路”的口号。曾希圣在蒋先云等人开设的“新书贩卖部”如饥似渴地读到了《共产党宣言》、《新青年》、《湘江评论》、《向导》等书刊,思想豁然开朗。不久,恽代英等一批有名望的教师到三师任教,组建了革命团体“心社”,很快赢得了曾希圣和其他进步师生的敬仰。“心社”组织“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校内创办了工农夜校,免费招收工人、农民就读。曾希圣积极报名参加任教,并拿出自己的零用钱购买教材送给学员。


1921年10月,曾希圣连续听了毛泽东作的题为《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社会主义》等几次演说,受到了启发和深刻的教育。次年5月,曾希圣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6年2月,曾希圣考取了由国共两党共同举办的广州中央政治讲习班,学习了政治与军事课程,听了毛泽东、邓中夏等人的授课。他通过在黄埔军校的哥哥曾中生介绍,加入了周恩来领导的革命军人团体——青年军人联合会,并在政治讲习班中建立了组织,发展成员,同反动组织——孙文主义学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宣传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是年7月,曾希圣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三师(师长李品仙)师部任宣传分队长,不久被提升为营政治指导员。


一天,两位乡亲气喘吁吁找到曾希圣,说资兴农民协会把他父亲曾经纶关押起来了,审判后就要杀掉。并说,他们是受曾经纶之托,日夜兼程赶来汉口,要曾希圣兄弟出面援救。曾希圣找到时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笔、武汉革命委员会委员的哥哥曾中生商量。兄弟俩认为,父亲欺压乡邻,剥削穷人,属土豪劣绅之列,应受人民处罚,但他尚无血债,民愤不大,还不是非杀不可。由于是他们的父亲,又不好表态,担心弄不好会给家乡的农民运动泼冷水。然而,两位乡亲专程远道而来,不给个答复交待过不去。怎么办?曾希圣考虑了一会,从曾中生手上拿过一张名片,在后面写上“必杀则杀之”五个字,并签上自己的名字,表示是兄弟俩的意见。


两位乡亲连夜赶回资兴,把名片交给县农会。负责人考虑到:曾经纶罪恶不大,而且两个儿子都是革命者,就将他释放了。后来,曾经纶得知了名片之事,便火冒三丈,破口大骂两个儿子见死不救,声明与他们断绝父子关系。曾希圣兄弟这种顾全大局、维护革命的品格,在家乡人民中传为佳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