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郴州文史 > > 详细内容

孔子后代与郴州学宫之联想

身着宽袍大袖、银须拂胸的孔子塑像,笑巍巍地对每一个走近他的人拱手施礼……我描写的这幅图景不是在中国。那电波神翼掠过海上,大洋彼岸梵音书香:美国特拉华大学孔子学院揭幕典礼2010年10月19日在该校戈尔演奏厅隆重举行,又一座崭新的中美文化交流平台稳健搭起。自全球首家孔子学院2004年11月在韩国成立以来,迄今已有近300家孔子学院,星罗棋布于五洲四海近一百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化、国学的全球品牌和文化交流平台。这数字,仍在滚雪球般地胀大着······


它使我联想到中国古代专门竖立或绘有孔子像的“学宫”。学宫为学舍,旧指各地祭孔的孔庙、儒学教官的衙署,又因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而叫“文庙”。东汉明帝永平二年即公元59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京城及各地政府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重要活动;而祭孔建筑有的就办在郡县学中;有的也供生员读书。到近代,很多地方利用文庙或学宫占地宽、房舍多、清净无扰的条件,往往把学校办到它的大成殿后面院落或旁边,以便传道授业与向学求知的人们贴近圣哲气场,触探天机妙道。它除了祭祀孔子、传播国学、儒家思想,还有纪念历代或地方思想教育、道德学问圣贤的功用,唐宋以降遍布华夏,各州县都有建。君不见长沙岳麓书院的孔庙富丽堂皇,潇湘永州宁远的文庙古朴凝重。再追怀一下,湖湘郴州曾耸立着一座比前两处占地更广、省内称巨的学宫。


所以敢这么讲,根据有二:民国时郴州曾经把一所“适存中学”即后来的郴州二中办进学宫;其二,曾国藩对它曾心存敬意,在著作里面专门提到。可叹先毁于洪秀全太平天国军的摧残,后遭廿世纪“大跃进”工厂化、“文化大革命”机关化,再经改革开放后的商业化彻底“变脸”,这是后话,暂按不表。由于儿时被老师们背在肩上到学宫牌坊下听说书、渔鼓道情,稍长由表哥牵着手到学宫大殿前看高考放榜,又曾穿过大殿进到操坪里面找在学区学习班的母亲,所以记忆中的郴州学宫很大。这么说吧,从燕泉路口往北直到义帝陵前都是它。怎么这么大?别说小时候不知情,青壮年同样不晓得,直到前不久才感觉,可能跟孔子后代有关……   


那就要回眸北、南宋那令人尴尬的交接年代:公元1126年-1127年金兵攻入中原,大宋王朝立马倾斜,连徽宗皇帝和他儿子钦宗及皇家珍宝藏书、城中财物器具,都被尽数掠去,北宋惨淡退出历史舞台。宋高宗1128年狼狈南逃,凭籍长江天险建立南宋王朝;仓皇之中,竟还不忘让孔子后人也南渡,以免被金军俘虏利用。孔子第48代嫡长孙孔端友,肩负泰山压顶般的重责!


生于1078年的孔端友,字子交,孔子第47代嫡孙孔若蒙的长子;少年时,秉性颖异,精通四书,尤工书画。绍圣二年(1095年),衍圣公孔若蒙修葺家庙,年仅18岁的孔端友恭敬摹勒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的“夫子小影”于石,至今仍保存在曲阜孔庙第九进的“圣迹殿”中。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26岁的孔端友,袭封衍圣公。他受封后,进德修业,忠实职守,勤于孔庙的祭祀和圣府的内务。政和五年(1115年),宋徽宗授孔端友“至圣文宣王庙祀朱印”一颗。


可惜,长治久安的日子总难敌过侵占掠夺的野心。10年之后北方战事频乃,大宋的繁华市井、璀璨诗画掩盖不了军事、外交的软弱身形,以致半壁江山笼罩在金人肆意高晃的刀光剑影下。当呛人的硝烟漫过泰山,飘向曲阜孔林时,信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孔子后人又能怎样?


已是知天命之年的孔端友在叔父孔传支持下,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留下胞弟孔端操、堂弟孔璠等面对险恶,看守孔府孔庙;他自己毅然捧起传说为孔子学生子贡所刻的传家宝孔子夫妇木像,和“唐吴道子绘孔子佩剑图”、“至圣文宣王庙祀朱印”等,率家族老小随从护卫皇帝的车驾横渡长江。宋高宗抵达江南后,在扬州祭天,孔端友奉诏陪祭。


仪式完毕,先祖的木像却无处安放,苍凉北国已狼烟滚滚,千里沃野都在金人铁蹄之下。于是孔瑞友上书,求取烟雨江南一席之地奉祀祖宗。宋高宗有感于孔端友奉诏扈跸南渡之功,强打起精神翻开案几上的半幅大宋版图,手指移动间,停在浙江靠江西的衢州那一点,将该州州学赐予他暂作安顿。孔端友叩头谢过,带领家人扛着简单行李,由杭州到衢州,卷起衣袖裤腿,白手再起修建孔子家庙,是为孔氏南宗。


祭祀孔子的香火在长江之南缭绕升腾,衍圣公孔端友疲惫的脸上露出欣慰笑颜。而1131年一天家庙大门外快马嘶鸣,传来宋高宗的诏令,启用他为地方大员,竟然是过江西到湖南出任郴州知州。


关于此事,湖南、郴州的地方志竟然一片空白,却丝丝屡屡显现于其它文献。如国家图书馆藏《三衢孔氏家庙志》记载“孔端友,建炎初偕叔父传、侄扈从高宗南渡,寓三衢,终知郴州。”《孔子文化大全》载明天启年间山东布政司都事吕元善撰《圣门志》卷之三上:“四十八代孔端友,……绍兴二年,权遣知郴州,卒于任。”明嘉靖年间陕西布政司参议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五十八:“四十八代端友,……于建炎初偕叔父孔传、侄扈从高宗南渡,寓三衢,终知郴州。”更早的明弘治年间山东按察使陈镐撰《阙里志》卷之二:“端友,字子交,宋崇宁三年封衍圣公。建炎初,偕叔父传扈高宗南渡,寓三衢,终知郴州,生子。”弘治辛酉版的《衢州府志》也这样记载。《四库全书》载嵇璜等撰《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端友,字子交。……高宗建炎二年,赴扬州陪位,不克归,遂寓于三衢,终郴州知州。”最早的记载就来自南宋,来自孔端友的叔父、孔子第四十七代孙孔传,孔传亲撰的《东家杂记》卷上记有“绍兴二年”“四十八代孙端友……袭封衍圣公权发遣郴州,……。


孔传官至右朝议大夫,获封仙源县“开国男”的爵号,有《孔子编年》、《杉溪集》、《东家杂记》等著作。叔父又兼族长,磨墨提笔写侄儿小传,他的记载最为可靠,孔子第48代世子孔端友做过郴州知州。


那为什么元明清三朝湖南、郴州地方志没有一字半语呢?孔传在《东家杂记》所记“端友……袭封衍圣公权发遣郴州”这句话后面,还写有:“到任因患身亡……四十九代孙……袭封衍圣公”一段,说孔端友到郴州任上,就患病逝世了,其儿袭封其名号。因此,前引文献多说“终知郴州”。整件事为:孔端友被临时派遣为郴州知州后,绍兴二年上半年不幸病逝;太常寺得到孔端友病逝信息后,向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申报其子孔玠作为孔子第四十九代孙袭封衍圣公;三省核查后奏报宋高宗,闰四月三日圣旨下;六月,孔家收到宋高宗钦准的尚书省札子,孔子第四十九代孙孔玠正式袭封其父孔端友的衍圣公名位。


这样看来,孔端友在郴州的时间不长。而且从“权发遣郴州”“权遣知郴州”这两句,可知是朝廷临时差遣他任郴州知州的,宋代遣官有这种名堂。虽是临时差职,但他要做的事肯定很多,除了政务、司法、刑律,还要尽职责劝农耕、通商贸,尽能力兴百业、倡风貌,尽本分建州学、修文庙……孔端友逝后一年,理学家张栻出生并晚于他36年来郴,张栻在《郴州迁建学记》中就提到“郴故有学”。竖有孔子像的郴州学宫与州学,很可能就是孔端友主建或重修的。


绍兴一、二年(1131—1132年),又恰恰是多事之秋。1131年,孔端友走马上任郴州知州,叛军曹成即进犯长沙、屯兵浏阳、攻陷安仁、直指郴桂!但打不下郴州转而南下进攻道州、贺州,被岳飞追击、端掉巢穴,又逃窜北上,仍然打不进郴州并大败于桂阳监……。在这过程中,可以想见,作为守土有责的郴州知州孔端友,一位原本谙熟经史子集的衍圣公,刚到任正主持州学工程就需放下书本挥起令旗刀剑,为大宋江山城池、黎民百姓安危劬劳费神,肯定是宵衣旰食、疲于奔命!他的“到任因患身亡”,恐怕与此相关。


只是,乱世之秋,谁来记下这些?又谁来保存这些?孔端友病逝当年,孔传自己也被任命为州知州移知陕州又知抚州;身为朝廷命官,人在千里之外,顷接噩耗,白发人哭黑发人,只能眼望湖湘郴州,一掬悲泪勉强记下此事罢了……。孔端友逝于郴州时年55岁,孔传数年后与他相会于黄泉时享寿75岁,齐鲁同湖湘,东岳与桂山,曲阜同郴州,泗水与郴江,就这样奇特而紧密地联系上。让我们用心记下这流逝了九百多年历史中的珍贵一段。  

                                                                               

 

                  孔子塑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