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首家寨
摘要:首家寨位于郴州丹霞地貌的核心区域。风景奇特,人文厚重。世居于此的首氏村民称:他们是“孟大王之遗孤”李顺的后裔。而首家寨的文物遗迹,似乎也印证了首氏村民的说法。
关键词:郴州 丹霞地貌 首家寨 李顺生死
郴州的丹霞地貌,与广东丹霞山、金鸡岭同为一脉,自宜章南端入境后,受花岗岩、石灰岩的叠压,匿迹于骑田岭山脉。向北潜行30余公里后,完成了从珠江水系向湘江水系的过渡,又从苏仙区许家洞俞家寨(又名天飞山、仙台山、云秋山,为湖南名山)破壳而出,依郴江向北再向西北延绵,跨越苏仙、资兴、永兴、安仁四地,广袤百余公里,群山耸峙,江河逶迤,尽展婀娜秀美风姿。其间巉岩绝壁、穿坦幽洞、峡谷涧壑、急泷险滩、流泉飞瀑、泓池湫潭、奇花异草、茂林修竹构成一幅幅瑰丽的山水画卷,动人心魄。唐代诗人沈佺期有诗赞道:“孤山郴郡北,不与众山群。重崖下萦映,嶛峣上纠纷。碧峰泉附落,红壁树傍分。”明崇祯十年(1637)4月10日,徐霞客楚游至郴,登苏仙岭,游乳仙宫,探白鹿洞,与僧聊天,记“苏仙传”,品云雾茶,赏“仙桃石”,吃斋拜佛,就宿顶庵。翌日午后,从苏仙桥乘舟顺流而下,至俞家寨,一路见丹霞胜景,大加赞赏:“江口诸峰,俱石崖盘立,无寸土不丽”。可见郴州丹霞风貌奇特,名不虚传。更由于郴州独占区位优势,自古以来就是内地、粤海往来最便捷的通道,处要当冲,扼塞控险,人类活动持久频繁,留下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人文遗迹:盘古开天、神农作耒、舜帝南巡、楚秦苍梧、千古义帝、九仙二佛、韩公走马、秦观绝唱、少帅传奇;宗庙祠堂、古村民居、学堂书院、茶馆伙铺、塘堰堤坝、田园阡陌、瓮井封泉、驿传古道、桥梁津渡;山神水府、土地仙姑、城隍社稷、道观寺庙、香炉宝塔、丹犀祭台、功德牌坊、摩崖石刻、岩葬悬棺;陡峭石蹬、凌空栈道、险峻哨卡、烽火烟台、神秘灰堆、沉寂堑壕、残破壁垒、坍塌碉楼、传奇寨堡。这些历史遗迹,入典存史,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引人入胜、发人幽思。笔者曾多次与省文物专家谢武经和《潇湘晨报》的记者在永兴、资兴、苏仙的丹霞地貌进行古村落、古寨堡、古寺庙、摩崖石刻、岩居人家、熬硝制盐等专题进行实地考察,大家一致认为:在全国的丹霞地貌中,郴州是保留人文遗迹最多、最富特色的地区。而首家寨就是其中的典型。
首家寨位于苏仙区白露塘镇、许家洞镇、桥口镇之间,现为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东临东江,南与俞家寨相通,北与曹王寨、铁鼎寨毗邻,西以喀斯特地貌的马岭、黄茅岭为界。东面以水为障,南北西三面为悬崖峭壁,过去进入首家寨,东江水路有新屋里李家、大面洲两处码头,陆路就必须通过东西南北四座寨门。东寨门已了无踪迹,据说在“文革”期间,炸山取石毁掉了,只有一条盘山公路蜿蜒其间,还有凿锉在险径上宛若天梯的石蹬,断断续续向外延伸,标示着当年寨门的大致方向。西寨门残留半边寨门,兀立于“睡美人”峰西侧陡壁,一百余步石蹬垂于半空,仰面而视,高耸入云。寨门内外的山梁斜坡上,分别刻有文字,隶书,繁简混用,每字20公分左右,大小不一,排列无序。寨门外的文字是一首即景诗:莲塘抚峭峦,岩叠云连山。松迎客忧古,残垣星足往。标题:《杂咏》;落款:青坡;时间;八七年。寨门内的文字是一首爱情诗:凤门天山,伊人何方;相思豆姐,东水悠长。时间也是八七年,落款字迹不清。从内容、时间和字体上分析,这两处摩崖石刻,当为今人,且为同一人所为,此人粗通文墨,但于诗词格律和书法体例并不精通。南寨门则位于“睡美人”峰左侧,须通过一条十分隐蔽、狭窄的山岩缝隙,沿石蹬上至隘口,有一块小坪地,估计就是寨门所立之处。而隘口之外,立临悬崖,旁有一条羊肠小道,挂于绝壁之上,且为茅草所遮掩,人行其中,大有空中迈步之感,地形十分险要;北寨门位于老虎寨后山隘口,从新屋里李家码头上岸,穿村而过,循老虎背峡谷前行约1公里,左转上山即是。现山脊石梁上还留有一排直径20~30公分、似为岗亭类竖立栅栏的柱洞,以资佐证。寨内还残留两处古建筑遗址,一处是老虎山亭,扼守许家洞、五里牌通往资兴的要津,亭长9米,宽6米,为石木结构,石质系就地取材的红砂岩,现已完全坍塌,仅东面左侧残留一根2米余高、下宽上窄的立柱,其他石料散落周边,四周墙基保存完好。亭内还有几块石碑,两块长条形大青石,其中一块断为两截,碑额书“肆年续修”四字,其他文字漫漶不清,我们想弄清“肆年”究竟指的是那一年,但由于石碑下半部被坍塌的巨石所压盖,几次努力,巨石纹丝不动,只得遗憾作罢,留待以后进一步考证;另两块为四方形立柱红砂岩,上勒捐款人名,为功德碑;从石碑风化和残损的程度上看,此凉亭的修筑时间,至少在明代,既为“续修”,始建当为更早;这么大规模的凉亭,在这荒山野岭之上,实属罕见,以石料之巨大,碑刻之慎重,可见当年建亭人的一番艰辛和苦心。另一处凉亭,规模较小,长宽不过3米,处在通往西寨门的一处险径上,尚存少量石柱、门槛等建筑构件,且为树木茅草所掩盖,不到跟前,难以发现;寨内一些险要位置还建有固定哨卡,少数哨卡上还留有石栓、柱洞等遗迹。
据首氏村民提供的一份清宣统年间 “分关合约”记载,当时首家寨为三家所有,计有20座山峰,20丘田,8口水塘。20座山峰之间,既相互独立,又迂回缠绕,形成一个个蜿蜒曲折、幽深静谧的深沟峡谷和山坳,如:乱石窝、虎啸谷,剪刀坳等;小道四通八达,有些石蹬秘径,最险处上贴陡壁,下临深渊,不要说在上面行走,看着就让人胆颤心惊。这使我们不能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胆略。寨内又依险峰山峦,另设火石寨、老营寨、甘竹寨、老屋场等。火石寨由于土层浅薄,不长树木,只长苔藓和茅草,有的地方寸草不生,裸露的岩石呈现出丹霞地貌特有的赭红色,仅点缀些地衣石藓,一如火石而得名。山顶有数个大小不一、稍许平坦的场地,是天然形成的理想的屯兵练武和栖息聊天场所。这里坡度平缓,视野开阔,与周边绿树青草相辉映,风景最为独特;老营寨东面紧靠东江,孤峰突起,山顶有水池,其下即大面洲码头,南北皆悬崖,险峻不可上,仅西面一条逼仄的山脊小路与寨内沟通,从名称上判断,这里应为过去山大王的大本营,现辟为寿佛殿景区;甘竹寨、老屋场则因物产和形胜而得名。这些寨子,各据险要,相互连通,遇有动静,既可独自防守,又可往外声援。20丘田散布于山间沟沟垅垅,其中有10丘为祭田,其每年收入须折合银两,上交公族,作为祭祖的费用;八口山塘分别名为崩塘、沙塘、门首池、老乌塘、石壁塘、猴古塘、禾鸡塘、香花树塘。
首家寨初为何名,已无从考证。现名源于首氏,则殆无疑义。清光绪年间编撰的《郴州直隶州乡土志》载:首氏始祖辛公,元至正时由衡州东阳渡徙永丰乡大湾头。为郴望族,至今传二十五世。据此,首家寨得名最早也应在首氏迁徙,即元至正年间(1341~1368)以后。但首氏村民则一致认为,他们是“孟大王之遗孤”李顺的后裔。李顺是北宋初年川陕农民起义军的著名领袖。宋太宗淳化四年(993)春,巴蜀因长年干旱,粮食奇缺,加上官府勒逼,豪强囤积,以致百姓身陷水火,怨声载道。王小波、李顺因不堪官府欺压,在四川青城揭竿而起,他们提出“均贫富”口号,受到广大民众呼应,纷纷加入,一时声威大振。年底,王小波不幸重伤病故。李顺被推为首领,率领起义军与宋军继续战斗。由于李顺是五代时后蜀国末代君主孟昶的遗孤,后蜀国经孟知祥、孟昶父子俩数十年经营,根基深厚,在巴蜀一带很有号召力;加上李顺治军严明,深得民心,队伍迅速壮大,最多时率众数十万,攻城略地,所向披靡。至道元年(995)元月,起义军攻占成都,建立大蜀政权。李顺称大蜀王,复姓孟,改元应运,铸应运通宝,公然与宋朝分庭抗礼。四月,宋太宗派心腹大宦官王继恩率精兵强将,恩威并重,分两路进剿。李顺攻取剑门失利,队伍瓦解。五月,成都失陷,李顺被害。《宋史》载:“复成都,获贼李顺”,“磔李顺党八人于凤翔市”。但不久,朝臣张舜卿奏言:臣闻顺已遁去,诸将所获,非也。太宗怒斥:平贼才数日,汝何以知之?徒欲害人功尔。下令将张舜卿斩首,以封锁消息。查官方记载李顺之死,除《宋史》称“被俘磔杀”外,《续资治通鉴长编》称:“破贼十万余,斩首三万,擒贼帅及伪枢密使计词、吴文赏等”;而《宋会要辑稿》载:宋军统帅王继恩奏称:破成都后, “斩获贼首李顺首级”;《全蜀艺文志》载刘锡《至道圣德颂》则称:“李顺力屈势穷,藏于群寇,乱兵所害,横尸莫知,既免载于槛车,亦幸逃于枭首。”这些记载皆非亲历亲为,语焉不详,遂难以令人信服。
而民间 “李顺没有死”的说法,则一直盛传不衰。沈括《梦溪笔谈》载:蜀中剧贼李顺,陷剑南两川,关右震动。朝廷以为忧。后王师破贼,枭李顺,收复两川,书功行赏,子无间言。至景祐中,有人告李顺尚在广州,巡检使臣陈文琏捕得之,乃真李顺也,年已七十余。推验明白,囚赴阙,覆按皆实。朝廷以平蜀将士功赏已行,不欲暴其事。但斩顺,赏文琏二官,仍阁门祗侯。文琏,泉州人,康定中老归泉州,余尚识之。文琏家有《李顺案款》,本末甚详。顺本味江王小博之妻弟,始王小博反于蜀中,不能抚其徒众,乃推顺为主。顺初起,悉召乡里富人大姓,令具其家所有财粟,据其生齿足用之外,一切调发,大赈贫乏;录用材能,存抚良善;号令严明,所至一无所犯。时两蜀大饥,旬日之间,归之者数万人,所向州县,开门延纳,传檄所至,无复完垒。及败,人尚怀之。故顺得脱去三十余年乃始就戮。沈括是北宋时期大科学家,治学严谨,他所记载的李顺被杀一事,即在当朝,又是亲见,当无虚讹。按沈括之言,李顺被害是在景祐(1034~1038)年间,此时据李顺兵败已过40余年。那么,李顺当年是如何成功逃脱的呢?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遍游巴蜀,广泛收集民间故事,而得李顺传说最多。他所撰《老学庵笔记》载:“及王师薄城,城且破矣,顺忽饭城中僧数千人以祈福,又度其童子亦数千人,皆就府治削发,衣僧衣。晡后,分东西两门出;出尽,顺亦不知所在。盖自髡而遁矣。明日,王师入城,捕得一髯士,状颇类顺,遂诛之,而实非也”;“蜀人又谓顺逃至荆渚,入一僧寺,有僧熟视曰:汝有异相,当为百日偏霸之主。何自在此?汝宜急去;今年不死,尚有数十年寿。” 这是对沈括所记李顺下落的有力补注。但无论是沈括,还是陆游,抑或后来学者,都没有寻访和记录李顺出逃后,40余年隐匿何地,如何生存?这就使得李顺的人生经历有很长一段空白,何况《续资治通鉴长编》载: 天禧元年(1017),广州一名叫李延志的人,常言及王小波故事。当地官员和兵丁都怀疑并认定他就是李顺,于是把他扭送到开封,“御史狱劾问得实”,“先是,枢密院以真获李顺称贺,及台劾非是,贺者欲遂以为顺,趣具狱。知杂事吕夷简曰:是可欺朝廷乎?‘卒以实奏,由是忤大臣意’”。可见当时此事必定喧闹一时。这个假冒的李顺,使李顺的生死演变的更为复杂,也使沈括、陆游之说难以为史家采信,遂使此事成为我国历史上千古难解之谜。令人蹊跷的是,远隔四川成都千里之外的郴州首氏,却传递出“孟大王之遗孤”的惊人信息。这些信息虽然扑朔迷离,却也沾边靠谱。首氏村民称:为躲避朝廷的追杀,孟昶的后人以孟仲叔季排序,孟为老大,遂易姓为首,是为首姓来源。而首家寨的历史遗迹,似乎也印证了这一说法。
在“睡美人”峰山腰处,有一极其隐蔽的天然坦洞,首氏村民称,老辈人传说,这个坦洞最早是李顺的夫人避难的地方,他们称为“避难坦”,也叫“娘娘坦”。2013年10月中旬,笔者在首氏村民的带领下,两次深入实地探访。第一次去,行至山脚秘径,因荆棘密布无功而返。第二次去,首氏村民已砍开道路,并在峭壁上用两根树木架起了简易攀梯,使得这次探访得以成行。而探访“娘娘坦”实属不易,这里不单道路崎岖,还须涉水攀岩,攀上悬崖后,再经过一段凿在山脊石梁上的崎岖小路,左右两边皆是一眼看不见底的深渊,临近坦下,还须手足并用,攀上高约6米的陡壁,才能进入坦洞。坦洞有上下两层,皆呈半月形,下层宽约3米,高约2米余,深约1米余,为附洞;上层宽约20余米,高约4米,深约6米,为主洞。主洞中间岩壁上有从右到左、竖排四行摩崖石刻:大明永历三年乙丑仲春月十一日避李兵,上岩六吉日。无题款。永历为南明小王朝年号,永历三年实为清顺治六年(1649)。说明在这期间,郴州属南明政权的有效控制区域,是南明抗清的前沿阵地。而所谓“避李兵”,则是指躲避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的溃兵。清光绪33年刊《郴州直隶州乡土志》记载:国朝顺治六年正月,闯贼余党一只虎败遁,过郴、永,杀戮甚惨。贼驻永兴,分水陆两营,自观音岩至问仙洞,连营相接。搜山劫寨,掳掠妇女千余,灭烟者数百家,苦不堪述。三月,和硕郑亲王从衡率兵追之,至粤境始还。这与摩崖石刻相印证,为我们还原了郴州一段鲜为人知的珍贵历史。而南明小王朝由于年代短暂,社会又处于极度动荡之中,留下的遗迹少之又少,这处摩崖石刻,为我们研究当时郴州的历史提供了非常难得的实物和实景资料。顺便说一句,迄今为止,郴州共发现三处南明石刻,除这一块外,还有同为隆武二年(1646)的苏仙岭摩崖石刻“八字铭”,嘉禾观音山碑刻“重修宝殿记”,这是历史馈赠给郴州弥足珍贵的文物瑰宝。在这块摩崖石刻的上方,还刻有“赛蓬莱”三大字,魏碑繁写,初以为古人字迹,但看题款,前两字较模糊,后一“书”字为简化字,说明这方摩崖石刻是今人所为。询村民得知,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苏仙区修石面坦水电站,有一名山东人闲暇时到此游玩,见这里风景绝佳,赞叹之余,遂勒石以志。可惜这方摩崖石刻嵌入了南明摩崖石刻内,破坏了南明摩崖石刻的完整性,其心意可以理解,其行为实不可取。坦壁上还有几处零星字迹,除一个“首”字较为清晰外,其他字迹都模糊难辨。这些字是何年何月,何人为何而题,无法考证。但从字迹上分析,显系不同时期,不同的人所为。坦洞靠近外沿处,有两个相距1米左右的凹坑,一大一小,应为过去舂米的臼坑。结合坦壁上几处被烟火熏黑的遗迹来看,这个坦洞里确实曾经长时间有人居住。诚如首氏村民所言,他们是李顺的后裔,而且李顺的夫人也曾经避难于此,那么,此处就是李顺当年逃难到郴州曾经隐居的地方。离“娘娘坦”不远,有一处满是老树古藤的荒废屋场,人工垒砌的石坡藓苔斑斑,村民说,这是首家的老屋场。老屋场位于峡谷深处,涧溪潺潺,崖壁森森,十分幽静隐蔽。可以设想,李顺当年化装潜逃,千里辗转,来到此地,这里既群山耸峙,山奇水秀,而又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既寨堡林立,关锁重重,而又交通便捷,消息灵通;既不近厢市,远离官府,而又春耕秋耘,暮鼓晨钟;一有风吹草动,又可迅速转移到更加险峻隐蔽的坦洞里,的确是避难隐居的最佳场所。他于是决定改名易姓,远隔尘嚣,在此悄然隐居,生儿育女,怡然自乐。一晃40年过去,年愈古稀,白发苍苍,音貌大改,想自己当年叱咤风云,英姿勃发,外面的精彩世界总在他的脑海里萦绕,挥之不去;虽然垂暮,却还耳聪目明,于是又决定现身江湖,到广州去打探世面。谁知朝廷却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他的追捕,也不知他在哪个环节上出了纰漏,终于被人识破,雄鹰折翅,猛虎入槛,一代旷世枭雄就此灰飞烟灭,一段迭宕风云就此雾散云消,一出精彩大戏就此悲壮谢幕。而他留给首家寨父老乡亲的,是绵绵不尽的追思;留给世人的,则是无限神秘的遐想。这样的结局,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需要解决的唯一问题,就是从李顺广州就义到首氏迁徙郴州,中间有300来年的历史空白。这在文献典籍、地方史志、私人笔记、宗亲家谱中,目前尚找不到相关记载。这就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循着“首氏由孟改姓而来”这条思路,收集资料,深入研究,极有可能找到有价值的线索。而一旦找到线索,填补上这个300来年的历史空白,也许我们就能掌握开启“孟首同宗”、“孟大王遗孤”等一系列迷宫钥匙,并揭开“李顺生死”这个千古历史之谜。
参考资料:
1、清光绪《郴州直隶州乡土志》;
2、郴州白露塘《首氏家谱》;
3、《宋史·太宗本纪》
4、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
5、宋沈括《梦溪笔谈》及陆游《老学庵笔记》;
6、明杨慎《全蜀艺文志》;
7、清徐松《宋会要辑稿》;
8、首氏村民提供的相关资料;
9、互联网相关资料。
2013年10月6日作
版权声明:本文系郴州网独家稿件,版权为郴州网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郴州网)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 上一篇:民族志士李兴玮考
- 下一篇:郴州是古苍梧郡的郡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