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起义:晃晃梭镖刺远天
宜章县党史专家刘胜洪讲述“插标分田”的历史
湘南起义纪念馆里的英烈谱
楚粤孔道,古城宜章。
83年前,几位世纪伟人,在这里创下惊天义举,播下红色种子,燃起星星之火。镰刀斧头砸向黑暗,红旗一夜遍湘南。
风雨沧桑。2011年5月17日,当我们来到这个湘南起义的策源地,追寻红色足迹,发现当年的壮怀激烈,如今一切归于平和。
守护历史的,只有宁静与安详。
智取宜章
一条陈年的老巷,一座清代风格的院落。
坐落在宜章县南关古街的湘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苍松翠柏,郁郁葱葱。这里曾是清政府守备处,后来成为县女子职业学校。1928年1月,湘南起义的第一枪在这里打响。
1928年1月初,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军余部,千里转战进入粤北、湘南一带,与中共宜章县委商定共同发起暴动。
当时的宜章城,没有国民党正规军,防守力量非常薄弱。而宜章县委掌握了一支颇具实力的武装,这就是胡少海领导的游击队。
胡少海北伐时曾在程潜部队当过营长,因不满蒋介石残杀工农的行径,便在湘粤边拉起一支队伍。在宜章县委帮助下,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部队也整编为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这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的,胡少海的身份从未暴露。朱德、陈毅决定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智取宜章。
1928年1月11日,胡少海带领先遣队,打着国民党第16军第140团的旗号开进宜章城,称回乡“协助地方维持治安”,并放话“团长王楷”第二天将率大部队进城。次日,化名“王楷”的朱德,与陈毅率部进入宜章。国民党地方官绅摆下“鱼翅宴”,为部队“接风洗尘”。
当晚,朱德、胡少海领着14名干练的卫士,带上驳壳枪准时“赴宴”。
“鱼来啦!”酒过三巡,大厅传来跑堂一声呼喊。这是事前约定的信号。
“当啷”一声,朱德霍地起身,掷杯于地。
“不许动!”一队工农革命军战士冲进大厅,国民党县政府官绅20多人瞬间成为俘虏。
与此同时,陈毅、王尔琢等指挥部队,迅速解除了县城挨户团、保安队等武装,俘虏警察及民团400多人,打开监狱放出革命人士与无辜群众。
很快,绣有镰刀、斧头的红旗飘扬在县城上空。那一刻,风涌云起,百姓奔走欢呼:“暴动了”、“胜利了”。
2月6日,宜章县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
因为距农历除夕仅10天,此次暴动又被称为“年关暴动”。
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如今成了一座纪念馆。院落中央,一口古井依旧泉水充盈:1928年,朱德来到宜章后,经常在此提水饮马,保持着劳动的习惯。
这座写满历史沧桑的院落,是湘南起义诸县中惟一保存下来的革命遗址,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风卷红旗
智取宜章,揭开了湘南起义的序幕。
至1928年4月队伍转移至井冈山、实现朱毛会师止,起义共历时3个多月,革命风暴遍及20多个县,近100万人参加了起义。
作为亲历者,肖克将军在1928年4月曾赋诗一首《登骑田岭》:“农奴聚义起烽烟,晃晃梭镖刺远天。莫谓湘南陬五岭,骑田岭上瞩中原。”描绘了当时风卷红旗的壮观与豪迈。
朱德、陈毅和中共湘南特委,把武装暴动与建立政权、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密切结合起来,先后建立了8个县苏维埃政府,土地革命更是开展得轰轰烈烈。
在采访中,我们看到了这样几件珍贵的文物:一眼看去,这只是几根长约一米、宽三五厘米不等的普通竹签。由于年代已久,竹签已经发黑,但仔细查看,仍可见上面隐约写着人名、稻田位置和面积。
在党史专家的眼里,这几根竹签所承载的历史,足以超过许多同样作为文物的恢宏建筑、飞机大炮。
今天的湘南农村,山河依旧,当年“插标分田”的稻田依然有农民躬耕。宜章县原党史办助理研究员刘胜洪,为我们复原了80多年前的情景——
1928年3月,湘南特委在永兴召开湘南工农兵代表会议。会议确定了“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的原则。湘南特委还在永兴湘阴渡试点,总结出土地分配办法:以乡为单位进行土地分配;以原耕地为基础,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在那场规模空前的土地革命运动中,宜章、郴县、永兴等8县,共插标分田69万多亩,约占总田地面积的20%。
插标分田,使千千万万贫苦农民看到了安身立命的希望,成为他们坚定地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的精神支柱。
刘胜洪说,湘南起义开创了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相结合的先例,为我们党领导土地革命积累了最早的经验。
“枪挂星辰旗卷月,人沾露水马披霜。重围突破征途险,两路雄师会井冈。”湘南起义的光辉,不仅被诗人所记述,更已被历史所铭记。
湘南起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在湘南的反动统治,极大地鼓舞了劳苦群众的斗志,有力声援了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肖克将军曾有如此评价:“历史已经证明,有了湘南起义才有井冈山会师,有了井冈山会师才有巩固的井冈山根据地,甚至可以说,才有光辉的井冈山时代。”
热血史诗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湘南起义军到达井冈山时共有1.2万人,其中,宜章儿女便有3000多人。这支队伍中,后来有许多人在党的高级指挥机关和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巩固发展建立了卓越功勋。
壮丽的革命史诗,离不开鲜血与牺牲。仅在宜章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便有1213名英魂为中国革命而陨落。这方热土,不仅养育了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邓中夏,更涌现了毛科文、张际春、胡少海、曾志、陈光、欧阳毅、彭儒等一大批党政军优秀人才。
在湘南起义纪念馆,我们偶遇78岁的袁贤光老人。从县商业局退休后,老人发挥余热,一直致力于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从老人的叙述中,我们得知了中共宜章县委第一任书记李文香牺牲的悲壮故事。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李文香不幸被捕。敌人想从他口中得到县委和县农会的机密,对他进行严刑拷打,然而,把他的腿打断了也一无所获。1927年5月1日早上,敌人将他用箩筐抬着游行示众,沿街百姓,悲愤填膺。
尽管满身伤痕,不能行动,李文香仍大义凛然,一路高呼革命口号。敌人气急败坏,当众将他的耳朵割了下来。李文香仍大声怒吼:“你们可以摧残我的身体,可无法阻止更多的人民起来革你们的命!”惨无人道的刽子手,竟然把他的眼睛剜下、舌头割下、牙齿敲掉。英雄牺牲时,年仅48岁。
叙说到此,袁贤光老人悲不能己,掩面而泣。
在与袁贤光老人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正因为心怀敬仰,每到清明,他都要去烈士陵园为英雄祭扫。得知李文香的后人现在生活窘困,老人四处奔走呼吁,在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促成了烈士后人待遇的落实。得知县委办的老同志在编辑《朱德在宜章》一书,老人自掏腰包,陪同下乡采访和搜集材料,做了大量工作。书出版后,老人又不顾年老体弱,推着一辆自行车,去到全县21个乡镇、49所学校和80多家单位,将3000多册书籍免费赠送到老师、学生和干部群众手中。
代代相承
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的红色风暴,留下的痕迹渐渐模糊。湘南起义,更多地存在于百姓的口耳相传中,成为一种精神财富,长久滋养着这片土地。
李代荣,是宜章第一任县委书记李文香的孙子。今年65岁的他,是一名有着30多年从医经验的老中医。他的哥哥李代继,也曾是农村的一名赤脚医生。兄弟俩通过这种治病救人的方式,来传承祖父的革命精神。李代荣告诉我们:“父母给哥哥取名‘代继’,意为‘代代继承’;给我取名代荣,意为‘代代繁荣’。父母之意,就是要我们把革命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的外墙,如今是一条“儿童红色文化长廊”。孩子们用纯真的视角、天真的画笔,描绘着当年那段红色的历史,更描绘着未来的希望。
今天的宜章,这样的希望无处不在:
当年打响“湘南起义”第一枪的宜章女子职业学校,如今已是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当年朱德驻兵休整的巍巍莽山,也被辟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自然保护区”,是珠三角、长三角旅游休闲的优选胜地;而绵延千年的骡马古道,则在诉说沧桑的同时,被107国道、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及武广高铁所代替……宜章,今天已成为全省改革开放的“南风窗”、先行先试的“试验田”、跨越发展的“前沿地”。
在传承红色优良传统的同时,宜章人民创新求变,创造着五彩斑斓的生活。近年来,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干事创业、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2010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9.49亿元,增长16.9%,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快车道,开始进入郴州市的第一方阵。
采访中,郴州市委副书记、宜章县委书记向曙光说,机遇,正在叩响“老、少、边、穷”的大门。在他眼中,“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生态秀丽的宜业宜居宜游”,正是宜章的未来。
- 上一篇:彭德怀与邓华的生死情谊
- 下一篇:东华山:湘南暴动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