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与古苍梧郡
郴州是湖南省人民政府于1983年公布确认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但郴州的历史究竟有多长,有着怎样的历史演变脉络,研究的人少,了解的人就更少。郴之有郴,始于《史记》“项羽徙义帝于郴”的记载。郴州地方志由此认定:郴县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设置。果真如此吗?笔者认为:恐不其然。原因很简单,《史记》只是记载了“项羽徙义帝于郴”这么回事,它只是确切地表明,当时有郴县这么一座城市,但并不意味着郴县就是这时建置的。认定郴县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置,显然有些牵强和武断。研究先秦古籍文献中关于郴州历史文化的记载,特别结合近些年来考古发掘的文物资料考证,我对郴县及包括郴县在内的郴州偌大一块地方的历史沿革有了新的发现。认为郴州与秦朝以及楚国的古苍梧郡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甚至是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
一 、苍梧郡钩沉
关于苍梧郡,作为一级行政区划,现有历史文献中有确切记载的,最早始于《汉书》。在“武帝纪”中,记载元鼎五年(前112)秋,南越王相吕嘉杀汉使者及王、王太后,反叛朝廷。武帝遣数路大军收复南越国。遂窃定越地,设苍梧、南海等九郡。《汉书·地理志》载:苍梧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新广,属交州。有离水关。这表明苍梧郡是汉武帝设置的。《辞海》“苍梧”一词的释义为:郡名。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治所在广信(今广西梧州市)。辖境相当于今广西都庞岭、大瑶山以东,广东肇庆、罗定以西,湖南江永、江华以南,广西藤县、广东信宜以北。南朝时辖境减缩,相当于今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及蒙江下游地区。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中国社科院出版的《汉代政区地理》标明的苍梧郡,与《辞海》表述的地望相类似。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学术界一致认同的历史上的苍梧郡是汉武帝始置的,地理位置大约在今广西梧州一带,与郴州相距甚远。而在此之前,秦并天下,设三十六郡。宋人裴骃考证出三十六郡名称;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考证出秦有四十八郡。但裴说王说皆无苍梧郡之名。这样说来,苍梧郡与郴州似乎并不相干。但只要我们深入研究古籍文献中的“苍梧”二字,则会顿感其中迷雾重重,暗藏玄机。请看: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大戴礼记·五帝德》载:(舜)葬于苍梧之野。
《战国策·楚策》载苏秦说楚威王: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
以上古籍文献所辑,最晚的《后汉书》成书于南北朝,《史记》、《大戴礼》成书于汉代,而《战国策》则是当时亲历者的记叙,因此史料性很强,可信度很高。笔者认为,这些记叙表明,最迟在楚悼王(前401~前381)时期,楚国就在它的南面兼并蛮越而设置了苍梧郡。理由是:既然黔中、巫郡是楚国的郡治,与此相对应,苍梧也应是郡治。但由于文献中记叙仅有“苍梧”二字,它到底是地名还是郡治,抑或表示别的意思,历来学术界一直未予肯定。
二、石破天惊的考古发掘
但是自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的一系列考古发掘,使学术界对古苍梧郡的认识有了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1983年12月至1984年元月,湖北江陵张家山清理了5座西汉早期墓葬,出土竹简2787枚,经整理,涉及西汉早期的律令、司法诉讼、医学、导引、数学、军事理论等方面内容,其中《奏谳书》记载了春秋至西汉时期的22个案例。弥足珍贵的是,里面有一例秦始皇二十七~二十八年(前220年~前219年)有关苍梧郡的记叙:南郡卒史盖庐、挚田,假卒史复攸□(此字为广字内一隼字,字典查无此字)等狱簿:□曰:初视事,苍梧守灶、尉徒唯谓□:利乡反,新黔首往击,去北,当捕治者多,皆未得,其事甚害难,恐为败。……狱留盈卒岁,不具断,苍梧守已劾论。李学勤先生认为:‘攸□’是攸(今湖南攸县东)令□的简称。这枚竹简毫无悬念地表明了苍梧郡的存在,而攸县是苍梧郡的属县。
无独有偶,2002年为配合湖南省重点工程碗米坡水电站的建设,省考古所组织在龙山县里耶古城进行考古发掘,从古井中清理出3.6万多枚秦代简牍,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里耶秦代简牍的发现,引起学术界的轰动,认为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其研究成果将大大填补史料的缺佚,极大地改变和充实人们原有的知识结构,其重要性不亚于甲骨文对于商史研究的意义,它将从根本上改变秦史研究的面貌。鉴于它的重大意义,国家决定建立博物馆,对原址实施重点保护,以致已投资上亿元的碗米坡水电站改址重建。令人欣喜的是,里耶秦简中,也有关于苍梧郡的记载:二十七年二月丙子朔庚寅,……今洞庭兵输内史,及巴、南郡、苍梧输甲兵。这枚秦简反映是洞庭郡守传达令文,而将苍梧与洞庭、巴、南郡并列,因此可以确定,苍梧与洞庭,都是当时秦朝的郡治。里耶秦简中还有多处关于苍梧郡的记载,如“一诣苍梧尉府”、“苍梧郴县”等,最新的释读资料甚至有秦苍梧郡建置的确切年代:卅四年,奏及苍梧为郡九岁,乃往。这就确切无疑地告诉我们:秦始皇统一全国(前221)时,就设立了苍梧郡。
三、撩开苍梧郡的历史迷雾
那么,秦朝的苍梧郡在哪里呢?吉林师范大学李强先生研究张家山汉简后认为:苍梧最早是与传说时期的舜陵联系在一起,可以肯定,古苍梧在湖南省境内。他进一步指出:《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说: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这说明,在秦统一前,楚国就有洞庭、苍梧二郡。苍梧郡地域大致应该是长沙郡南部,桂林郡北部一部分地区,以及象郡东北部和黔中郡东南部。笔者认为,李强先生的论述是对的。而且,苍梧郡与汉高祖设立的桂阳郡密切相关。原因是:
一、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即统一六国七年后才平定岭南,设立包括后来苍梧郡在内的南海、桂林、象郡,是谓岭南三郡。因此.,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设立的苍梧郡不可能在广西境内。而战国时期,楚国的疆域尚未到达岭南,只在五岭一线与百越对峙,因此,楚国的苍梧郡就更不会在广西境内。
二、《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据此分析,早于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吞并楚国之前,楚国长江以南(包括苍梧郡)的广大地盘就已经并入了战国的大秦王朝。因此可以肯定,楚国的苍梧郡正是此时废置的。废置的楚苍梧郡并入了秦黔中郡。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天下版图尽归大秦王朝,为加强管理,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苍梧郡当为三十六郡之一。而这时的秦苍梧郡,地理位置应与楚苍梧郡大致相当。
三、秦苍梧郡辖下有攸县,而攸县又是汉高祖桂阳郡所属县,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汉高祖设立桂阳郡时,应考虑到了秦苍梧郡这一因素。而汉高祖之所以没有沿袭苍梧郡之名,是因为此时南越国的分封国已有“苍梧”之名,而汉朝所属桂阳县(今广东省连州市)处于南部边陲,直接与南越国对垒,重兵驻扎,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加上桂阳县原本就是秦苍梧郡的重镇,因此,为忌重名讳,才将郡名改称桂阳郡。此后,史书将桂阳郡郡治所在地郴县称为“大桂”,将桂阳县称为“小桂”。而古苍梧郡则从此隐匿于历史的重重迷雾之中,渐渐被人遗忘。
鉴于秦苍梧郡与汉苍梧郡完全不是一回事这一事实,而楚国的苍梧郡又在楚国南部边境,与汉高祖设立的桂阳郡几乎一致;更重要的是,里耶秦简中,有“苍梧郴县”的明确记载,因此,笔者认为:
一、现在的郴州属于秦苍梧郡、也即楚苍梧郡的一部分;
二、郴州是古苍梧郡的郡治所在地;
三、舜帝“南巡狩”于郴,崩于临武,葬于宁远。
为什么要这样认定呢?理由是:
一、战国时期,郴州正是处于楚国的最南端。郡县制兴起于楚国,楚国对新兼并的地方,基本上实行郡县制。史籍称“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郴州的地理位置与楚设置的苍梧郡地理位置相一致。
二、汉高祖设置桂阳郡的管辖范围:北至攸县、邵阳;南至阳山、连州;东至桂东、汝城;西至全州、灌阳。汉武帝收复南越国后,为加强管控,除设立岭南九郡外,还对桂阳郡进行了大调整。将桂阳郡西部划出另置零陵郡、邵陵郡;将粤北(今韶关、清远)划归桂阳郡。这时的桂阳郡管辖范围,就是《汉书》所记载的管辖郴县、曲江等11个县的桂阳郡。此时的桂阳郡与汉高祖设置的桂阳郡已有了很大变化。由于汉高祖设置的桂阳郡管辖地域不见于史书记载,以至于后人多误认为《汉书》所记载的管辖11个县的桂阳郡就是汉高祖设置的桂阳郡。汉高祖时,距秦废苍梧郡仅十几年,从汉高祖设置的桂阳郡的管辖范围,大致可以看出楚、秦苍梧郡的本来面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汉高祖设置桂阳郡时,是充分考虑到了楚、秦苍梧郡这一现实的地理因素。
三、“郴”字为形声字,由“林”、“邑”二字组成,“邑”为形,“林”表声。从造字学的角度分析,凡带“邑”的字,都是古代人类聚居之地,也是最早形成城市的地方。事实上也是如此。安徽省寿县出土的战国青铜器“鄂君启节”,铭文中,有一个左边从“邑”,右边从“仓”的字,经研究确认,这是楚篆“郴”字。“节”是一种在水陆交通运输过程中用于通过关卡的免税凭证,表明楚国当时在郴地设有征税关卡。这说明郴地至少在当时已是物产丰富,高度发达的人居旺地。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此时的郴地,已是一座城市,即楚国设置的郴县县治所在地。这为郴县建县的历史应在秦始皇以前提供了详实的佐证。
四、郴县在东汉以前,管辖的地盘很大。现在的资兴、桂阳、宜章、汝城、嘉禾、桂东都是东汉以后陆续从郴县分置出去的,加上现在直辖的北湖、苏仙两区,足足占了8个县域的面积。对此情形,古人就有疑义。《嘉庆郴州志》称:以其之大,明其重也。现在看来,这与郴县当时是郡治所在地不无关系。就像都城“五百里甸服”一样,郡守直接管理的地盘大、人口多,无疑对政权的巩固大有裨益。
五、选择郴县作为郡治,是因为郴县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郴县地处五岭中段骑田岭北麓,古人看中了这里地理位置奇特,独具战略意义。在冷兵器时代,以水路为交通命脉。郴州居南北交通要冲,南隔高山峻岭,而有武水与珠江相通;东有层峦叠嶂,而有热水与赣江贯流;西面山岭连绵,又为潇湘环绕;境内千沟万壑北汇耒水,而大中型船舶,只能抛锚永兴柳州滩。郴城在水围山环之中,进退可据,一旦发生战乱,烽烟报警,无论从哪个方向,都有足够的战略回旋空间,可以从容处置。因此,自古以来,郴城为郡为路为府为军为州,一直作为楚南重镇,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六、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舜帝陵在宁远九嶷山,仅距郴州百余公里,而宁远在古代又是桂阳郡的管辖范围。人们口碑相传,舜帝是在别处驾崩后,棺柩抬至九嶷山,因为绳索断了,才就地安葬。这个别处是在哪里呢?既然“舜帝崩于苍梧之野”,此地必在苍梧郡范围内。而临武境内,现在还保留不少与舜帝相关的地名和民间故事,这表明舜帝与临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只有郴州是苍梧郡的郡治所在地,相对于郴州而言,临武、宁远才符合“苍梧之野”的称谓。
另外,项羽“徙义帝于郴”,其理由就是“古之帝王,必居上游”。这个所谓帝王,指的不就是舜帝吗?
这样一来,我们对于郴州自楚国以来的历史演变脉络就变得非常清晰了。它大致是这样的:楚苍梧郡—秦(战国)黔中郡—秦苍梧郡—秦长沙郡—汉桂阳郡。
值得一提的是,汉桂阳郡在它立郡期间,一直是直接由由朝廷管辖,从来没有隶属过长沙国。因为郡县制和分封制都是汉朝的采用的治国方略,二者并行不悖,但绝不混用。而且考虑到天子的权威,朝廷对分封国一直采取的是高度戒备和抑制战略。这从第一任刘姓长沙国国君刘发朝拜汉天子时,奏诉“地方狭隘,施展不开”的怨言中可以看出,也可以从《水经注》中,记载了好几位桂阳郡太守的墓葬中得到印证。当然,这属于另一个话题。
如果论证郴州是古苍梧郡的郡治所在地,那么,不但郴州的历史将会改写,我们对先秦的历史也会有一个新的、更深入、更准确的认识,一些诸如“神农作耒耜”、“舜帝南巡狩”、“古之帝王必居上游”之类的历史之谜,也会得到合理的解释。尽管论证的难度很大,但很值得我们为此而努力。
2013年5月5日
版权声明:本文系郴州网独家稿件,版权为郴州网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郴州网)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 上一篇:重新辨析杜甫卒地卒年卒因
- 下一篇:悠悠千载郴州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