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应用写作 > 著述文体 > 教学著述 > > 详细内容

(三)教学参考资料的写法--教学参考资料

(三)教学参考资料的写法--教学参考资料

  教学参考资料是任课教师掌握教材、选择教法、查阅有关资料的用书。编写体例和表述方式必须从上述的资料用途出发来确定。编写者要对有关的教科书有精深的研究,要了解教学实践,要不断吸收新 的教研成果,才有可能编好有关的参考书。
  1.体例上应包括:
  (1)本学科的总体要求;
  (2)篇、章的目的要求;
  (3)教材分析;
  (4)课时分配;
  (5)教法建议;
  (6)实验(理科)指导;
  (7)习题解答;
  (8)参考资料:附录、附表;
  (9)参考书目。
  参考书要依据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教材特点来编 写,目的是帮助教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角度,达到良好 的教学效果。例如北京市教育局教学研究部、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编 写的《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第五册)每单元、每课书包括:“单元 教学要点”、“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的”、“课文分析”、“关于练 习”、“教学建议和有关资料”。“单元教学要点”和每课“教学目的” 按照课文本身特点和训练体系要求相统一的原则,“文”与“道”相 结合,既有知识、技能、能力要求,又有思想道德的要求。“单元教 学设计”主要是有关单元教学方法和单元课时安排的建议,可由教师 灵活掌握。“课文分析”,力求简明,抓重点、难点,不要面面俱到。 “关于练习”,对课本的习题作了解答。“教学建议”涉及教法,注意 事项,供教师参考。“有关资料”可以开阔视野。这本参考书中的 《孔乙己》包括:教学目的、课文分析(背景、思想内容、写作特 点)、关于练习(旁题解答参考、思考与练习解答参考)、有关资料。
  2.内容的表述上。以采取叙述、说明的方法为主,议论为辅。教 材分析,点到为止,不可太繁。但高校文史哲专业有关古籍方面教参 用书,则要求详尽、准确、实用。《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 学史参考资料》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为配合本系所开 的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而编选的。由于这些作品时代较古, 语言艰深,除卜辞、金文外,每篇都有比较详细的注释。各类作品都 附录一部分与研究作品有关的原始材料,作为读者进一步研讨时参 考o
  3.语言要求准确、简洁、精当 教学参考资料例文:
藤野先生
教学目的
  一、通过对作品的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了解散文的重要特点“形 散而神不散”。
  三、体会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 为己任的爱国情操。
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感情深沉的叙事散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 学时候的生活片断。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 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他的深切的怀念,追述了自己为 国为民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全篇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一、结构分析
  这篇散文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安排记叙顺序的,全文 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 一3段)写在东京时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对东 京的失望,这是作者离开东京赴仙台的原因。
  第二部分(4 一 35段)写在仙台学医的经历,和藤野先生交往的 情况以及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4一5段)写由东京到仙台沿途所见和初到仙台受到的
接待。
  第二层次(6—23段)写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表现了藤野 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伟大的品格。
  第三层次(24—31'段)写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
  第四层次(32—35段)写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
  第三部分(36—38段)写离别之后,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二、关于“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及线索
  (一)本文所记内容,时间跨越二十年,地点从东京到仙台,又 回到中国,并且没有完整的事件,但是读起来并不觉得零散,这是因 为一切看来很零散的片断都有着内在的联系,都共同反映着一个集中 而突出的主题。从对课文所述片断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个特点。
  1.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描述。开头就写道“东京也无非是这 样”,表明了自己的失望情绪。作者为了寻求救国的出路来到日本, 但是接触到的却是些置国家前途于不顾,热衷于赏花、跳舞的“清国 留学生”。作者以东京樱花烂熳的美景,反衬出那些头顶上盘着大辫 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并且还将脖子 扭几扭的“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他们头顶上盘着大辫子,表明他 们思想上、精神上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作者对东京的 失望,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可以看出作者反封建的精神和关心 国家前途的爱国思想。写“清国留学生”不但和作者形成对比,而且 也为后文藤野先生的态度作了衬托:“清国留学生”作为中国的青年, 对祖国的命运漠不关心,而一位外国学者,却殷切地希望着中国的进 步,可见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东京使他失望,他对东京没有任何留 恋之情,可是对藤野先生却永远怀念,也说明藤野先生的品德感人之 深。部分内容通过对东京的失望,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反映了作 者的爱国思想,也间接地反映了藤野先生可尊敬可怀念的原因,因 此,它和主题有着密切的关系。
  2.写赴仙台路上经过日暮里和水户一事,流露了作者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和对祖国的怀念。
  3.写初到仙台时,在食宿方面受到学校教职员的关照,这一方面 为后文藤野先生更加感人的教诲与关怀作了陪衬,一方面也反映了作 为弱国的国民所感受到的辛酸与隐痛,而这种辛酸与隐痛,正是他忧 国忧民思想的反映。
  4.写匿名信和看影片两件事,虽与藤野先生没有直接的关系,但 是对于反映作者的爱国思想,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匿名信一事, 表现了鲁迅义正词严,坚决维护祖国尊严的态度。他将这件事告诉了 藤野先生,说明了对藤野先生的信任。看影片的经过写得比较具体。 作者写了中国同胞被人残杀,看客麻木、愚昧、不觉醒的可悲,这件 事严重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同时也使他认识到走医学救国道路 是不行的,重要的是改变中国同胞的精神,提高他们的觉悟。由此决 心弃医从文,最后离开了仙台。
  5.文章直接写藤野先生的部分:藤野先生的外貌、衣着,为作者 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对作者解剖实习的关注,询问中国女人裹脚 之事等等,一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作为一个学者的严谨治学态度,这 固然是很可贵的,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仰远非如此,更主要的还是 这些事情集中而突出地表现了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没有狭隘的民 族偏见的伟大品格,这正是作者怀念他的原因。藤野先生的伟大品格 和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就是他们师生情谊的思想基础和感情基础。 作者以拯救贫穷落后的祖国为己任,为此而勤奋刻苦地学习,藤野先 生对作者严格要求,热诚指导,正是为了中国,希望中国有新的医 学,也就是希望中国走上科学、进步的道路,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 作者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情,藤 野先生对来自中国的青年的尊重和真诚,就是对中国人民的尊重和友 好,他们的情感是一致的。他们的师生情谊是建立在共同的伟大的思 想品格的基础上的。
  6.写离别之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作者在离别藤野先生之后“还时时记起他”,是因为“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 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由 此我们进一步看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热爱是和对祖国的热爱熔为一 体的,作者的深切怀念,既表现了藤野先生品格的高尚,又反映了作 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结尾写每当瞥见藤野先生的照片时,便会增加勇 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的 希望与教诲,对作者是一种鼓舞的力量,激励他去英勇地战斗,这更 表明了藤野先生精神的伟大;另外,也表达了作者与黑暗势力斗争到 底的决心。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文中写到的大大小小的片断,无不反映 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以及作者的爱国主义 思想。
  (二)本文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写了若干人,又叙述了几件事, 但是文章组织得非常有条理,按照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告 别,以及怀念藤野先生的顺序记叙,这可以说是本文的一条明线。另 外文章自始至终又贯串着一条暗线,就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发 展。本文用明、暗两条线索将材料组织在一起,这是文章形散而神不 散的重要原因。
  三、对藤野先生这个人物的刻画
  (一)用白描手法刻画他的外貌特征。写他“黑瘦”;“戴着眼镜, 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 挫的声调”开始讲课;“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 这一门学问的著作”,他“穿衣服太模胡了”, “有时竟会忘记带领 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从这些简要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藤野先 生是一位治学严谨,生活俭朴的学者。
  (二)通过几件事的叙述表现他的思想品德。
  1.检查并修改“我”的讲义,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 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并且一直继续到教完他所担任的功课。这表现了藤野先生教学认真、负责的态度。
  2.纠正“我”绘制的解剖图。不但为“我”改正不准确的地方, 而且说“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教育“我”要有尊重 事实的科学态度,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的作风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3.对“我”上解剖实习课的关注。“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 的声调对我说”,表现藤野先生对于“我”敢于解剖尸体而发自内心 的喜悦。对于中国国民的迷信习俗,藤野先生并没有任何歧视,而是 说“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用了 “敬重” 一词,表明了他对中国 人的尊重。“现在总算放心了”,从“总算’’ 一词可以看出他一直在担 心着,关注着。这件事情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度责任感和诚恳热情的 态度。
  4.向“我”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他治学严谨的学风。
  以上几件事,不只是体现了一个教师和学者应有的作风和品德, 更表现出了他没有狭溢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三)通过抒情和议论,使藤野先生的形象得到升华,更加完美。 “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 我鼓励的一个”,直接抒发了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对于藤野先生 的精神,作者作了精要的议论:“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当时日本军 国主义正在猖狂时期,藤野先生竟然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正表现了 他品格的高尚。“大则言之,是为学术”,在他心中,医学应该造福全 人类,这表现了他的伟大的精神。
  四、语言朴素含蓄,精练深刻
 文中充满着对藤野先生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但是没有溢美之 辞,往往在那三言两语的叙说中,让你感受到出自作者内心深处的真 擎It感。如:“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 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这是看似很平淡的叙述语
言,但其中却反映出藤野先生对作者的热情与关怀,说明他是个没有 民族偏见的兢兢业业工作的教师;另外,作者写这件事情,更是为了 表明他对藤野先生的崇敬与感激。再如:“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 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这种“不安和感激”是很深 刻的,但是作者并没有接下去写些赞扬和抒发感情的话,而是平静地 实实在在地叙述了 “不安和感激”的原因:“原来我的讲义巳经if头 巧j末,f用红笔添改过了,干等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亨文法A错 ik, 一一订正。这样了年i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 血管•、.神经学”。在这一'段'话中,我们注意一下作者刻意选择的几 个词(句中加点的词),它们可以使我们体味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 情是多么强烈,也可看出他对藤野先生是多么崇敬。文中这样的例子 随处可见。
关于练习
预习与思考
地点               事 情         
在东京      清国留学生白天漫步花下,晚上学跳舞。  
去仙台      经过日暮里               
的路上      经过水户                
在仙台      (1)藤野先生检查并修改作者的讲义。  
         (2)藤野先生纠正作者绘制的解剖图。  
         (3)藤野先生对作者上解剖实习课的关注。
         (4)匿名信事件。           
         (5)课上看枪毙中国人的幻灯片。    
(回国后)在北京 (1)经藤野先生改正过的讲义遗失了。  
         (2)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北京寓居的墙上。
  研讨与练习
一、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①用白描手法,抓住盘辫子的细
节,几笔勾勒,揭示了这些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和清王朝有着千丝 万缕联系的思想本质。②用对比反衬的写法,以樱花烂熳的美丽景 色,反衬“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 高耸起的丑态。③用反语,“实在标致极了”;用夸张手法“形成一座 富士山”;用比喻手法“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对清国留学生进行 了幽默的讽刺。
  第二问、第三问,见“课文分析”。
  二、三、四,见“课文分析”。
  五、文中所用的反语:“标致”,“爱国青年”,“正人君子”。第二 问,见书下注解。
   六、
  宛如-正像,好像。宛(W&1)。
  畸形——生物体个别部分发育不正常。畸(ji)。
  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 地方。驿(y'i)。
红见诲、 绯瞥
鲜红。绯(fei)o 一眼看见。瞥(pie)。
教训,教育,劝导。诲(hui)t
熳 烂熳   
漫 散漫 漫步
遗 遗留 遗传
遣 遣送 派遣
诸 诸问 盘诘
洁 整洁 洁白
-芋
L查
芋头洋芋 滥竽充数 香无音信 调查查封
教学建议
一、本文教学重点是讲清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这个特点。通过完成“预习与思考”的练习题,可以了解“形散”这一点;教师要着重 分析文中所选材料的内在联系,讲清“神不散”的道理。“研讨与练 习”第--四题都是围绕这个知识点而设计的。
  二、对于文中难懂的语句,教师需要简明扼要地讲清其中的含 义。(参见“有关资料”)
  三、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介绍鲁迅生平、事迹的影片、展览等,以 增进学生对鲁迅的了解。
有关资料
  一、有些难点,需要教师简明扼要地讲清
  1.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鲁迅到仙台,受到学校及职员的接 待,反映了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态度,而作者以白菜和芦荟 自比,从这幽默自嘲中,流露出了作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和隐痛。
  2.匿名信事件之后,作者说:“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 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这是反语,有两 层荒谬的推理,分别用“所以”和“便”连接,这是作者满怀激愤, 对日本“爱国青年”军国主义思想的揭露和嘲讽。
  3.影片事件。“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用“偏”字,一方面写出 作为弱国的“中国人”特殊的悲惨境地,一方面也流露出作者对中国 国民的愚昧的批评态度。“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说明不觉醒的 不单单是那个被杀者,而是具有普遍性的,这更是作者所忧虑的。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看到自己同胞不觉 醒时的痛苦心情。“呜呼,无法可想”,直接抒发了作者忧虑、痛苦而 愤激的心情。
  4.结尾部分。“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良心”指作者拯救祖国于 水火之中的高度责任感,“良心发现”意思是一到藤野先生对自己 的期待,对中国的希望,便受到鼓舞和激励,增加了他向黑暗作斗争 的勇气。
  二、介绍鲁迅赴日学医的目的及弃医从文的原因
  ……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 的事实。
  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 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 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 的信仰。
  ……有时讲义的一段落已完,而时间还没有到,教师便映些风景 或时事的画片给学生看,
  ……其是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 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 强壮的体格,而显得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 事上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 的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 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 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 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 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鲁迅《吻喊•自序》 《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第三册,开明出版社,1994年6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