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案的写法--教案
(二)教案的写法--教案
教案通常包括标题、教学目的、教学过程等。
1.标题或议题。
2.教学目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材特点,结合教学计划、教 学大纲等具体情况而定。要写明依据某课题对学生进行哪些教育,传 授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
3.教学过程。这是教案的主要内容。要写明课时分配,采取什么 教学方法讲解哪些内容,如何对课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提出哪 些启发性问题,做哪些作业、练习等。
教案是供教师本人看的,写法因人而异,可详可略,只要充分反 映授课的意图、达到预期的效果即可。优秀的教案对教师讲课很有益 处。例如北京立新学校特极教师连树声编写的教案《记念刘和珍君》 较为成功。他首先写下课题,以100多字写出教学目的,然后以5000 字写出教学的内容和具体过程。第一课时:简要介绍时代背景、范读 课文、学生阅读,明确难点、重点。第二课时:同学自己阅读,概括 各部分内容要点,列出提纲,理出文章思路。第三课时:分析第二部 分(重点)、第四部分(重点),布置作业:背二、四部分。第四课 时:分析第七部分,总结中心意思、写作特点、布置作业。每课时的 教学内容都有详细说明,切实可行。
大学常用的课题教案不拘一格,因人而定。有的提纲挈领,要言 不烦;有的较为详尽,以备遗忘。关键是把有关学科的专业知识顺利 地圆满地表达出来。
教案例文:
小米的回忆
北京市立新学校特级教师连树声编写
教学目的
学习本文以物为线索开阔思路、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记叙、说 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和朴素、生动的语言。
深入地体会作者在本文中所表现的对革命前辈的无限缅怀的深情 和所颂扬的艰苦奋斗的延安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简要地介绍作者
曹靖华原名曹联亚,1896年生于河南卢氏县,曾化名亚丹、郑汝 珍等。从1925年起,就与鲁迅先生有密切交往。1927年第二次赴苏 留学并讲学,1933年秋回国,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等校任教。解 放前主要从事苏联文学和俄罗斯文学的翻译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 任北京大学俄文系教授、系主任;现任鲁迅研究室顾问。作品有散文 集《花》、《春城飞花》、《飞花集》;翻译作品有〈铁流> (绥拉菲摩维 支著)、《城与年》(斐定著)等多种。
二、教师范读
三、指导学生阅读
要求学生掌握文章线索,初步理清文章思路,明确重点与难点 (把重点与难点的词语划出,把重点与难点部分标明),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1.这篇文章开头的作用是什么,与下文有什么联系?
2.第三至五段中介绍小米的特性和历史的作用是什么?哪些地方 表现了 “亲切和温暖’’的感受?
3.联系“寒凝大地”的气氛,想想给鲁迅先生送小米以及关于小 米的一段对话,说明了什么?
4.文章写在抗日战争时期下江人爱吃小米,这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 情?这种思想感情与前文所表现的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联系?
5. “小米加步枪的延安精神”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从哪些地方看 出来的?
6.全文的难点在哪里?重点在哪里?
四、作业:细读课文,继续思考上述问题。
第二课时
在同学已对文章思路大体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他们做纵深 分析,解决难点,理解重点及全部内容。
一、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同学紧扣课文回答,中间穿 插同学之间的自由议论。
1.文章开头的作用是什么?它和下文的关系怎样
开头引出了毛泽东同志关于小米加步枪的论述,这是全文的中心 思想;文章立意深刻。
谈自己对小米回忆的感受——“亲切和温暖”,既扣住了题目, 又引起了下文,是文章抒情的脉络。这是一件纵贯全文的暗线;“小 米”是通贯全篇的明线。
2.第三至五段,怎样表现了 “亲切和温暖”的感受?
(1)写儿童时代的劳动生活及劳动环境:具体地描写“石垄”, 写给谷子间苗,抓住了特点,写出了儿时的生活情趣,表现了亲切 感。
(2)回忆祖母冬天用砂罐熬好吃的小米稀饭,自然地产生了亲切 和温暖的感受。
3.介绍谷子的特性和历史的作用是什么?
(1)写谷子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也能生长,说明它生命力强,要 求的条件低;它有防潮、防热、防虫、不易霉烂等优点,便于贮存。 这些,说明了小米的特性,同时,与上文关于小米加步枪的论述相呼应。
(2) “谷子原产我国,在我国种植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是我 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说明了它和人民历史深远而密切的生活关系。
(3)从小米的特性和历史,可以看到小米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及战 斗生活的密切联系,也自然地使人联想到它和人民思想性格上的某种 联系。这几点,或隐或显地贯穿在全文中,耐人寻味。
4.作者给鲁迅先生送小米以及关于小米的一段对话,说明了什 么?(这部分是文章的难点)
(1)作者从《两地书》中知道鲁迅先生喜欢吃小米,这时,阔别 多年,又特地带小米去看他,这说明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说明了 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真诚的爱。
(2)文章点出当时是处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寒凝大地”的白色 怪怖中。在这种情况下,关于鲁迅先生爱吃小米的一段对话,情趣横 生,读了以后,使人感到室内春意盎然。鲁迅先生那谈笑风生的愉快 神态,正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自然流露。
(3)读到鲁迅先生喜欢吃小米,自然就把这部分与上文联系了起 来,也自然会想到鲁迅先生与人民的生活和思想的某种关系。
5.写在抗日战争时期,下江人爱吃小米,这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 情?文章是怎样把这种感情突出出来的?
(1)引鲁迅先生的话,说明背井离乡的人怀念故乡的深厚感情。
(2)爱吃家乡小米,在当时正是爱国怀乡情感的具体表现。“宁 肯”、“也要”这些词突出了感情的强烈、浓郁、真挚。
6. “无上珍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以下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
(1)体现着党的教育和关怀;
(2)延安小米是延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的“结晶”;
(3)延安小米,是物质食粮,更是精神食粮(“我仗着小米,战 胜了病魔”)。
7.小米加步枪的延安革命精神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就是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作业:
1.熟读全文,思考课文后“思考和练习”中的第一、二题;
2.指出文章的结构及抒情的脉络。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先引导同学做,然后教师补充):
1.文章的结构及抒情的脉络:
文章首先引出毛泽东同志关于“小米加步枪”的论述,作为全文 的思想基础,又提出“亲切和温暖”作为全文的抒情脉络。然后回忆 童年时代关于小米的往事,表现了乡土深情,为下文写怀乡做辅垫, 同时介绍了谷子的历史和特性,说明它跟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接着 写给鲁迅先生送小米,表现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同时写鲁迅先生喜欢 吃小米,联系上文,结合他的战斗环境,暗示出鲁迅先生和人民的生 活及思想的某种联系。再通过在重庆吃小米稀饭表现了 “怀乡爱国” 之情,把前文的乡土之情深化了。随即又写了延安小米体现了党的关 怀与教育,歌颂“小米加步枪’’所包含的延安革命精神,把小米的含 义进一步深化了。最后照应开端,总结全文,阐明延安精神的现实意 义,点明文章的主题。 ’
总之,文章通过对三个时期有关小米的回忆,表达了所感受到的 亲切、温暖之情。以小米做明线,直贯全篇,以“亲切和温暖”作为 暗线,纵串首尾。
2.归结中心意思:
文章通过对小米的回忆,表现了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深切怀念,歌颂了艰苦奋斗的延安革命精神,并激励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发扬 这种精神,满怀信心地去夺取社会主义建设的更大胜利。
3.写作特点:
(1)取材广泛,线索清楚,结构谨严。
围绕小米写了不同时期的三件事,表现了亲切和温暖的感受,线 索清楚,脉络分明,而且上下连贯,前后呼应,结构谨严。
(2)文章逐层深入,篇末点明主题。
由儿时回忆中生活上的亲切感受,写到回忆与鲁迅先生交往中的 革命情谊,再写到党的关怀与教育,思想感情一层比一层深刻,最后 点明主题,呼应开端,思想是贯通的。
(3)记叙、说明、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结合自然。 通篇以记叙为主,记了不同时期的三件事,中间有的直接、有的间接地抒发了不同的感情。为了介绍谷子的历史和特性,增加了说明 成分;为了立意的需要,开头引了毛泽东同志的论述;为了阐明事 理,也自然地加进了议论成分。这四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力地表 达了丰富多样的内容。
(4)语言朴实自然,生动活泼,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如给鲁迅先生送小米的那一部分对话,只几句,鲁迅先生的音容 笑貌、情趣、性格,就跃然纸上。
二、作业:熟读全文,背诵三至六段。
(选自《应用写作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