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科书的编写程序和写作要求--教科书、讲义
(二)教科书的编写程序和写作要求--教科书、讲义
教科书的编写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要遵循一定的程序:
首先,要根据有关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收集有关科研成果资 料,汇集最近、最新的信息,制定编写大纲;
其次,要明确应当具备的内容:如目录、课文、揭示、注释、习 题、练习、实验、图表、附录、资料索引等;
再次,考虑整体框架,确定编著体例,确定篇(编)、章、节等 的目次系统。
上述工作完成后,进人撰稿、编选阶段。
完稿后,进行修改,最后定稿。经审定后,出版发行。
教科书的编写应有严格的要求:
1.要注重系统性。教科书必须贯彻有关学科教学大纲的基本精 神,要达到各个不同阶段的特定的教学目的。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 如果我国能初步建成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知能教本体系, 而且切实可行,那么,中小学教学会有一次飞跃。当前,编著使用的 十多套小学初中课本,不少课本试验以知能为体系,并且注重课本中 的范文系统、导学系统、作业系统。
2.要注重科学性。教科书要传授公认的科学研究成果,悬而未解、正在争论的观点,不能进人教科书中。不能有似是而非的观点。 教科书的服务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儿童、青少年,他们获取的知识应当 是人类文化发展各个不同阶段所需要的最优秀的成果。编著者应当运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资料,编撰出切实可用的教 科书。
3.要考虑同_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档次差异、衔接关系和伺一年级各门学科教科书的联系。即恰当地处理好各个学科“纵”的关系 和“横”的关系。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可以采取直线式或螺旋式的 编排方法。
4.坚持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突出智力开发,培养实践能力。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教科书的内容应当是稳中有变, 不断地更新内容,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例如,中小学的《语文》, 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三项能力:文学阅读能力,基本写作能力,文字 欣赏能力。《课文》教科书既要适当的注意政治、伦理、道德等内容, 也要注意文字的审美愉悦价值;既要有科学性,也要有足够的趣味 性、可读性。能够吸引广大教师和学生,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此 外,还要讲究版式设计、图文并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