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写思想评论的注意事项和写作方法
(二)写思想评论的注意事项和写作方法
1.选准问题,找好角度
在现实生活中,有正气向上的精神,也有邪气向下的倾向。评论 者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敏锐地发现问题,选准问题,找好角度。 1998年6月26日《光明日报》发表《论群众观点》(姜春城、魏仁) 选准一个问题:在跨世纪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尤其是各级 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 精神,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讲这 个问题从三个方面来评论,从跨世纪的严峻考验、必须搞清楚的几个 问题(对谁负责、谁是谁的工具、谁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 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加强个人修养、党的工 作路线)三个侧面来加以评论,分清是非,讲清道理,很有现实的针 对性。
2.抓住实质,深入分析
思想评论不仅要揭示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更重要的是抓住实质进 行深人的分析,帮助读者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比如,当前个别领导 干部不是向人民负责、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而是“唯上主义”,阿 谀奉承,溜须拍马;不是以为自己是人民群众的公仆,而是把群众当 作满足私欲的工具等。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必须搞清楚这些问题。 《论群众观点》一文正是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具体剖析,现实的针对性 很强,击中了要害,令人深省。
3.掌握政策,注意分寸
思想评论的问题多属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以说服教育为主,不能 无限上纲,进行所谓的“大批判”;要摆事实,讲道理,根据党的方 针政策分清是与非。因此,写作时要注意有关的政策,不能任意发 挥,语言要热情,态度要诚恳。
写作时,要适当地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根据,要引用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但不可过多罗列,采取少而精的原则。要 多用评论者的语言。联系实际时,可以选择形象生动的话语。关键是 把道理讲透,令人信服。 '
例文:
攀历史名人之风当刹
高谋洲
据报载:经过若干学者数年悉心探求,“闯王故里终澄清”,李自 成不像人所熟知的那样是陕西米脂人,而是陕西横山人氏。据说学者 们还找到了李自成住过的破窑洞,它的的确确就在今横山县境内。作 为这一重大发现的结果,横山县的有关学会挂牌成立,纪念馆也破土
动工。开研讨会、剪彩,一系列的更名命名更在所难免。于是乎,在 老“闯王故里”的身旁又出现了一个新“闯王故里”。联想起近年来 国内沸沸扬扬的历史名人地望争议,笔者不禁心生疑惑和忧虑。
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信息在不断地流失,所以关于历史名人的 地望争议本为极平常的事情;中国人相信“地灵人杰”,所以崇敬和 纪念与本地有关的历史名人本也无可厚非。但历史得讲究个客观;纪 念名人也得有个度。可时下,争名人之风正炽,谁管它客观不客观, 谁管它过度不过度。只要“于传有之”,就不惜添油加醋。史书里没 有也不要紧,可以到地方志里找找嘛。地方志里没有就找家谱,家谱 里没有就找野史、小说,没有文字记载还可以去采集传说。挖地三尺 找名人,说什么也得攀它几门好亲戚。考证要求不高,沾上边就行, 不需推敲,不需旁证。实在攀不上英雄人物就等而下之。找起来不容 易,找到以后可不能悄无声息,理所当然要为祖宗们树个碑、立个 传。
乍听起来,“文化兴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观念着实不俗。 但细细寻思,终还觉得如此“攀龙附凤”弊重利微。笔者认为,时下 的名人地望争议至少有如下弊端。其一,败坏学术风气。为了替地方 争历史名人,一些文史工作者抛弃了学术研究所应具有的客观立场。 他们以地方为本位,费尽心思,绞尽脑汁,结果当然难免牵强附会。 其二,培植“阿Q”精神。祖先的荣光毕竟是祖先的荣光,整天念念 叨叨究竟无补于今日之事业。更何况那事实上还不一定是某地某县的 祖先,争他何益?我国的体育记者在巴西釆访时发现,有巨大广告效 应的球星都是在役球星,故此他得出如下结论:巴西崇拜现实的英 雄。巴西足球的辉煌应对国人有所启发。其三,浪费人力财力物力。 不说那么一批文史工作者埋首于无谓考证对人力财力物力的消耗,不 说举行各种仪式对时间金钱的浪费,单说纪念馆吧,修建时要用地用 钱用劳力,修成以后还要人看管,要编制要经费。一个名人,你说是 你县人,我说是我县人,所以纪念馆遍地开花。经济上的重复建设影
响经济效益,文化上的重复建设影响社会效益。既然“用力多而见功 寡”,这不是劳民伤财还能是个啥。鉴于如此情况,笔者呼吁:攀历 史名人之风当刹。
(《光明日报》,1998年6月11日)
且慢“个展”
谢志伟
曾几何时,书画界掀起一股个人书画作品展览(简称“个展”) 热,并呈逐渐蔓延之势。个展作为个人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基 本可以衬映出作者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水平。举办个展,不仅能够提高 社会知名度,而且有望获得一定经济效益(售门票、卖作品),这也 许也是个展热的源起之一。当然,还有更加重要的一条,办完个展, 以后便有实据可凭在自己的从艺履历上“镀一层金”。即某年某月某 日于某处成功举办个展云云。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使得时下频繁的 个展中冒出良莠不齐、冷热不均现象。
不管个展的成功与否,举办者必得经历创作、作品装裱、租展 Z地、宣传等系列筹措过程,所耗费心血足见一斑。不可否认,有的个 展从一开展就受到多方面关注,吸引众多观众前往。值得注意的是, 较成功个展的举办者大多具有深厚功底和非凡实力,丰富的创作实践 及“十年磨一剑”的严谨态度与个展所博取的欢迎程度成正比。相 反,一些年轻作者出道没几年,堪谓初出茅庐,创作处于起步探索阶 段未成格调,尚欠火候,便也急不可耐地赶起热闹操办个展。其展出 情形往往是:尽管展品热闹地悬满展室,给人的感觉却是风格雷同, 品味单调,窥一幅便可知全貌,纵有标新立异手法,造作痕迹却显而 易见。这样的个展毫无艺术性可言,落了个“门庭冷落车马稀”的尴 尬境遇自然不出人意外。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前几年流行“自传”、.“全集”、“文集” 热,投身这股热潮中的不乏一些年纪尚轻的文坛写手,他们居然面无 惭色与曾经为中国文学事业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老前辈们分享起这一颇 具荣耀的“冠名权”。幸好时间能够检验一切,那些曾一度热躁的某 某自传某某全集某某文集不是很快就成了过眼烟云么!时下的“个 展”热与此正有异曲同工之妙。岂不闻,罗素年过九十始出自传,李 可染年逾古稀才举办平生第一次个人作品展。但愿这盆“冷水”能够 让热衷于此的人清醒一些——与其贪名求利,不如埋头实干。
(《光明日报》,1998年6月11日)
- 上一篇:(一)思想评论的含义、特点、类型
- 下一篇:(一)书评的含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