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应用写作 > 日用文体 > 现代书信 > > 详细内容

2.友情类2--个人书信范例分类集锦

2.友情类2--个人书信范例分类集锦

〔致学者的信之一〕

毛泽东给郭沫若的信
沫若①兄:
大示读悉。奖饰过分,十分不敢当;但当努力学习,以副故人期望。 武昌分手后,成天在工作堆里,没有读书钻研机会,故对于你的成就,觉 得羡慕。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 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 意。倘能经过大手笔写一篇太平军©经验,会是很有益的;但不敢作正 式提议,恐怕太累你。最近看了《反正前后〉>®,和我那时在湖南经历的, 几乎一模一样,不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那样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此次 抗曰战争,应该是成熟了的罢,国际条件是很好的,国内靠我们努力。我 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来;你看到了什 么错误缺点,希望随时示知。你的史论、史剧有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 少,不嫌其多,精神决不会白费的,希望继续努力。恩来同志到后,此间 近情当已获悉,兹不一一。我们大家都想和你见面,不知有此机会否? 谨祝健康、愉快与精神焕发!
毛泽东上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于延安 (根据手稿刊印)
①郭沫若,见《毛泽东书信选集》第221页注①。
②《甲申三百年祭》,是郭沫若一九四四年三月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的著名史论著作。 文中叙述了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攻人北京推翻明朝以后,若干首领腐化并发生宗派斗争, 以致陷于失败的过程。一九四四年四月十二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说:“近日我们印 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③太平军,是洪秀全等建立的农民革命武装,一八五一年一月在广西金田村举行起义, 先后转战桂、湘、鄂、赣、皖、苏、浙等十余省,有力地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者和外国资本主 义侵略势力。但是,太平军在占领的地方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建都南京后,它的领导集团 又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犯了许多错误。因此,它不能抵抗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的联合进攻,于一 八六四年遭到失败。此后它的余部又继续奋战了两年多。
④《反正前后》,是郭沫若一九二九年写的反映自己一九一O年至一九一一年生活经历的 作品,一九二九年八月由上海现代书局出版。一九五八年收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沫若文 集》第六卷。
(以上正文和注释均引自《毛泽东书信选集》)

〔致学者的信之二〕
杨义同志:
手书奉悉。您提出的五项,兹谨复如下:
一、在三个长篇中,我最喜欢的是《淘金记》。这不止因为出版 后在所谓“大后方”西南三省文学界有强烈反应称誉,前年一位曰本 学人,寄给我一篇文章,也认为三记中它可说是我的代表作。而且我 之喜欢它,简单说,正如李劼人生前讲的,我把人物“写活了”;还 有,它乡土气味浓厚。
二、果戈理、契诃夫、鲁迅的小说,或者说他们的某些小说,我 都喜欢。鲁迅的《故乡》是我第一次读到的,看了两三遍才全看懂。 不过我喜欢的是《离婚》。在外国作家中,显克微支、莫泊桑、梅里 美、托尔斯泰……我也喜欢。芥川龙之介某些作品,普希金的《上尉 的女儿》,托翁的《复活》,至今我不时翻阅某些章节,恕我不细说
三、我和艾芜都喜欢过沈从文的某些作品,主要是他乡土气氛浓 重。我以为,所有属于现实主义这一流派的作家,他们都富有地方色 彩。沈从文而外,我也喜欢过废名的作品,比如他的《桃园》。在我同 艾芜向鲁迅先生请教前后,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扯谈创作问题,只是我谈 得最多,他在《南行记》的题记中曾提到过。
四、我的祖父叫杨仁和,作过“典史”;父亲名杨义质,是个 “廪生”,我出世不久,父亲就去世了。更不曾见到过我的祖父,《祖 父的故事》不属于自传性的小说。只是少年时候经历过母亲为阻止军 队驻扎,后经将空屋招佃,进行抵制。
五、《播种者》中的张君培是我的朋友,其中记述的都是事实。我 之信仰马克(思)主义,喜欢社会科学书籍,乃至生活、性情,可以说 都同他有关。艾芜的性情同他相反,老诚(成)持重。
我最(初)发表作品,从“开掘要深”取义,署名沙丁。艾芜建议在“丁”字旁加三点,于是含义也变了。
回答得很简略,尚乞原谅!匆复,祝撰安
沙汀1986年12月3曰 《红楼梦》《儒林外史》我也多次读过。古文中,我喜欢过归有光 的文章,如《先妣事略》等。
文学所现代室张大明同志和我共事较久,他(为)“三联” “人 文”编选的我的短篇集《沙汀》中所撰我的著作年谱,我也曾校阅 过,不妨找来参证,也可约他聊聊。据说华中师院黄曼君编了一册 《沙汀研究》,资料相当丰富,也不妨搞一本参证。又及。
(《新文学史料》1991年3期)

〔读者致作者的信〕
x x先生:
你好!我是你《X X X X X》一书的读者。我和周围的朋友们对 你们写书的角度和立场都很赞赏。并向其他朋友推荐。
国际共产党主义运动正处于一波三折之中,我作为在红旗下长大 的人,对此是很关心的。我和一些朋友对苏联到现在俄罗斯、独联体 以及东欧的变迁和现状都很关切。人生既是演员也是观众,当得了当 不了出色的演员固然重要,但能否做一个明白的观众亦很有趣。从你 书中的介绍,知你在苏东这场壮剧中,成为了前排观众。我们不知能 否以场外观众的身份与你交流交流,以便对后面的戏文增加感悟。
我国的改革在全面进行之中,俗话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 也是我想与你交流的另一原因。
我从贵校的朋友处,得知你的通讯处和电话,企恕冒昧。
如愿笔谈,请按通讯处回信;如蒙面谈,略待时日我会用电话打 扰,万望勿拒。
读者X X X
1998年7月6曰

〔讨论学问的信之一〕
严文井关于散文的一封信
良沛:
惠赠的大作《白云深处》早收到,但还未能及时逐篇拜读,原因 也不必解释了,无非身体不行,杂事又多而巳。
你这本散文集是令我羡慕的,我之所以也被人一直当作是一个作 家,因为我在二十三岁的时候出了一本选集,也是本散文集。但现在 在书店里却没有我的散文集。我出过一本散文集,这也许是不幸。因 为我到延安后自己从不提这些微不足道的东西,却有几个人知道它 们,于是赖也赖不掉,终于当不成兵,还是来当作家,一直到现在。 四九年后我没出散文集,也许这又是幸运的,我那本散文集多数有些 现代派的味道,因此在开国之后,我有些自知之明,从来没向任何地 方提出再版的要求,而一些年轻的编辑又不知道有这样一本书,当然 也无从考虑有无再版的价值(哪怕极小的参考价值)。这多年在书店 里并没有一本我的散文集,因此在批判盛行的年代,我少了一个可供 批斗的靶子。
现在,情况有了些变化,中国文学研究所所编辑的《现代散文 选》里竟然也从那本集子中选了一篇。(同时,他们所编辑的《现代 小说选》也选了我在三十年代的短篇小说一篇;上海教育出版社所编 的《现代诗歌选》还选了我在四十年代写的诗歌三首,最初听到这个 消息,我自己完全不相信,因为我认为我没有写过诗,而这的确又是 事实。这对你可能更是一个奇闻)。样样都有一点,样样都少,真是 可悲!
最近,我逐渐增强了一个念头,将三十、四十年代的我的一些文 章尽可能搜集起来(有一些,可能永远也找不到了),整理、以至出版。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立此存照。我这样一个人是怎样开 头,又怎样“发展”,又怎样“呜呼哀哉”的,弄得清楚一些,为一 两个还有点喜欢我的文章的人留下几片黄叶。我不敢套用鲁迅的“不 悔少作”的那句名言,第一,我不是鲁迅,第二,有一部分我是真悔 过,又加上有一部分被迫“悔过”;但又有一部分我不悔。我这样一 个小人物,所遇见的事情从某一个角度看来竟然比鲁迅所遇见的事情 还复杂。但这却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我永远也不会“大”起来。在 “呜呼哀哉”之前,如果我还能动笔创作,我得回味一下我的开头, 因为那时即使很幼稚,很窄狭,然而却有真诚。整理完了那贫乏的过 去之后,我想再添上一点点什么再死。这不是为了改善自己的贫乏状 况,而是想留下一点很可怜的“时间”(我不能用“历史”这个词儿) 的见证,如此而已。
我基本同意你对诗和散文的见解,但我的说法有点不大一样。我 想,在现代,诗正在渗透到各种文学样式(不仅仅是散文)里,我说 的“诗”和“美”是同义词。散文押韵当然不是诗,如果,没有美, 它也不是散文。被称之为诗的那种文学样式,我以为其特征(在现代 说来)主要也不在于外表上脚韵或头韵的有无或音调的谐和不谐和。 我从其中欣赏的是真正的音乐,是优美地表现出来的流动起伏的情绪 (自然,和思想情感分不开),那隐:藏在背后的是活生生的有个性的人 的生活。现代的小说,也越来越多地表现了这样的音乐。然而,小说 到底还是有那么一些故事情节,而诗,一般地不是陈述故事(即便是 叙事诗也不是为了陈述故事)。
我这是班门弄斧,希望能得到你的宽容。
握手
文井 5. 11.
(选自一九八一年第八期《散文》)

〔讨论学问的信之二〕
老舍致赵景深
元帅发来紧急令: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了马,《青年界》 上走一程。口歹!马来!
参见元帅。带来多少人马?两千来个字!还都是老弱残兵!后帐 休息!得令!正是:旌旗明曰月,杀气满山头!
舍予躬
注:赵写信向老舍催稿,老舍即回了此信,并寄去了稿子。
〔讨论学问的信之三〕
鲁迅致康嗣群的信
嗣群先生:
收到来信并诗。《语丝》误字,巳去更正。
这回惠寄的诗,奉还一首;其一拟发表,但在《语丝》或《奔 流》尚未定。
我不解英文,所以于英文书店,不大知道。先前去看了几家,觉 得还是“别发洋行”书籍较多,但自然还是大概是时行小说。这些书 铺子,都是为他们商人设想,要买较高的文艺书,恐怕是不容易的。
我想,要知道英国文学新书,不如定一份《Bookman》(要伦敦出 的那一种),看有什么书出,再托“别发”或“商务印书馆”向英国 去带,大约三个月后,可以寄到。至于先前所出的书,也可以带,但 须查明出版所,颇为麻烦。
蚊子大咬,不能安坐了,草草。
鲁迅七,二五

〔规劝别人的信〕
茅盾致周作人
(1938 年)
作人先生:
去秋平津沦陷,文人相继南来,得知先生尚在故都。我们每听到 暴敌摧残文化,仇害读书青年,便虑及先生的安全。更有些朋友,函 电探问;接先生复书,知道决心在平死守。我们了解先生未能出走的 困难,并希望先生作个文坛的苏武,境逆而节贞。可是,由最近敌国 报章所载,惊悉先生竟参加敌寇在平召集的“更生中国文化座谈会”, 照片分明,言论具在,当非虚构。先生此举,实系背叛民族屈膝事仇 之恨事,凡我文艺界同人无一人不为先生惜,亦无一人不以此为耻。 先生在中国文艺界曾有相当的建树,身为国立大学教授,复备受国家 社会之优遇尊崇,而甘冒此天下之大不韪,贻文化界以叛国媚敌之 羞,我们虽欲格外爱护,其如大义之所在,终不能因爱护而即昧却天 良。
我们觉得先生此种举动或非出于偶然,先生年来对中华民族的轻 视与悲观,实为弃此就彼,认敌为友的基本原因。埋首图书,与世隔 绝之人,每易患此精神异状之病,先生或且自喜态度之超然,深得无 动于心之妙谛,但对素来爱读先生文学之青年遗害正不知将至若何之 程度。假若先生肯略察事实,就知道十个月来我民族的英勇抗战,已 表现了可杀不可辱的伟大民族精神;同时,敌军到处奸杀抢劫,巳表 现出岛国文明是怎样的肤浅脆弱;文明野蛮之际于此判然,先生素曰 之所喜所恶,殊欠明允。民族生死关头,个人荣辱分际,有不可不详 察熟虑,为先生告者。
我们最后一次忠告先生,希能幡然悔悟,急速离平,间道南来, 参加抗敌建国工作,则国人因先生在文艺上过去之功绩,及今后之奋 发自赎,不难重予以爱护。否则唯有一致声讨,公认先生为民族之大
罪人,文化界之叛逆者,一念之差,忠邪千载,幸明辩之!
注:茅盾,中国现代杰出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 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此信是茅盾、冯乃超、胡秋原、王平陵、 张天翼、奚如、邵冠华、以群、老舍、胡风、丁玲、夏衍、孔萝芬、 适夷等十八名文化界人士致周作人的一封公开信。原载1938年5月 14曰《抗战文艺》三日刊第一卷第四号。当时茅盾等人获悉周作人在 日寇占领下的北平。出席了日本人召集的‘‘更生中国文化座谈会” 后,联名给他写了这封公开信,希望他幡然悔悟,弃旧图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