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联合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主要的致盲性眼病。据估计全世界约有250万人由于糖尿病而致盲,根据国内外文献报告,DR发生率随病程的发展有所不同,发病5年后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为38%~39%,10年后增至50%~56%,15年后可高达69%~90%[1]。全视网膜光凝是防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盲的有效措施之一,但单纯光凝治疗并不能完全阻止新生血管的生长,且光凝后的视力恢复不佳。许多学者研究证实[2],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防止视网膜病变的发展,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我院自2009年至2012年采用激光光凝联合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来自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本院眼科门诊及内分泌科住院病人,共120例,采用单盲随机对照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A组)、对照组(B组),A组60例中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56.63±7.5,B组60例中男29例,女31例,平均年龄54.36±8.1,两组糖尿病病程分别为8.6±4.0、8.0±4.1,经内科确诊为糖尿病,经眼科散瞳查眼底及眼底荧光造影(FFA)检查证实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于增殖前期,且无严重的高血压病和肾脏疾病。无外伤及内眼手术史。所有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选用降糖药或胰岛素控制血糖。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的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辨证分型是根据临床表现及眼底变化进行辨证,分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夹瘀、阴阳两虚夹瘀。但阴阳两虚夹瘀型在眼底上往往是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在本治疗论述范围内。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控制血糖在10mmol/l以下,两组患者均行视网膜光凝术,采用氩激光对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具体方法为:光凝范围为视盘上、下和鼻侧距视盘1PD以外,颞侧上下血管弓以外和黄斑颞侧2PD以外至赤道部的视网膜。光斑直径在后极部300um,中周部500um,曝光时间0.2s,能量以产生Ⅲ级光斑反应为度;每个光斑间隔一个光斑直径,约1000~1500个光斑,分3~4次完成。每次光斑数300~500个,每周1次。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后,采用与治疗前相同的检查设备和方法复查视力、治疗组在光凝术后均给予中医辨证口服中药治疗,每天1剂,连服1月。对照组给予普拉洛芬眼水点眼。中医辨证,阴虚燥热型:症见口干多饮,多食易饥,形体消瘦,眼外观正常,视物稍有模糊,舌质红苔少或薄黄,脉细或弦。眼底镜检查可见出血点(斑)、微血管瘤、硬性或软性渗出,少许新生血管等,治宜滋阴润燥,活血通络,方用一贯煎加减:沙参15g、麦冬15g、当归12g、枸杞15g、川楝子10g、知母12g、黄柏10g、生地15g、丹参30g、若出血色鲜红者加白茅根30g、生蒲黄15g、燥湿明显者加花粉12g、葛根15g、石斛15g。气阴两虚夹瘀型:症见神疲乏力,口燥咽干,头昏自汗,自觉视力明显下降或视物模糊不清。眼底检查可见出血斑(点),或微血管瘤,或新生血管,或有软性渗出。治宜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用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党参15g 茯苓15g 黄芪30g 生地15g 麦冬12g 泽泻10g 丹皮10g 山药15g 丹参30g 花粉12g。网膜水肿甚者加薏仁30g 车前子15g, 渗出多者加浙贝10g 鸡内金10g。
1.4 疗效判定标准: 以最后一次随访时的观察指标进行疗效评价。显效:视力提高2行以上,眼底出血、渗出吸收,微动脉瘤及新生血管消失或减少;有效:视力提高1行以上,眼底出血、渗出吸收,微动脉瘤及新生血管明显减少或改善;稳定:视力波动在1行以内,眼底病变改善不明显;恶化:视力下降2行以上,眼底出血或渗出或网膜水肿加重。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
2 结果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治疗后的结果差异具有显著性,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表1),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经x2检验,x2=9.542 p=0.024,见表1、表2及表3。
3 讨论
3.1 中医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认识,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目通过经络与脏腑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气血与精气的滋养,使目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同时脏腑的病变不仅在目有所表现,而且影响目的正常功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与中医“视瞻昏渺”相近。无论糖尿病初期的阴虚燥热,还是中期的气阴两虚夹瘀,阴虚是贯穿糖尿病全过程的病理变化,血瘀贯穿了DR发生发展的始终。肝肾阴虚,阴精之血不能上养瞳神,则视物不明;阴精亏损血脉不充,致血运不畅,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气阴两虚日久,瘀血阻滞脉络,阴虚阳亢,肝火上炎,血为热迫,离经妄行;或病久气虚,气不摄血,目络之血失统,均可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