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探要
摘要:课程设置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其课程设置还很不完善。本文对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及其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结合医学院校实际提出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路,提出“两大板块,三平台统一,两层次衔接”的课程设置。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课程设置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在我国的兴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治理模式、政府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及“公权与私权理论、政府职能理论、政府有限理论和服务型政府理论”等理论的深入探讨密切相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于1998年进入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后,一批高等院校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纷纷设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或专业方向。近十年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虽然获得了快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还很不完善。就其课程设置看,既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要求,也没有形成公认的比较完善的课程设置体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培养人才的竞争力。本文立足于医学院校实际,探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既能使专业办学方向更加明确,也有助于提高其培养人才的竞争力。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特征及其课程设置概况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特征: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从设立迄今,虽然经过了10余年的发展历程,但仍然属于发展中的新兴专业。从其发展的背景与进程来看,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1.起步较晚。早在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就已经掀起了研究社会公共事务的又一个高潮,而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西方国家也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实践,如撒切尔夫人的英国公共事务部门改革等。在理论先导与实践验证的基础上,西方国家的公共事业专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
2.增长的速度之快,增加的院校数量之多,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各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实属少见。
3.专业方向较多。教育部在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时,根据学科性质与社会发展需要规定了文教、卫生、体育、环保、社会保险等5个专业方向。各个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在这些专业方向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的条件与区域发展需要还进行了其他专业方向的招生与培养。
4.所授学位差异性大。根据湖南师范大学学者所做的抽样调查,目前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学生主要的学位包括有二类[3]:一类为管理学学士;一类为专业学位(如教育学、医学、农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等)。
5.专业定位还不很明确。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将与公共事务相近的若干专业综合而成。由于公共事业所涉及的面较广,内容纷繁复杂,因此很多院校尽管已经设置了该专业,却仍然对其定位模糊。各个院校对该专业的学科性质、所涉及的范围、培养模式与规格等方面的认识均存在较大差异。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概况:现阶段,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还处于不断的探索过程之中。虽然教育部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了明确规定,即“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 上一篇:探讨青年人胃癌临床及病理特点
- 下一篇:非急性肾衰为主症的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