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油画婚俗礼仪题材之比较
一、中西方文化历史宗教背景的差异形成婚俗礼仪的不同
婚姻是人生中的重要篇章,不论中西方,不分民族,都备受重视。中国古代传说中伏羲和女娲结为夫妻,繁衍人类,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被尊为媒神。《圣经》中有关亚当和夏娃的传说被认为是西方最为经典的婚恋故事。
中国是礼仪之邦。形成于西周五礼(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之一的嘉礼是调和人际关系、增进感情沟通的礼仪。主要包括: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等。所以婚礼作为“嘉礼”的主要内容是人生最重要的婚俗礼仪之一。由于地理、历史、文化、宗教、民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西方的婚俗礼仪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古代中国地处封闭状态的大陆地域,生存地理环境与西方地中海沿岸的多民族地区有很大区别,也不同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和工商业较发达的海洋民族。中国历史文化植根于农业社会基础之上,存在几千年的封建小农经济使得中国婚俗文化和价值观与西方不同。汉族在中国占相当比例,所以,以汉族为主体的传统婚姻价值观受到封建思想特别是儒家传统宗法思想的影响。《礼记·昏义》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就表明了婚礼作为人伦之本的意义和作用。中国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注重家族延续的文化传统。中国人重视婚姻,除了男女两者的结合,更重要的在于婚姻服务于家族,它与中国人以家族为核心的价值观紧密联系。婚姻在祖先和后代之间架起桥梁,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是家族延续的重要环节。“男尊女卑”以及“男本位”的思想在中国旧时婚姻多有表现。相比较而言,西方国家的婚俗礼仪主要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旧约·创世记》中说:“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在基督教传统中,婚姻被视为神圣的,是男女双方爱情的归宿,是上帝的诫命。”男女都是上帝的儿女,应该平等,缔结婚姻的目的是为双方长相厮守,注重的是感情而不完全是家庭的利益和声望,所以西方婚礼反映出男女双方地位的相对稳定。不论是伏羲、女娲的结合,还是上帝赐福男女让他们生育后代,在人类繁衍延续这个方面中西方都是相同的。
二、中西方婚俗信仰的差异
“千里姻缘一线牵”,中国传统婚姻观认为男女双方在诞生之日就被月下老人用红绳系足,命中注定而不能更改。而和合二仙是和美团圆之神,祝福夫妻相爱美满。现实生活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映古代社会家长制度和包办婚姻的观念。旧时的婚俗礼仪中存在许多封建迷信的成分,如议婚时看男女双方“生辰八字”是否合。婚礼选择良辰吉日,庆典则隆重、繁杂、热闹,渗透着“早生贵子”“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人伦信仰。
基督教认为婚姻是上帝设立的,是神圣庄严的,是婚姻当事人永远的约定,男女双方的结合以爱情为基础。西方神话中有关人间婚姻的爱神很多,如古希腊神话中的阿芙罗狄特、厄洛斯,古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和她手持神箭的儿子丘比特。西方的婚礼仪式庄严、圣洁、浪漫,更多的是亲朋好友对新人的祝福和对上帝的感恩。从月下老人的红线到丘比特的神箭,有形无形的轨迹说明中西方婚俗中男女双方的结合都需要媒介的牵线。
三、中西方婚俗礼仪程序的差异
中国婚俗礼仪由来已久,有“三书六礼”之说。“三书”即聘书、礼书、迎亲书,“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礼”在周秦就已经盛行,再后来衍生发展出更多的内容和步骤,其中的“议婚”在元朝婚制中确立,成为订婚程序中的首个礼仪。中国传统婚礼仪式是对祖先的祭拜和祈求,多在新郎家中举行并由男方家长主持,具体仪式程序包括:议婚、纳采、纳币、铺房、亲迎、下轿利市、拜堂、喜宴、坐帐、撒帐、合髻、合卺、闹房、新媳妇见姑舅、庙见、回门,等等步骤。
西方传统中,婚姻属于教会的管辖范畴,所以具有神圣的含义。在四五世纪,教会开始要求结婚的基督徒从牧师那里得到祝福,教会的婚礼仪式逐渐形成。到12世纪初,完整的基督教会婚礼仪式出现。地点一般都在教堂举行且由牧师主持,婚礼过程贯穿着对上帝的感恩。仪式包括:新人进教堂、主礼牧师致词、咏唱、祈祷、读经献诗、牧师证婚,新人宣誓、互戴戒指,签署婚书、祈祷,咏唱诗歌、祝福新人、礼成,奏乐,新人向宾客致谢、举行婚宴,等等步骤。通过以上比较说明了中国文化中以血缘为纽带的集体意识占主导地位,所以中国婚俗礼仪热闹繁琐,而西方文化则以人为本,婚俗礼仪简洁神圣。但是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新人的祝愿都是相同的。
四、中西方油画中婚俗礼仪题材的内容
油画来源于欧洲15世纪之前的蛋彩画,主要服务于宗教、皇权、贵族等统治阶层,后经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的改良而发扬光大,因他做出的贡献,后人誉其为“油画之父”。在西方油画中有关婚俗礼仪题材的作品广为人知,这也反映了经济的繁荣促使油画逐渐生活化、普通化的发展轨迹,成为世俗大众都能接受的艺术形式并逐渐成为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绘画方式。文艺复兴早期扬·凡·艾克的油画《阿尔诺尔芬尼和他的新娘》就是记录了一对新婚夫妇宣誓的神圣场面,根据圣经中夏娃是从亚当左边的肋骨出生的传说,画面中新郎站在新娘的右边。整幅画纤毫毕现,油画家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婚礼的真正目击者和记录者。拉斐尔成名之作《圣母的婚礼》中仪式在广场举行,视觉中心是代表神的意志的主教,约瑟将订婚戒指戴在玛利亚手上。其余人物分列两侧,形成对称构图。画中圣母温情、青春,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所崇尚的人文主义思想。16世纪意大利韦罗内塞的《加纳的婚礼》表现的是贵族们欢快的婚宴场面,整幅画场景恢宏、色彩鲜明、人物众多。尼德兰画家勃鲁盖尔的《乡村婚宴》则展现了当地村民狂欢的婚宴风俗,画面构图奇特,视点最终落在中间偏右远处的新娘身上。17世纪荷兰伦勃朗最出色的作品是晚年的《犹太新娘》。画中新郎含情脉脉地注视着妻子,手的姿态充分表达出爱的语言。人物情感真实朴素,渲染了美好、亲切、虔诚的氛围。18 世纪英国荷加斯是著名的组画大师。当时社会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和没落贵族通婚的现象,双方通过买卖婚姻各取所需。《时髦的婚姻》就反映了两个阶级通过男女婚姻互相利用又互相倾轧的故事,画家对这一极端功利的社会现象通过油画进行了揭露和嘲讽。法国格勒兹的《乡村新嫁娘》描绘了在家长的同意主持下,公证人作证,男方交纳订婚礼金的情节。19世纪俄罗斯菲多托夫的《少校求婚》则表现了没落贵族放下架子同当时社会地位卑微但很富有的商人结亲、求婚的场景。20世纪夏加尔的《马戏场的婚礼》《新娘》等通过梦幻的色彩和情节表现时代变化中的婚礼。
- 上一篇:中国古代雁画寓意研究
- 下一篇:非线性建筑的东方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