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美与现代美的诠释
2013年国家大剧院推出了中意两国共同制作的歌剧《纳布科》,世界级大师多明戈的加入以及威尔第诞辰两百周年的时机使其受到了很大关注。作为国家大剧院的保留剧目,《纳布科)今年4月底再次上演,虽然演员阵容以及乐队指挥有所改变,但是舞台布景、服装以及戏剧表演均保留了去年的制作。今年《纳布科》上演一个月之后,威尔第中期代表作之一的《游吟诗人》在大剧院亮相。虽然<游吟诗人》在音乐剧作上比《纳布科》更为成熟,两部歌剧的题材也有所差别,但是音乐风格的统一却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一个月内上演的这两部歌剧在制作上却有着很大出入,同一音乐风格下的不同制作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效果,显示了不同美学标准下的两种“产品形态”。舞台上的每一次诠释都“活化”了固态的歌剧音乐本体,因为,作为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还隐含除作曲家以外的多个作者——导演、舞台设计、服装设计、灯光师、乐队指挥、表演者等等,一部歌剧在舞台上的最终效果还需依赖多位创作者的共同劳作,这同样是百年之后我们仍旧愿意前往剧院反复聆听同一部作品的原因所在。
一、不同的题材,相同的立意
《纳布科>选用了圣经题材,《游吟诗人》的题材取自15世纪贵族与底层的世俗矛盾,它们的戏剧题材虽然不属于同类,但两部歌剧在核心立意上却表现出同一性——即“宿命”对剧中人物命运的主宰,这种命运往往呈现出悲剧性的效果:《纳布科》中是阿碧凯利的悲剧,《游吟诗人》中则是鲁纳家族和阿苏茜娜家族共同的悲剧。悲剧性题材的歌剧要求呈现方式的,否则歌剧的整体冲击力和感召力则会被削弱。可见,这类复杂歌剧的呈现方式直接体现了制作团队对歌剧的理解深度,也影响着观演者对歌剧的理解,这同时还为两部歌剧制作的比对提供了一个契机,即不同美学理念指导相同立意作品所体现的不同诠释。
被威尔第自诩为“艺术生涯开端”的《纳布科》是其早期作品,《游吟诗人>则是威尔第中期三大杰作之一,威尔第经过十余年的磨练其作品的戏剧性在《游吟诗人》时明显强于早期作品,也就是说后者的音乐张力在表达戏剧的冲突时更为得心应手,其呈现出来的效果也更为自然。因此,《纳布科》的制作难度实际高于《游吟诗人》,因为当音乐承载戏剧无力时,其他方面的设计便承担了弥补戏剧性的任务。然而,重释《游吟诗人>也非易事,对于一部广为熟知的经典作品来说,每一次重演时观众的要求也会更高,重新解读对于整个团队的创意要求也相应更高,即使《游吟诗人》在国家大剧院是首演,这也是难以回避的问题。
二、《纳布科》:还原经典
此次国家大剧院版《纳布科》的导演吉尔伯特·德弗洛虽然与多个世界级的歌剧院合作排演名作,但是<纳布科>是其第一次执导,德弗洛对待这部歌剧的定位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还原经典,希求用原始和古典的方式来呈现。
导演定位的“原始和古典”主要通过舞美布景得以体现。《纳布科》的舞美设计由曾获奥斯卡奖的弗里杰利奥夫妇担纲,他们的设计整体基于写实,不论是耶路撒冷圣殿还是巴比伦皇宫或是幼发拉底河河畔都用符合历史风格的建筑布景表现出来,此次的舞台布景中还加入了多媒体,它更为方便和逼真地展现如大殿坍塌等大幅度的布景变化。对称而宏大的舞台带来了匀称的古典形式美,这种视觉效果易于将音乐的典雅和宏伟传达出来,而这正是威尔第本人的歌剧美学。在相对有限的空间内利用垂直空间打造了更为丰富的层次是对称舞台中的新意,圣殿和花园场景的舞台被分为上下两层,多层次的空间为戏剧化的表演走位提供了多种可能。然而,这个舞台的设计没有考虑到全部观众的视阈,在三层楼座观演时舞台上方有很大一部分都属于盲区,因此对于这部分观众而言垂直的空间感并不能体现出来,上宽下窄的舞台也使演员在下层演唱时,观众产生视觉上的压抑感,从而直接影响到声音的传达。
戏剧连贯性是19世纪歌剧中最为强调的美学宗旨之一,而频繁的转换场景则是破坏戏剧连贯性的主要原因,而《纳布科》就存在这个问题。此次制作的一大亮点则是在场景转换之间以希伯来圣经经文多媒体幕布“填补空隙”,这对于减缓换景造成的戏剧停滞无疑起到了缓解的作用。当歌剧本体的创作出现戏剧节奏问题之时,舞美能够予以补偿,这便是歌剧制作的任务和魅力之一,而通常追求写实的舞台很难在这个问题上做出突破。此次的<纳布科>利用多媒体创意平衡了写实布景与戏剧间隔存在的矛盾,这无疑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与舞台写实风格相同,演员的服装风格同样偏向于古典:颜色艳丽、装饰性较高,纳布科和费蕾娜的服装主色调是金色和红色,与他们相对的阿碧凯利着蓝色调的服装。单独而言,这种色调的对比以及华丽的装饰确实给人惊艳之感,然而,在诸多人物或是合唱同时出现的场景中,装饰复杂的服装并置不免使人眼花缭乱,加之舞台布景本身的绚丽和复杂,视觉上的累赘感在所难免,这距离导演所谓的“抽象的奢华”似乎还有一些距离。
当然,从整体上看,《纳布科》真实、艳丽的效果还是很具吸引力,细节上的处理也彰显了制作的细腻及其对历史的尊重。古典美在音乐中体现为对称、典雅和张力之美,《纳布科》“还原经典”的制作理念是历史主义视野之下以视觉配合和烘托音乐古典美的呈现,其中制作者的目标在于无限接近作曲家的美学理念,我们所看到的更多是一个融于一身的整体,而这个整体的核心是作曲家。
《纳布科》中的阿碧凯利由孙秀苇扮演,纳布科由袁晨野扮演。也就是说这一场实际基本是由中国人演绎。孙秀苇曾在意大利从事歌剧表演,可谓是舞台经验丰富。她去年已经演过此剧,因此她的表演无疑十分娴熟,她的意大利语发音标准,其声音的抒情张力很强,因此在控制咏叹调长音的强弱上颇显到位,这对于演唱威尔第的作品是相当重要的。这一场表演中她虽然开场时稍显紧张,但越往后越投入。值得一提是另外扮演安娜的“小将”李欣桐,她的声音亮度很高,虽然演唱部分偏少,但是每次出声都给人清新之感,笔者认为将对于威尔第的作品她更适合于19世纪初的意大利歌剧。纳布科一角设定由男中音演唱,主要是由于过往身份需要坚实厚重的声音,但是袁晨野的声音在此剧中并未完全将这种美学特性显示出来,整体上略显单薄,在与乐队全奏重合时音量略小。而中国演员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声音,而是表演过于呆板,更多是在“唱”而非“演”,比如纳布科在与阿碧凯利周旋时,纳布科就不应只是面对观众将两手摊开,一个动作多次重复容易造成机械的感觉。其实在歌剧表演中,声音应该由表演带动而非单纯关注技巧,有时候只注重“完美的声音”反而在情绪激荡之处磨灭了戏剧所需要的那种不够完美而能彰显情绪的声音。
- 上一篇:浅析我国在线音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途径
- 下一篇:纯粹的学者人生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