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建筑的东方审美观
一、“非线性建筑”概念的由来和核心思想
“非线性建筑”一词最早来源于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当时,他将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辛辛那提阿罗诺夫中心、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扩建三个建筑称作非线性建筑。他认为最具代表性的非线性建筑“采用了混沌的思维方法,那种非逻辑的逻辑序列,非秩序的混沌的秩序”。
对于“非线性建筑”设计的非线性理论也被越来越多的理论人士所研究。我们通常认为,非线性传达的是一种不稳定的、不受决定论控制的世界观。相对于强调单一、均匀、稳定、有序的线性理论,非线性思想更接近真实的世界,即“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
尽管非线性建筑作为一种新概念,理论界没有统一的界定,不过大致上可以把具有非线性特征,或通过非线性的思想逻辑生成的建筑称为非线性建筑。如扎哈·哈迪德后期的作品:广州歌剧院、伦敦水上中心;伊东丰雄的仙台媒体中心、我国台湾台中大都会歌剧院;矶琦新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上海喜马拉中心等在本文中都可纳入广义的非线性建筑范畴。
二、“混沌”是非线性建筑的重要美学特征
查尔斯·詹克斯所提到的混沌思维,即为非线性设计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同时“混沌”作为一种美学特征,也反映在很多非线性建筑的设计结果上。
“混沌”意象在很多非线性建筑中都有表达。如矶琦新设计的上海喜马拉雅中心,其中第3层的展厅部分,标志性的异形体“林木”结构,通过计算机生成,随机涌动的形态,呈现出混沌、神秘、仿生的美学意象。再如伊东丰雄设计的仙台媒体中心,管状不规则的海草形柱子被凝固在透明的玻璃盒子中,同样表达出了有机、混沌的非线性意象。
三、“混沌”的东方哲学渊源
“混沌”是中国古代对自然宇宙原始状态的认识之一。《道德经》有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从中,我们可以洞察到中国古代理解的“混沌”思想,即宇宙在形成、分化之前所具有的原始、浑然一体的状态,而这种状态虽然模糊,规律不明显,但实际上是存在着某种规律的。
这种对宇宙自然的认识,也体现在中国古代的书画作品中。中国画的混沌美突出表现为模糊性、随机性的特征。中国画最突出的境界特征就在于用水墨的虚幻、随意、含蓄的手法,表达宇宙不可言其形、不可名其状的混沌性。
四、现代混沌理论与传统混沌学说的共通点
现代混沌理论属于非线性理论的重要部分,混沌思想属于非线性思想的重要内容。很多非线性建筑“采用了混沌的思维方法”。
现代混沌科学,作为20世纪物理学的第三次大革命,尽管其学术定义至今没有统一一致的意见,但很多定义的本质含义都差不多,它从气象学和非线性动力系统所反映出的规律入手,揭示了一种确定系统下存在的随机现象。用通俗的话来讲,现代混沌理论可以表述为:“表面看来,具有混乱模糊、没有规律的特征,但实质上在表象背后却隐含着规律(不是线性的,而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这种结论与中国古代的混沌宇宙观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模糊和表面没有规律序的特点,对应了老子“道之为物,唯恍唯惚”的含义;而表象背后存在隐性规律的特点,则对应了老子“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的说法。通过对非线性建筑“混沌”美学特征的研究,发现中国古代道家哲学思想与现代非线性思维观下的混沌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东方文化精神的当代建筑,因此有了与世界建筑最新潮流结合的思想基础。
结语
非线性建筑作为一种潮流和趋势,已经不可避免地向我们走来。虽然这其中西方建筑师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但是,我们透过非线性的思维观和传统东方审美观的交集,能够很敏锐地感觉到东方传统哲学观和美学观中所蕴藏的“非线性”智慧。同时,随着西方社会“人与自然二元对立”思想的逐渐消弭,西方建筑师的作品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了对自然的亲和。而我们也能够看到如矶崎新、伊东丰雄等一批日本建筑师在此领域留下的丰硕成果,使我们感受到现代设计理念和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非线性建筑将在现代非线性理论与东方传统美学的浸淫下,继续发展进步。
- 上一篇:中西方油画婚俗礼仪题材之比较
- 下一篇:论元代文人花鸟画的艺术审美取向与艺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