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服务型政党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一
建设服务型政党,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巩固党执政地位的根本。
我们党历经了九十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处历史方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党的十六大概括为: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历史方位的变化,要求中国共产党“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2〕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3〕
众所周知: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党的执政有着特殊的条件和基础。那时,实行的是以党代政的体制,加上那时基本上所有的生产、生活资料都由政府严格按照计划进行配置,而且是用一种近乎绝对平均主义的方式进行分配,这就使得群众对政府有着强大的依附性。这样的条件,也铺垫了党和政府有效地管理和控制社会的条件。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在我国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的发挥,使群众在经济生活中的自主性进一步增强,对国家、政府的依附性大幅度的减弱。与此同时,随着个人权利的主张不断扩展,群众的利益诉求向多元化方向提升,加之现阶段难以完全抑制的严峻的阶层分化、阶层流动的阻塞和社会组织水平的下降,均对党的领导水平、对国家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面临着新的复杂形势。因此,今天的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根据变化了的现实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然要求国家和社会的治理组织架构是以现代治理理念为基础,也就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组织体系必须是以公共服务为目的的,是服务型的组织体系。这种服务型的组织体系是以民主法制为运行基础,善于解决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的组织体系;是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组织体系;是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充分运用包括现代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技术手段来提高效率的组织体系。
而服务型政党正是现代意义、特别是治理体系现代化所要求的服务型组织体系。服务型党组织提供的服务,是以公益和互益为轴心的,它体现的是治理体系的最基本的精神和原则:治理依托服务,以服务实现治理。这种服务是与多元利益关系(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与多元的利益需求(个体的、群体的、现实的、未来的、全局的、局部的)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它需要依靠经济组织、自治组织、民间组织、社会团体,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参与;同时,它还需要结合具体实际,形成多种参与方式,建立像民意调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协商谈判制度、公民投票制度等民主化、科学化的公众利益诉求机制、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制度。执政党坚持这样的“服务”,既能弥补“市场失灵”,也可以弥补“政府失灵”,保证“立党为公”,执政党坚持这样的“服务”,才能“执政为民”,维护公平正义的原则,推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由于现代服务的核心是公益,这就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多元利益关系中的协调和引导作用。由于现代服务不是单向度的,它是互益的,这就要求党组织通过服务,逐步培养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共同体意识”,促进服务向“相互服务”、“群众互助”方向转化和发展,使服务促进更大的人际互动。这种新型社会服务,就会像一根传动轴,把社会每个居民、单位都带动起来,共同营造现代人精神和物质生活的美好家园,创设社会和谐。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服务型党组织的建设,正是有效治理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在现代治理体系建设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内在要求。
二
建设服务型政党,是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铺垫坚实的社会基础。
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有着不同的内容,但两者之间却具有紧密的内在关系,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要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同步推进。而且在一定意义上,社会治理的进步,还应该是国家治理发展进步的基石和前提。因为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发端于并且日益脱离社会的国家,有着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的需要,其国家的政治职能的履行,必须以社会职能的履行为基础,它包括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在阶级统治之外的一切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国家治理必须以社会治理为基础。
“服务型”政党建设,是十八大首次提出的新概念,预示着我们党执政理念和方式的嬗变,是政党功能的新定位。而我们党在社会生活中的全部的工作(也可以理解为“功能”)就是“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4〕而这十二个字中,“服务群众”是精髓、是核心。因为,服务群众,是党推动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根本和基础。“服务”,应该是党组织主要的工作任务。服务群众,就能促进“推动发展、凝聚人心、促进和谐”这些社会治理目标的达成。
- 上一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键在党
- 下一篇:基层党内民主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