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平台:课程基地建设的关键
江苏省于2011年开创性地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工程,其义旨在于打造“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1]。课程基地建设“成效日益凸显”,但仍须继续“加大建设力度、不断深化、生发新的内容”,充分发挥其作为实现“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标”的“平台和路径”作用。[2]
课程基地建设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发展平台的确立、架构及建设策略。启东市大江中学于2012年获准为江苏省普通高中科技创新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单位,将发展平台作为课程基地建设的“命脉”,取得了突出成效,开发的科技创新精品校本课程“学会发明”荣获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基础教育类)一等奖。本文以启东市大江中学实施的江苏省普通高中科技创新课程基地建设为例,谈谈如何确立课程基地建设的发展平台,与课程建模、资源开发、物化装备、项目实践、文化浸润和师资研修“六大平台”为基础的发展平台架构及建设策略,以期能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一、如何确立课程基地建设的发展平台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应立足课程基地建设的义旨,确立适切的发展平台。平台是一种基础的可用于衍生其他产品的环境和发展载体。发展平台既是课程基地建设的目标,又是课程基地建设的实施途径。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是基础教育内涵发展、转型升级的探索,是现有教学课堂的延伸、升华和互补,肩负着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使命,以及时代所需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发展平台。启东市大江中学在实施江苏省普通高中科技创新课程基地建设时,严格遵从课程基地建设的义旨,充分发挥学校传统、特色等教育优势,确立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融合的课程建模、资源开发、物化装备、项目实践、文化浸润和师资研修“六大平台”,形成了课程基地建设“六大平台”为基础的发展平台架构(如图1),努力实现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资源的丰富性、教育内容的选择性、教育环境的生态性,教育效果明显。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在确立发展平台时,要坚持五个“有利于”:(1)基于校本底色、课程统整、思维品质和技术创新,有利于“在重点打造特色课程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学术内涵,发展群体教师的专业素养,用更加积极阳光的探索心态为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生活奠基”[3];(2)理念、方法、路径融合,有利于设施设备、课程、师资、资源的统一,提升课程教学的内涵,形成资源服务的网络;(3)展现知识生成的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4)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5)整合单一功能、形式、内容的活动资源,有利于构筑综合、立体、互动、高效的发展平台架构。
二、“六大平台”为基础的发展平台架构及建设策略
(一)课程建模:构筑核心内容教学平台
课程基地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课程基地建设需要科学的课程结构和合理的课程安排。课程的主题来源可以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类型可以是单一学科课程或综合课程。无论选择什么课程内容,都需要从学生发展和学校实际出发,将现有课程基础与开发课程资源有机结合,合理安排,不断试验改进,彰显特色,发掘优势,逐步形成以精品课程、特色课程为重点,以相关课程为支撑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模型架构。启东市大江中学通过全面梳理提升“发明创造”等已有校本课程,结合新课程中“通用技术”等国家课程和省市地方课程要求,新开发了“科学活动”等课程,并不断试验改进,打造出“学会发明”等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形成了由系列课程支撑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模型架构(如图2)。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在课程体系模型架构时,要把握以下几点:(1)在目标上,指向科学素养提升与创新人才培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使学生不仅获得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且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在内容上,与现实生产和生活紧密结合,与科技发展前沿紧密结合,把科学探究和技术创新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3)在教学方式上,注重探究与体验,强调“做中学、学中做”,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专业发展、特长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升事业使命感、成就感和幸福感,使学校成为科学素养提升与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方式优化、社会资源整合的示范点。
(二)资源开发:丰富基地课程资源平台
课程基地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开发要以校本课程开发为重点,充分利用校内外相关资源,努力拓展课程资源选择空间和学习场域。王一军博士指出: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作为区域推进课程校本化的一种探索,正走向学校学习场域建构,形成一种新型校本课程开发模型。课程基地建设中环境、资源、学生、教师的重新定位及相互作用关系,构成了具体的学习场域。[4]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坚持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相结合、已有资源与开发资源相结合、校本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通过盘活和开发有关课程资源,开拓师生视野,拓展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使学校与有关行政部门、大学、企业、家长等构成综合性的课程资源支持系统。在校内:(1)充分盘活已有资源,如陈列馆和相关活动场所;(2)开发利用学校潜在资源,如建设完善天文馆、太阳能电站等;(3)改进和开发校本课程,开展专题研究,逐步完善课程资源共享库;(4)建立专题网站等其它平台。在校外:(1)建设“课程基地顾问委员会”,主动争取政策支持,与大学等机构联手共建;(2)建立“校企联盟”,与周边典型企业建立协作关系;(3)充分利用“家长学校”优势,加强沟通,来校讲座,协助开展课程开发与实施。
- 上一篇:博客空间示例下的教育文化特质研究
- 下一篇:用系统思维方法指导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