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论文知识 > 最新论文资料 > 教育 > > 详细内容

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之我见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学生作业的布置,也就成了老师们教学改革的一项难题:作业若多了,学生难以完成,学生家长也怨声载道,更重要的是,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若少了,又怕学生掌握不牢固。尤其是在减负的今天,组织好学生作业,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适量的、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在进行作业设计时的一些做法,与同仁分享。

  一、课堂巩固型作业

  现行我们使用的教材是湘教版,课本设计的作业有练习题,章节后有习题,每节习题又分为A组题,B组题,有的还有C组题。一般来说,练习题放在每小节的后面,题量为2~3个,难度不大,大多为概念题,作为预习时的自我检测题用是最好的,达到了掌握概念的目的,起到了预习的作用。而章节后的习题中的A组题, 题量为5个左右,相对于练习题来说,概念性要强,难度系数也不大,作为课内检测也很适当,能确保在下课之前完成。B组题,题量为4个左右,技巧性比A组题要强,难度适当,有选择性地作为课后作业也是比较好的。

  这是常规型作业,作业量不大。并且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性作业,力争既巩固课堂知识,又不加重学生负担。

  二、动手操作型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因此,通过动手操作和体验,可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的发展,更好地体验和理解知识。在教轴对称时,让学生学剪纸,如双喜、蝴蝶、花边,相互评比后,公榜出优胜者;在教勾股定理时,让学生剪三角形,动手拼接出勾股定理的证明、拼接九宫弦图等。这样的作业是学生最喜欢的,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此作业形式是要依教材内容而定的。

  三、小论文型的数学日记

  要求学生在每天完成家庭作业之前,花3~5分钟的时间,把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的知识在脑海里迅速回顾,并把重要的东西记录下来,达到让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小论文型的数学日记。

  通过数学课的学习,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了知识,掌握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技能技巧,因而可能产生一些心得、体会,如对概念的深化理解,对例题的新颖解法,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等等都可以写下来。坚持写数学日记,可以“逼迫”学生上课注意听讲,并且动脑子琢磨问题,把学到的知识归纳、总结,以便于牢固掌握知识和熟练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如在教三角形全等时,我要求学生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归纳总结出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方法,归纳出一些常见的几何证明题的辅助线的作法;而在教解直角三角形时,又要求学生归纳出解直角三角形测量模型;在讲完四边形后,要求学生对四边形的类型进行归纳和整理,构建一个知识网络图,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此作业的形式是文字型,作为知识的归纳与整理,字数不限,有时几句话就可以了,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四、纠错型作业

  学习既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查漏改错、融会贯通的过程。一门课程,知识漏洞越小,说明学得越好,考试时的成绩也就会越好,那些作业中出错越多的地方(或考试时出错越多的地方),往往就是知识漏洞最大的地方。

  每次作业改完后,要求学生对错题进行整理,找出错误的原因。尤其是对章节考试错了的题,一定要归纳,反思总结,直到弄清每个题考查的是哪个知识点,当时是错在哪,出错的原因在哪。将其中做错的题目及时记录下来,并整理成错题集,这些错了的地方就是知识学习的漏洞。这样在复习的时候,再督促学生经常复习这些错题,以类似题型反复练习,时间长了,漏洞就会补上,下次再遇到同类的题目就可以快速正确地解答出来了。

  此种作业为常规性的任务,但作业量不会大。

  五、命题型作业

  命题制卷型作业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研究性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我尝试让学生在周末自己命题,要求严格按期末考试卷的样式,多少个填空题,多少个选择题,多少个解答题,分值分别为多少,内容范围是哪里,并作好答案。下周选知识全面的作为考试卷。学生为了命好题,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查资料的过程就再一次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虽然辛苦,但也体验到了当老师的乐趣与神圣。而老师又再次实现了身份的转变,由作业的命制者转变为情境的培育者,由过程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咨询者,由作业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发展的合作者……在这里,教师不是“考官”, 而是学生完成作业的“伙伴”。

  此种作业一般是一章结束后,全班同学都必须参与的,一学期也就是4~5次。

  六、课前演讲型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名言。

  语文课每节课常设有课前三分钟,由同学们上台自主讲个小故事或朗读一首诗歌什么的,受此启发,我在数学课前也开展了课前三分钟,但由于班级人数太多,每周五节课,一个学期下来,每个人还轮不到一次,同时一个几何题,有时三分钟还不够,因此成立了数学课外活动小组,对数学有爱好的同学,自愿报名,轮流上台进行三分钟的讲演。由于内容自选,题型不限,绝大部分同学都非常乐意参与,但为了这课前三分钟,找题,请教,合作,热情很高,因为要在其他同学面前,把这个题讲清、讲透,所选的题,就不能随意,首先自己要会,会了还不算,还要理解,更重要的是思路要清晰,表达也要清楚。有些同学刚开始时,还有点不自然,要么是同学听不懂讲的什么,要么是只在黑板上写,而不敢讲,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大部分同学在台上都能表现自如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都有了。

  这种作业是学习小组轮流来完成的,每天一个人,一个题。

  教师真正的思维素养,就在于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能找出一些工作方法和模式,能够看见学生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

  构建数学作业的新形式,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一环。数学作业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并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培养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