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论文知识 > 最新论文资料 > 教育 > > 详细内容

论教职工联系学生制与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改善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猛扩张,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一些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实力较强的高职高专院校,经调整、合并升格为地方本科院校,它们的办学思路有别于传统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面向生产、服务、管理和科研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它们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明显不足,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英国教育家皮特·斯科特认为,大众化过程中和大众化之后,随着数量的扩张,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十分关键的,也是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问题[1]。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国政府组织实施了高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与此同时,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在构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过程中借鉴本科生导师制成功经验制定和实施了教职工联系学生制,本文仅从教职工联系学生制基本涵义、实践运行中存在问题以及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持续推进教职工联系学生制健康运行和良性发展,为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 教职工联系学生制是地方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一)教职工联系学生制涵义

  教职工联系学生制是指学校为了贯彻落实“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要求学校具备一定条件的教职工必须负责联系15~20名学生,对其大学四年的思想、学业、生活、职业规划等进行全过程、全方位指导,努力促进每个大学生个性化发展,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教职工联系学生制是一项教师参与人数多、覆盖全体学生的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对于教职工责任感的增强,能力、素质的提升,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教职工联系学生制主要内容

  教职工联系学生制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16号]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制定出来的,其精髓是通过教职工的启发引导,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思想火花,通过传授知识、教授智慧,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而健康发展。

  1 思想引导

  关心、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诚信意识和合作意识;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2 学业引导

  帮助一年级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了解所学专业培养目标和规章体制;掌握大学学习的特点和学习方法;帮助大学生适应学分制的学习要求,指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特长选择学习的课程,确立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对大学生选修、考级、考证、考研等给予建议和指导;指导高年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大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阅读专业书籍、撰写专业论文,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兴趣、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3 生活引导

  加强对大学生生活理想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指导大学生合理安排大学生活,学会正确处理学习、社交、恋爱及文体活动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所面临的困难、压力和挫折等。

  4 职业引导

  引导大学生制定适合个人实际的职业发展规划,积极开展就业形势和择业观教育,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和职业定位,提高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三)教职工联系学生制主要特点

  1 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

  专业性是高校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大学生的许多思想问题与所学专业有关。对于这些问题,正确的解决办法就是结合专业进行思想引导,教职工联系学生制就是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效结合的最好形式。高校教职工大多是专业教师,他们专业知识较丰富,科研能力较强,人生阅历较多,能够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2 个性化教育与集体教育有机结合

  教职工联系学生制规定一位教职工负责联系一个班级的15~22名学生,教职工在教学、科研之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实施因材施教,通过个别谈话、电话交流、QQ咨询、集体座谈等方式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各种困惑、愿望等,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大学生涯中付诸实施。

  3 分阶段、全方位进行大学生涯的科学指导

  教职工联系学生制要求全体教职工关注学生从入学至毕业整个教育阶段的学习、工作、生活等环节,对学生的教育具有整体性和一贯性,同时按照大学各阶段任务与要求的不同进行分阶段、全方位指导,指导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大一阶段,主要是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特点和要求,完成好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大二、大三阶段,既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面临着如何处理好学习、生活与社交三者关系的重要时期;大四或临近毕业阶段,考研、找工作、毕业论文(设计)等又成为学生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

  二 教职工联系学生制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地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重要制度的教职工联系学生制,是在借鉴本科生导师制成功经验基础上的一种创新。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19世纪后在欧美国家得以广泛应用和不断完善[2]。地方本科院校教职工联系学生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职工教育观念的变革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该项制度作为大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实践过程中潜伏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与危机。

  (一)传统高校教育管理理念未能根本扭转,教职工联系学生制需深入宣传,形成共识

  教职工联系学生制作为一种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其目的就是充分激发全体教职工的育人责任感和教育服务意识,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培养学习、科研、创新和做人做事的各种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是,有些教师传统教育管理理念根深蒂固,认为大学生教育管理是班主任、辅导员的职责,教师只负责教学与科研两大任务。实际上教书育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根本目的。正因为如此,教学过程中就要坚决摒弃重“传授”轻“启发”、重“说教”轻“引导”、重“管理”轻“服务”的倾向,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自主意识,否则就会导致大学生学习茫然,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