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论文知识 > 最新论文资料 > 教育 > > 详细内容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应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高校教师不仅要面对日益复杂的教育教学任务,还要完成越来越繁重的科研任务。高校教师会因不能及时有效地缓解工作上的压力、放松紧绷的神经而产生身心上的疲惫感以及对自己工作产生的挫折感,从而出现职业倦怠。早在1983年,美国教师协会在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中指出,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有37.5%的教师有严重的职业倦怠。在我国,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也不容忽视。调查结果显示,在15个行业的倦怠指数调查中,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运输从业人员,居第三位。[1]

  Maslach和pines认为“职业倦怠是在为人服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2]。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出现情绪衰竭现象,即平庸感增强,精神没有寄托。特别是只从事教学而不接触科研的高校教师更为严重。二是存在去个性化的表现,缺乏对工作的热情,满足于完成任务。对学生缺乏耐心和爱心,不愿意接纳学生,无视学生的情感而产生的不良情绪。三是存在低个人成就感,缺少职业效能感,成功的体验甚少,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自我价值低。四是产生强烈的身体不适感。许多有职业倦怠感的高校教师经常会感到身体不适,尤其是工作紧张时更是如此。

  职业倦怠不仅影响高校教师个体的发展,对学生、高校和社会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具体的说,对高校教师个体而言,长期职业倦怠会使高校教师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对学生而言,职业倦怠往往使教师对工作的投入减少,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消极的情绪和态度也会“传染”给学生,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对高校和社会而言,职业倦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高校教师的职业形象,也不利于高校师资的稳定和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河南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分析

  (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本文采用我国学者李超平和时勘所开发的MBI-GS问卷修订版,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14年上半年就职业倦怠对河南省高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00份,回收1045份,回收率约为95%,对问卷进行初步整理后,保留有效问卷1020份。在随机抽样调查的过程中,考虑到了样本的性别、年龄、教龄、职称和所属学科的比例。

  本文采用七点自评方式的量表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从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进行量化分析。计分方式是0-6分,七点计分的中间数为3分,3分以下者表示职业倦怠较低,3-4分者表示职业倦怠比较严重,4分以上者表示职业倦怠非常严重。本次调查的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职业倦怠各维度得分情况

  维度平均数(M)标准差(SD)情绪衰竭2.24900.9557去个性化2.39020.8427低个人成就感2.53300.8311注:“M”代表“Mean”,“SD”代表“Std.Deviation”。

  结合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较低,三个维度的倦怠程度相对均衡,其中,低成就感相对稍高,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比较接近,数值相对较低。虽说河南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并不严重,但三个维度的平均值都在2.5左右,如果不及时采取预防和缓解措施,很可能会导致倦怠程度的进一步发展。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二)河南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差异比较

  虽然同是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也会因不同性别、年龄、教龄、职称等不同而不同。下面具体分析职业倦怠在以上不同因素条件下表现的差异。

  1.不同性别教师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上的差异

  表2显示的是不同性别教师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上的差异。从调查结果来看,男女两性教师在职业倦怠各维度上均存在差异。女教师在三个维度上均高于男教师,特别是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都已超过2.5,说明河南省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凸显。原因可能在于,近年来女教师相对男教师来说在社会特别是家庭的压力越来越大,她们不仅要努力工作,还要照顾家庭孩子,整体上女教师的职业倦怠稍高。

  表3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职业倦怠在三个维度上的倦怠程度总体上看是在不断加重。在36-45岁年龄段相对严重。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在46岁及以上的年龄段比36-45岁年龄段稍微降低,可能是因为,此时已处于职业生涯末期,他们产生了要享受自己最后教学时光的想法。但是在低个人成就感方面,46岁及以上年龄段的职业倦怠已经比较严重了,这是因为在职业生涯的末期,感觉自己不再具有重要价值,成绩平平,希望早日退休。

  3.不同受教育程度教师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上的差异

  维度教育程度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MSDMSDMSD本科及以下

  表4显示,硕士学位的高校教师在情绪衰竭上明显低于其他学位的教师,但是在去个性化方面却远远高于其他学位的教师。博士学位的教师情绪衰竭高,是因为博士学位教师往往对工作环境等各方面的期望值比较高,而当期望与现实之间产生差距时,他们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进而对自己的工作采取一种冷淡、不负责任的态度。低个人成就感在不同学历中表现均衡,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倦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