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交媒体的大学生求职模式探微
求职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形式。近年来,社交网站正逐渐成为招聘企业和求职者之间新的信息沟通渠道。全球人才测评机构SHL发布2013年全球企业中国区测评趋势报告显示,六成企业选择通过社交网站发布招聘消息、收集应聘者资料等。目前互联网已经超过校园招聘会、现场招聘会等渠道成为应届大学毕业生获取招聘信息使用最多的渠道。在2013年有80.5%的应届大学毕业生选择使用互联网获取招聘信息,25%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将社交网站列入求职的重要网络信息渠道。《2011/2012工作世界报告》指出,在受访的中国企业中,尽管目前只有28%的企业在利用社交媒介招募人才,但高达85%的受访者认为未来社交网络将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1]可见,社交媒体的广泛普及和应用将极大地影响大学生求职,日益成为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力量。
一、 社交媒体求职的理论基础
随着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的广泛应用,在报刊、网络和综合性期刊上有一些文章探讨了社交媒体招聘和求职的特点及其应用方法。本文研究的是高校毕业生借助社交媒体发布求职意向,关注、转发招聘信息,用社交媒体记录应聘历程,查找求职攻略,分享求职经历,为实现就业目标付出努力的过程。本文从劳动力市场搜寻和匹配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六度分隔理论的视角,对社交媒体与大学生求职的关系进行理论探索。
以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彼得·戴蒙德、戴尔·莫滕森和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劳动力市场搜寻和匹配理论,该理论综合考虑三方面的内容:劳动者寻找工作的行为、雇主提供职位的行为,以及人和职位之间的匹配问题,认为求职者个体在一定时期内得到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劳动者的个人特征、地区劳动力需求状况和工作搜寻途径等因素密切相关。[2]在劳动力市场中,有一群求职者在寻找合适的工作,同时存在一些企业希望招募恰当的雇员。每个求职者有自己特殊的偏好、财富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每个空缺岗位提供不同的工作环境、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由于劳动力市场存在摩擦,雇主和择业者之间互相要找到对方是有成本的,求职者掌握空缺职位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为此付出的精力和财力,并且他的付出会加速上升,人才需求方的搜寻成本也会随着查找时间的延长而加速上升。这个相互寻找的过程意味着,工作岗位闲置与失业并存将不可避免。现在的大学生求职在时间、资料、交通、住宿、服装、通讯等方面花费较大,却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因此,要提高人和职位的匹配效率,就要构建用人方和求职方之间有效的交流方式。社交媒体求职是通过网络投递求职资料,使得资料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通过网络测试面试,可以实现异地评估,减少往返交通费用;通过精准匹配技术,降低求职盲目性;通过社交媒体进行相互的背景调查,使双方作出合理决策。这样,社交媒体可以成为劳动力市场搜寻匹配过程的传导中介,为招聘求职双方降低搜寻成本,提高大学生求职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基于社交媒体的大学生求职模式探微在大学生求职的过程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大学生就业的双重动力。人力资本是基石,是获得就业机会的入场券;社会资本是桥梁,是人力资本得以展示的中介。社会资本理论代表性学者林南指出社会资本是存在于组织、团队及个人社会关系中的一种财富或利益,主要包括关系结构、人际互动和关系结构中个体所拥有的共同愿景及语言等,因而在各种活动中,社会资本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3]科尔曼认为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某些行动者的利益部分或全部处于其他行动者的控制之下,行动者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相互进行各种交换,甚至单方转让对资源的控制,其结果就形成了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这种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资本。可见,与求职有关的信息和机会不仅通过劳动力市场进行分配,而且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进行配置,毕业生所拥有的社会网络、信息网络在大学生的求职过程中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大学生的社会网络规模越大,拥有的社会资本数量越丰富,就更有可能在不发达且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上获得顺利就业所需要的信息与影响,从而实现就业目标。[4]社交媒体为大学生了解社会,参与职业活动提供了一个平台,它是大学生拓宽关系网络的一种途径,也是企业等用人单位参与大学生培养的一种渠道。在大学生和用人方的互动过程中,不仅开发了大学生的社会资本,也引导着大学生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从而在求职过程中形成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合力,来提升大学生求职的竞争力。
互联网有助于人们建立新的社会关系。我国当代大学生因为使用了社交网络,其现实交往越来越网络化,网络交往越来越现实化。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提出的六度分隔理论说明任何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都能通过一定的方式建立必然联系或关系,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他阐释了人类社会这样一个网状结构,并增强了不同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让人们对信息时代的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一般来说,大学生的社交对象是亲人、朋友、同学、老师等,围绕家庭与学校两个中心,大学生的发展机会局限在较为狭隘的区域内。而社交媒体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库与链接性能,根据用户现有关系网络机选出与之有丝毫相关的“相对陌生人”,然后推荐给用户,用户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加之为好友;另外,用户还能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主动搜索想要联系的领域的人,发送邀请联结新朋友。社交媒体会根据个体的思想、观点、需求等把用户联结起来,不仅“链接”起不同的用户,使之成为联系好友,也“链接”起不同的信息,使之开放性地被分享。社交媒体的优点是容许和陌生人形成弱纽带。大多社交媒体都提供了好友动态信息聚合的服务,使人们在不多的时间内,可以与更多好友进行较弱形式的沟通与联系。弱关系中的成员大多属于不同的社交网络,连接关系比较松散,交换接受到的信息差异性显著,这就保证了信息资源的独特性和广泛性,而这对于人们找工作来说是个重要的条件。在求职过程中运用社交媒体,大学生的求职范围就能摆脱地域、时间等的限制,在社交互动过程中开拓思维和眼界,而网络的易获得性和异质性,也淡化了社会交往群体在年龄、社会地位等方面的要求,使得求职者有了更多渠道去寻找理想的工作,大学生求职过程就更具开放性和公平性。